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是我省最大的淡水湖,曾是水域遼闊、水草豐茂、生物多樣的“天堂”,近年來卻面臨水面縮小、水質下降、水草瀕臨枯竭、鳥類和魚類資源急劇減少等重重危機。去年底,省委、省政府在洪湖召開加強洪湖生態建設現場辦公會,洪湖生態保護終于迎來了春天。本報記者深入洪湖調查采訪,今起推出“聚焦洪湖濕地”系列報道,梳理洪湖過去,探討洪湖未來,以期推動洪湖濕地保護向縱深發展。 洪湖現狀令人擔憂 “十幾年前,洪湖與現在大不一樣,根本沒有圍網,到處都是野鴨、大雁,常常遮天蔽日,湖水喝在嘴里清甜爽口。”46歲的洪湖漁民張圣元,駕著機動船穿過密密麻麻的圍網時,回想洪湖昔日美景。 隆冬時節,記者回到故鄉洪湖采訪。兒時記憶中無邊的荷葉、神秘的蘆葦蕩沒有了,昔日煙波浩渺的迷人景色也已不再。目光所及全是密密麻麻的竹竿和縱橫交錯的圍網,竹竿和圍網將湖面圈隔成無數個相對獨立的水域,如同亂七八糟的水上村莊,湖面上只留下一條狹窄的公用航道。被媒體廣為指責的“迷魂陣”、“電打魚”船只隨處可見。在相對開闊的水域,不時有打水草的船只往來出沒……“上世紀50年代,洪湖面積達114萬畝,現在湖泊面積只有53.3萬畝,平均水深只有1.35米。”隨行的洪湖濕地保護管理局辦公室主任溫峰說,“1990年以前,洪湖水質整體上處于地表水二類到三類之間,2000年以來,洪湖局部區域水質出現劣五類的惡化現象。” 去年11月29日,省聯合調查組描述的洪湖現狀更令人心憂:“洪湖棲息的水禽原來有167種,現在只有40種左右。每年來洪湖越冬的候鳥,由原來的數萬只銳減到不足2000只。天然魚類由1964年的74種,減少到現在的50余種。此外,洪湖水生植物已由472種下降到現在的98種,水草覆蓋率由98.6%下降到只零星水域有水草。而一些圍養戶擅自引進水葫蘆、伊樂藻等外來物種,特別讓人擔心。” “如果再不采取得力措施加以保護,洪湖的生態損失將不可挽回。”洪湖市委書記劉曾君慨然長嘆。“如果再不進行搶救性保護,洪湖生態就要崩潰了。”上月20日,省政協副主席、中科院測地所研究員蔡述明接受記者采訪時,仍憂心忡忡。 如此“透支”為哪般 “無限制的開發和掠奪,使得洪湖濕地面目全非。”蔡述明說。他研究洪湖環境變遷和濕地保護、開發與利用達40多年,在他看來,地方政府輕保護、重開發,是導致資源過度利用和洪湖生態被破壞的主因。 “目前,洪湖的圍網養殖面積超過30萬畝,占湖面面積的70%以上。過度圍養導致水草消耗過度,削弱了水體自凈能力;大量投放混合飼料,加重了對湖水的污染。”蔡述明說。 省林業局副局長王述華去年12月初向記者分析洪湖“透支”的另一原因:“由于洪湖地處四湖流域最下游,承納上游及周邊客水達11.3億立方米。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洪湖,加之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湖水交換量小,水質惡化的趨勢不斷加劇。” 據環保部門監測,每年養殖入湖餌料的總氮、磷分別達2800噸和1400噸。與此同時,由于種植業普遍采用化學肥料,周邊13個鄉鎮用氮肥99870噸,磷肥81735噸,復合肥23746噸,入湖純氮3700噸、磷400噸。種、養業兩項合計,每年入湖的氮、磷元素分別占湖體水質中氮、磷量的91%和94%。 “此外,管理體制不順,多頭管理,給綜合協調帶來很大難度。”許多關注洪湖生態的專家說,管理滯后也是影響洪湖生態的一個病因。 各方“會診”開藥方 洪湖生態,已經引起學者專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一些人士紛紛赴洪湖調查研究。 去年6月,由省政府牽頭,省環保局等部門前往洪湖調研; 8月,由省政府參事室組成的調研組,又前往洪湖“號脈”; 9月上旬,根據省政府的安排,由省林業局牽頭,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環保局和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派員組成的聯合調查組,對洪湖濕地保護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11月上中旬,省聯合調查組在原有組成單位的基礎上,又增加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再次對洪湖濕地進行調查。為借鑒外省經驗,聯合調查組還赴河北衡水湖和江西鄱陽湖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了考察。 專家們建議,應撤銷現在的洪湖濕地管理局和洪湖漁業管理局,組建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漁業管理分局。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應停止一切人為活動,緩沖區應大大減少人為活動。他們建議由荊州市政府牽頭組織有關部門采取得力措施拆除圍網,在5年內實現“圍網養殖面積不超過湖泊總面積10%”的目標。 專家們認為,應盡快啟動河湖分家工程,解決徑流污染問題。四湖總干渠和洪湖圍堤要加高培厚,另在總干渠南堤洪湖入口處建大型涵閘。主汛期開閘調蓄,其他時間上游客水直接通過總干渠入內荊河排入長江。何日再現洪湖美景“通過5年左右的努力,把洪湖建設成為風景優美、生態良好的濕地自然保護區,讓‘洪湖水浪打浪、四處野鴨和菱藕’的美麗景觀再現洪湖之濱。”為扭轉洪湖生態可能被繼續惡化的局面,去年11月29日,省委書記俞正聲、省長羅清泉等領導帶著20多個委辦廳局的負責人以及荊州市、洪湖市和監利縣的負責人,在洪湖召開現場辦公會,提出了上述目標。 為保護洪湖,召開如此高規格的現場辦公會,是第一次。 根據會議精神,洪湖濕地管理局和洪湖漁業管理局將合并組建荊州市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全面負責洪湖的保護與利用工作。行政上隸屬荊州市政府領導,業務上接受省林業部門指導。 會議提出了加強洪湖生態建設的系列目標。“要堅決保證洪湖現有53.3萬畝的面積一分不減,并通過5年時間的努力,逐步恢復到60萬畝以上。對影響洪湖自然生態景觀的養殖圍網設施,要逐步拆除,其中,核心區的圍網要在2005年12月底以前拆除,緩沖區的圍網要在2007年底以前全部拆除。”“力爭經過5年的治理,使洪湖水草面積恢復到保護濕地的要求上來。”“力爭通過3年至5年的努力,使洪湖的水質從現在的4類或5類恢復到3類。”“力爭通過5年的建設和保護,使洪湖濕地的野生動植物種群和數量都有增加,并逐步恢復到上世紀80年代初期水平。” ……談及這一組振奮人心的目標,中科院測地所王學雷研究員說,湖北之“腎”,有望不再“透支”。
|
來源:《湖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