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泄漏:撫今追昔20年 編輯:作為前往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發生地采訪的第一個中國記者,請你介紹一下當時的情景。 于宏建(本報駐俄羅斯首席記者):“提起切爾諾貝利,總讓人心緒難平。一場史無前例的核事故竟將切爾諾貝利與災難畫上等號。”這是我幾年前深入核事故現場采訪后寫下的一句話。1998年4月14日,我第一次去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采訪,那時烏方破例允許記者進入事故“中心區域”。我身著“武裝到牙齒”的全套防護服,走近被稱為“石棺”的核反應堆掩體,隨后進入陰冷潮濕的4號機組控制室銹跡斑斑的機體外殼和搶險人員在墻壁上的簽名躍入眼簾,內心不由感到震撼。一位名叫鮑里斯的技術工人一再提醒我們不要觸摸這里的任何東西。鮑里斯冒著生命危險堅守工作崗位,不禁令我頓生敬意。于是,我和鮑里斯相約再訪切爾諾貝利。 編輯:烏克蘭正在籌備切爾諾貝利核事故20周年紀念活動。請問具體有哪些安排? 譚武軍(本報駐烏克蘭記者):從1月1日起烏克蘭政府大幅增加核事故受害者的退休金。3月以來當地許多大學和博物館紛紛舉辦切爾諾貝利核事故20周年圖片展。不少報紙還開辟專欄刊登紀念文章。4月24至26日,以“切爾諾貝利核事故20周年展望未來”為主題的大型國際研討會將在基輔舉行。 在切爾諾貝利,20年前發生爆炸的核電站4號機組用鋼筋混凝土掩體(即“石棺”)封閉起來,里面封存著約200噸核原料。近年來“石棺”表面出現裂縫為防止再次發生核泄漏烏政府今年開始對“石棺”進行加固。20年來,每年都有一些難舍故土的切爾諾貝利人自愿回到隔離區生活。目前,那里居住著500至800人。他們說,他們不害怕核輻射。 烏克蘭:別無選擇發展核能 編輯:經歷過災難的烏克蘭現在如何看待核電? 譚武軍:雖然20年過去了,但核事故帶給烏民眾的心理創傷遠沒有撫平,與核有關的任何話題都會觸動他們敏感的神經。目前,烏全國一半以上的電能靠4座核電站提供。今后是否繼續發展核電、核電安全如何保障、核廢料如何處理等問題在烏社會引起廣泛爭議。不過,新出臺的“烏克蘭國家能源安全戰略”仍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核電,并要將這一比例提高到2/3。 但是,烏克蘭核電發展一直受兩大因素制約:一是核電站使用的核燃料需從俄羅斯進口;二是核電站產生的核廢料需運到俄羅斯進行處理和儲存,僅儲存一項烏每年就需向俄支付1.2億美元。為擺脫在核電領域對俄的依賴烏政府去年底決定投資5億美元與一家美國公司在烏境內合作修建核廢料儲存庫。 核廢料儲存庫的興建計劃遭到烏許多政黨強烈反對,并引發一些民眾的恐慌。烏總統尤先科呼吁大家理智地對待這一問題,因為根據烏俄有關協議,從2012年起,在俄羅斯儲存的核廢料將運回烏克蘭,事實上烏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其他選擇。 俄羅斯:開發核能更重安全 于宏建: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慘痛教訓推動核能技術向更安全的方向發展。俄羅斯如今的核電技術與20年前不可同日而語。 俄的核電建設在世界居于前列。現在俄共有10座核電站、31個核電機組。按照俄政府的核電發展計劃,2010年前將再建3個核電機組,到2030年核電在國家電力供應中所占的比例將從現在的16%提高到23%。目前俄正加緊研制更安全的第四代核反應堆技術,是國際核燃料市場的主要供應國和核廢料的主要處理國。 德國:通過立法放棄核能 呂鴻(本報駐德國記者):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后,德國展開了一場馬拉松式的長年論戰,焦點是德國是否應放棄使用核能。2002年德政府立法放棄核能。去年上臺的大聯合政府繼承了這一決定,計劃到2021年逐步關閉所有核電站。德國目前尚在運行的核電站有17座。 近來,德國國內爭議聲再次響起,矛盾集中于國家能源政策,包括是否延長核能使用期限。爭議的起因是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天然氣之爭使包括德國在內的多個歐洲國家對能源供應的穩定性感到擔憂。此外,國際油價一再上漲,促使德政府在能源政策上進行全方位的思考。 不過,德國輿論認為,德國仍將逐步減少直到全部取消使用核能,同時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鏈 接)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時左右位于蘇聯烏克蘭境內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事故320萬人受到核輻射侵害2294個居民點受到核污染800萬公頃土地成為放射性塵埃降落區。有專家稱事故是核電站工作人員操作失誤造成的。事故發生后離核電站僅3公里的普里皮亞季鎮約5萬居民全部被疏散。隨后很長時間里這個小鎮一直是無人居住的“死亡之城”。核電站周圍30公里的地區被劃為隔離區嚴格限制人員進入。 (譚武軍) 《人民日報》 (2006-04-20 第0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