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報晴天總下雨壞天氣常搞“突然襲擊”專家解讀———
你有這樣的情況嗎:
1.洗完車,24小時之內必然下雨。
2. 因沙塵天氣而改變郊游計劃,而第二天春光明媚。
3.一早攜雨具出門而終日派不上用場。
你是否遭遇過這樣的情況,是否因為天氣預報不準而影響生活?
天氣預報為什么“不準”?
數日前,北京突來一場冰雹,將外出采訪的記者砸了個正著,而前一天的天氣預報說次日將晴空無云。
為什么天氣預報會如此不準?中國氣象局中央氣象臺的楊貴明高級工程師解釋道:“天氣預報的準確率,是由觀測資料的疏密決定。而我國現在的探空觀測站一共只有100多個,折合每200多公里才有一個探空觀測站。云的生命很短,一塊大的雨云可能會在10公里內將雨降完,而雨沒有降在觀測點上,就觀測不到。不僅探空站在空間上稀疏,在時間上也是如此,每天只有早8點和晚7點兩次升起探空氣球進行觀測,其他時間僅靠地面觀測站進行觀測。而探空氣球升起時沒有遇到云,就無法預報。”
“幾個小時發生的事情,在幾天前就預報出來是不可能的。”楊貴明強調,“觀測站就像是一張網中的點,網絡越大、點越少則點與點之間的空隙也就越大,出現漏報、誤報的幾率也就越高。我國地域遼闊而天氣觀測的資金有限,所以出現漏報、誤報也就在所難免。”
天氣預報:先是有備,繼而無患
天氣預報只是一個概率預報,以降水為例,觀測到冷空氣入侵即將降下暴雨,這次降水的過程是可以準確預報的,然而具體到這場雨將會降落到哪個地區就只能提供一個概率了。可能北京是80%下,天津是50%。楊貴明介紹道:“目前小雨量降水落區的預報準確率在50%左右,最高能達到80%而最低只有30%多。大雨量降水落區的準確率只有30%左右。但是相比較上世紀只有百分之十幾的準確率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
“大自然的想象是不受人控制的,人類只能摸索和利用。”楊貴明對記者說,“只有了解天氣預報才能正確使用天氣預報。就好像地震預警一樣,即使報不準也得相信并采取預防措施。天氣預報也是如此,只是讓你有備,才可能會無患。”
專家解析:準確率總在大幅度提高
到2010年,我國將初步建立氣象綜合觀測系統,基本形成面向行業和全社會的氣象信息共享平臺,大幅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
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院士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十一五”期間,我國還將加強突發公共事件現場大氣綜合探測、無線信息傳輸、應急氣象信息處理平臺、視頻監控等應急系統設備建設;發布預報天數為7天的公眾氣象預報,臺風、暴雨等氣象預報質量提高5%至10%,24小時臺風路徑預報偏差在120公里內,年季旱澇、冷暖氣候預測水平提高5%,糧食產量預報精度達95%以上,發布大氣成分、雷電災害、空間天氣預報警報。建立重大災害氣象應急響應體系,提前半小時以上發布雷雨大風、山洪、泥石流等局地突發性災害警報,氣象預報警報公眾覆蓋率達95%。
究竟準不準,比比看
其實人們對于天氣預報的不良印象還有個心理學的原因:出于思維的特點,人們總是會牢牢記住給他們造成不愉快經歷的過程,而忽略帶來愉悅的過程,這就是記憶的選擇性。
天氣預報,人們總是會非常清楚地記住誤報和漏報,而忽略準確預報。大家都會認為準確預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然后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凈。但是,當氣象臺預報沒雨,最后大雨瓢潑,滿大街都是落湯雞的時候,絕對每個人都會在罵:“氣象臺該全體下崗了”、“氣象臺白領納稅人的錢了”,并且大家會把這個經歷記憶很久,同時作為一個論據充實到對“天氣預報從來都沒準確過”這一觀點的證明之中去,于是這一觀點將會被無限的放大。
楊貴明說:“作為預測學科,準確是‘正常的’,失誤又何嘗不是‘正常的’?究竟是相信科學的預測還是相信數千年來民間總結的經驗,這個選擇還是要每個人自己決定。”
超鏈接
教你兩招:不信預報也可靠自己
千百年來,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通過長期的觀察,積累了豐富的“看天”經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氣象民諺。北京2中分校從事多年地理教育的聶建軍老師為記者介紹了一些看天常識與民諺:
“日出一點紅,不雨便是風。”
一般說,早晨的空氣比較穩定。如果呈現紅色,表明天空中已有大量水汽和灰塵,這是受陰雨天氣系統的影響,為風雨即將來臨的一種征象。
“星星稠,滿街流。”
每當低氣壓來臨之前,小星星因受云層遮掩,多已不見。但特別亮的星體,透過薄云,看來四周邊緣模糊不清,像是許多星匯集在一起,很稠密的樣子。有這種現象表示風雨不久就要來臨。
“星星眨眼,有雨不遠。”
夏天夜晚天空星光閃爍不定,說明大氣擾動劇烈,預示不久將有風雨出現。星從哪方開始閃動,風雨就從哪方來。如滿天星斗閃動,風雨就有可能在天明來臨。
來源:北京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