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道家哲學是中國哲學的根基嗎
2006-04-18

主持人:(安徽大學哲學系教授陸建華)

自從胡適先生、馮友蘭先生于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創立了中國哲學學科以來,數十年間,研究中國哲學的學者好像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那就是,中國哲學有無主干,如果有,這個主干是什么?以前,我們認為中國哲學的主干是儒學,這似乎是大家約定俗成的看法,只是沒有多少學者明確說出來而已。因為沒有學者提出疑義,也就沒有論證的必要。換言之,儒學是中國哲學的主干,還不成為問題。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周玉燕、吳德勤首次提出道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干,陳鼓應先生隨后于90年代初提出道家哲學是中國哲學的主干,凸顯道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哲學中的地位。其后,關于中國哲學的主干是什么的問題的討論,遂成為熱點問題。今天在座的許先生、李先生當時都參加了討論,孫先生在其近著《道家與中國哲學》之先秦卷的“前言”中對道家在中國哲學中的地位也特別加以了分析,提出了道家哲學“根基說”。今天,我們回顧學術界關于中國哲學的主干問題的討論,進一步論述道家在中國哲學中的地位、影響,進而探討儒道之間的關系,請四位老師就今天討論的主題發表見解。

孫以楷(安徽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傳統哲學既是多元互補的,又是有其主干的。至于這個主干是什么,學術界有不同意見。我們今天聚到一起,也是為了探討這一問題。我想,不能與中國傳統社會共始終的哲學,至少從時間上講,是不能成為中國哲學的主干的。

許抗生(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在宇宙的生成論、宇宙的本體論上,把老子道家說成是主干,我認為倒是可以的。因為道家的宇宙生成論和宇宙本體論一直影響著中國的傳統哲學。先秦道家建立了這個思想,漢代的《淮南子》、嚴遵、王充都受到老子生成論影響,到了魏晉玄學就更突出。佛教到中國來,就是道家接引的,也是走本體論的路子。程朱理學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它也是受道家思想影響。儒家在哲學上面有天人合一的觀點、天人感應說,儒家有豐富的人性論思想,這些可以說是儒家的。道家在宇宙本體論和宇宙生成論方面起主導作用,我想可以這樣提,這是我現在的觀點。

孫以楷:儒道互補,共同構成中國哲學的主干,可能更準確些,更符合中國哲學的真實狀況。歷史地看,道家和儒家自春秋末期創立以來,一直沒有中斷。魏晉以后,道家以道教的形態頑強地生存發展下去。儒道并列而互補,構成了中國哲學發展的主線。我在《道家與中國哲學》的先秦卷的“前言”中說過,我們不妨以大樹比喻中國哲學,其主干是儒道互補,具有鮮明的中國哲學之樹的特征,而樹根則是道家哲學。因為道家哲學為中國哲學提供了本原本體論,提供了辯證的思維方式。這兩點,許先生剛才也談到了。道家哲學還為中國哲學提供了道、德、太極、有無等一系列基本范疇。這一點,陳鼓應先生有關“道家主干說”的論文中也提到過。儒、墨、名、法、陰陽各家,都在這本原本體論的基礎上,運用辯證的思維方式,以道、德等基本范疇為構件,結合本學派學說的特定內涵,各自建構了自己的哲學體系,并在歷史發展中不斷反作用于道家哲學,共同推動中國傳統哲學的深入發展。魯迅先生說:“中國根柢全在道教”。英國學者李約瑟先生說:“中國如果沒有道家,就像大樹沒有根一樣。”魯迅先生和李約瑟先生用根柢、根來比喻道家哲學在中國哲學中的地位與作用,這是很深刻的。道家根基說是對中國哲學的準確把握。

主持人:如果說道家主干說能成立的話,那么根基說就更應該成立。

許抗生:根基說除了孫先生,其他學者也提過。為什么叫根基呢?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就是從本體的角度來說,它是根基。另外一個就是道家衍生出來的道教在民眾中影響廣大,有群眾基礎。這個大概也是魯迅先生的意思。我不用根基說,我還是尊重陳鼓應先生提出的道家主干說,要給陳先生的觀點作一個具體的論證。不能說是總體的,總體的,儒家也不能接受,好像也不完全對,不確切。

李存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道家主干說的一個前提是把“推天道以明人事”作為道家的哲學思想,凡是“推天道以明人事”都是道家哲學。我當時就提出一個觀點,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是儒道兩家共同建構的。里面包含著一個思想就是,如果沒有道家的話,儒家也可以產生這個哲學架構。

我現在有一個想法,就是認為中國哲學有一個普遍的模式,這個普遍模式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它講天道,目的是要明人事。這個明人事,就是要講我們這個人事應該怎么辦。道家推天道,建立宇宙論或本體論,最終也是要講人應該怎么辦。人性論是天人之學的樞紐,是天道和人道的交結處。所謂“性即理也”,性是屬于人道,理是屬于天道,“性即理也”是天人之學的一個樞紐。道家里面,我好像記得馮先生說的,道家道與德的關系類似于儒家講的性與理的關系,德相當于性,道相當于理,德是人之得于道者,也可以說德即道也。所以道家也是這樣一種方式,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我后來在《哲學動態》上發表一篇文章,題目叫《“知人則哲”:中國哲學的特色》,我認為中國哲學是“推天道以明人事”,是天人之學,“知人”是中國哲學的重點,為治與原善是中國哲學的宗旨,戴震有《原善》篇,“為治”出自司馬談。司馬談說先秦六家儒、墨、名、法、陰陽、道德是“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奔词钦f,六家的言路雖然不一樣,但是“務為治”是一樣的;原善就是要追究什么是善,怎么達到善。

從漢初黃老之治以后,也就是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后,和社會體制、政治體制結合在一起的,恐怕主要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社會上的影響是為主的。道家自黃老之治讓位于獨尊儒術,基本上沒有進入政治體制、社會體制,它通過批判牽制著這個社會。由此而說,在文化上我是認為儒家的思想還是占主干。

許抗生:這個,陳鼓應先生后來也接受。文化上,儒家為主干。

主持人:如果說這種普遍模式或結構是在根基上由儒道兩家共同建構起來的,那么誰在前,誰在后?

許抗生:《易經》里就有這方面的思想,儒家道家都受《易經》思想的影響。

李存山:很難說《易經》屬于哪一家的,只能說是西周初期慢慢形成的一部著作。這是大家現在比較普遍接受的。

李霞(安徽大學哲學系教授):道家哲學主干說是否成立,我認為對這個問題不能籠統地回答,而應具體分析。

從思維模式上看,道家的思想模式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占主導地位。因為中國傳統哲學的建立和發展始終貫穿著道家思維模式的深刻影響,或者說,中國傳統哲學的幾大典型形態都是借助于道家的思維模式而建立起來的。那么,道家的思維模式是什么呢?剛才李老師談了,我是非常贊同這個觀點,許老師也贊同這個觀點,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我是這么表述的,我認為道家思維模式的根本特征是具有本體性特征。剛才,李老師說“推天道以明人事”是儒道共有的,我也贊同,但這種思維模式在儒道兩家中的成熟程度有所區別。先秦儒家對天道問題論之不詳,所以“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維方式在先秦儒家那里沒有成熟而成為一種思維模式。而這種思維模式在道家那里已經格式化。其原因在于道家特別關注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聯,其天道觀相當系統成熟,其人道觀別有特色,有根基,而儒家則更多地關注人與社會的關聯。也就是說,道家不僅有比較完整成熟的天道觀和人道觀,而且高度重視兩者的關聯。將其高度地統一起來,是道家一以貫之的思維方式。道家不僅由天道推出人道,而且又主張人道要復歸于天道。正是道家這種由本體推衍現象、由天道推衍人道,同時又返現象歸于本體、返人道歸于天道的思維模式深深地影響了漢代哲學、魏晉玄學和宋明儒學,成為這些哲學理論體系的方法論基礎。

從價值取向方面來說,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格局是表現為儒道互補。儒道互補主要是一種價值互補,儒道互補是中國哲學乃至中國文化價值體系的基本格局。儒家價值觀的核心觀念是仁義禮樂,道家價值觀的核心觀念是自然無為。證諸儒道理論,兩者確有實際上的互補關系。就儒家而言,仁義禮樂是其根本價值信念,此信念的實現則需主體具備自然無為之境界,即要求價值主體無私欲、不造作、不妄為;就道家而言,自然無為是其根本價值信念,此信念的建立不是基于對社會的冷漠遺棄,而仍是出于對社會的特殊方式的關切。此外,儒道價值取向的互補還表現為陽剛與陰柔、進取與退守、守常與尚變、重群體與重個體、強調等級與崇尚平等、肯定現實與超越現實、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等等之間的相異與互補。儒道之間這種既相異又互補的關系構成了中國傳統哲學價值取向的基本格局。

再從中國傳統哲學的具體結構來說,儒道兩家各有所重,分別在不同領域構成中國哲學的主流。儒家重在倫理道德哲學和社會政治哲學,道家重在自然宇宙哲學和生命主體哲學。換言之,儒家在倫理道德哲學和社會政治哲學方面構成中國傳統哲學的主流,而道家則在自然宇宙哲學和生命主體哲學方面構成了中國傳統哲學的主流。這方面學術界論之較多,我就不展開了。

從動態來說,從縱向發展的過程來看,關于道家哲學是不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主干,或者說中國傳統哲學的主干究竟是什么,我認為應該分階段來看。如果我們著重以西方哲學的特定內涵來考察,那么魏晉以前,道家是中國哲學的主流;隋唐時期,佛教差不多完成中國化的改造,發展到鼎盛時期,佛教哲學構成了中國哲學的主流;宋明以后,儒佛道走上融合之路,并形成宋明理學這一成功的融合形態。宋明理學的價值觀念以儒家為主,是儒學新形態。所以,宋明以后的中國哲學以儒家為主。但這個儒家顯然不是純粹的儒家,而是融儒道佛及諸子百家思想資料于一體的新儒家。

李存山:我覺得這里面恐怕有一個主要的分歧,這個分歧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這個思維方式是不是能夠說主要就是道家的。把它作為主要是道家的東西,那么,道家哲學占主要地位。因為我剛才講了“推天道以明人事”是中國哲學的普遍模式,但是,我認為它是儒道兩家共同建構的。老子建造它時,不可能說是完全清晰的,完全格式化了。從孔子開始,到后來的孔孟之間的郭店儒簡,郭店儒簡特別講天人之學,《五行》篇說:“德之行五,和謂之德;四行和,謂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薄段逍小菲€說:“圣人知天道也。知而行之,義也;行之而時,德也?!蔽艺J為是儒道兩家的互動逐漸地把“推天道以明人事”這個模式建立起來。中國的哲學家幾乎沒有不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如果說“推天道以明人事”屬于道家的話,這里面就有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千載無真儒,全都是道家。

許抗生:中國哲學主干,說是道家,那肯定是不行的,太籠統。

主持人:四位老師都談了自己獨特而深邃的思想、看法,都根據中國哲學發展的歷史以及發展的線索、脈絡作了分析、論證。由于時間的限制,只能談到這里,希望以后還會有這樣的機會。最后,謝謝四位老師奉獻了自己精彩、深刻的思想。

(光明日報)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