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來,在學術和現在時興的許多領域中流行著對儒家思想,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的要求三者之間的關系的研究,研究假設這三者間是相互抵觸的。這個假設一直是他們研究的熱點。本文寫作的目的是說明,或者,更進一步地揭示中西方的學者們幾乎毫無疑義不加批判地接受五四運動時代掀起的對儒家思想的反對與批判,并且,對儒家思想的價值及其與現代化的關系并沒有做進一步的深入考證。
從數十年的迷惑混亂和民族主義的社會土壤中孕育出的五四時期的青年們在極大程度上接受《新青年》雜志認為的關于儒家思想應該廢除的評論,并且趨之若鶩。
新青年雜志認為正因為是儒家思想的教導及其價值觀的影響,才導致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國家。在沒有進行任何批判性的分析和沒有回應如何挽救國家的前提下,五四青年們把猛烈抨擊和摒棄儒家思想的行為作為一種解決中國當時困境的最可行方法,并尋求一個真正可以包含眾多西方意識形態和教義的方法。當時的青年人決心把殘留在中國的封建舊思想扼殺并且尋求一種新的思想挽救中國。
然而事實是,從各種意義上說,都沒有一種西方的理論概念和中國的傳統或者歷史有任何關聯或實用性。他們的觀點是可以理解的。1911年的辛亥革命把腐朽的清王朝掃進了歷史的垃圾筒,但是隨著袁世凱的奪權稱帝和其后的軍閥混戰,當時的中國的情況愈發惡化。
儒教和現代化的要求是彼此相抵觸的觀點被美國學者所接受。在已故的學者Mary C.Wright關于“同治復辟”的著名分析中,總結出曾國藩嘗試初次引導中國的現代化葬送于太平天國運動反抗中,說明此嘗試是一次失敗,也是中國保守派的落幕。在此文末篇章中,她把曾國藩和蔣介石的保守性作了比較,并以之作為進一步證據證明儒教與現代化的需求是不相關的。
正如同在抨擊中和在王朝的瓦解中被摒棄丟失的儒家思想一樣,康有為和梁啟超的富有開創性的思想,特別是梁啟超的思想,也沒有為人所繼承。
康有為和梁啟超認為,與清王朝統治者所宣揚的儒家思想中的保守的一面相比,儒家思想有其更加超卓的的一面,他們認為對儒家圣賢的教義可按照新社會的發展和建設的需求重新進行篩選查看和解釋。
康有為和梁啟超似乎都明白,清政府為了證明其思想的合理性并且得到社會文人學者們的支持,清政府從清初就開始重視對儒家思想進行最傳統的嚴格的,正統的的和保守的解釋工作。
他們的工作被元皇朝之后的明朝正統派原教旨主義變得更為簡單。以鄭和下西洋為標志表明的對儒教的繼承的最初的跡象在明政府的政治斗爭中孤力無助,唯一能使文人學者們重奪控制權的就是再次介紹其保守派對儒家學說的最正統的解釋和釋義,以此作為他們傳統的權力根基。
但是,被人們遺忘已久的是,同樣是儒教這個哲學體系,曾是中國漢朝時期版圖擴展到中亞,開辟絲綢之路,進行頻繁貿易和其海上探險延伸到里海沿岸的一股強大力量。
同樣被人遺忘的,或者說是被認為是遙遠的歷史記載的盛唐時期,這種盛世局面可能是人類歷史有過的、最偉大的和最富國際性的前現代文化。唐朝的都城長安(現西安),曾經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繁榮的城市之一,其大街小巷都擠滿著來自各地的商人,教堂、清真寺、廟宇遍布全城。全盛時期的唐朝對各種宗教信仰的寬容和對各民族的融合也使之無與倫比。
南宋時期發明的世界上第一個印刷術設備,世界第一次出現的紙幣和貨幣經濟體系,包括流通證券,從商業活動中繳納的稅收中能比征收土地稅能創造更多的收入的商業化經濟。在這種經濟的推動下,南宋冶鐵業的鋼鐵產量大大超過英國在工業革命中生產的鋼鐵產量。
所有這一切甚至更多已經被人們所遺忘了。
似乎人們認為所有這些有深遠影響的事件和這些盛世時期好想在中國歷史上從未發生過。如果有,那也一定是建立在一個與儒家思想不同的另外一個思想體系中。
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所有這些偉大時期的和所有這些重要事件都是在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中心意識形態的系統的一段時間出現的。
所謂的差異,如前所述,就是在中國進入明朝早中期和清朝時期時,為建立一個封閉性社會,為了維護其統治,儒教被統治階級重新解釋。
正如鄭和的航行的記錄被燒和破壞,世界上有過的最偉大的船隊的證據幾乎被毀滅的那樣,關于支持這些功勛,服務于那些朝代的統治階級的儒家思想的解釋和分析,也被焚書坑儒這樣的措施所埋葬。元朝后,明清兩代各自因為他們的自己的理由信奉在面臨西方列強的的挑釁時,只有閉關鎖國,采取保守的妥協策略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護其利益。
現在中國是時候進行一段時間的自我探索,從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智慧中,也從道教的智慧結晶中反芻、重習和精選出那些將使得中國在它的現代化前進的建設道路上有著巨大價值的智慧結晶。
每個社會都需要有一個在其文化核心之中代表著價值和信念的一個價值體系。客觀冷靜地并且從智力上理解到宗教是一個哲學思想體系,一個通過利用創建者的形象的價值和信念表示的一種價值和信仰體系,它通過獎勵與懲罰系統來加強其價值的系統。
“創建者”這個概念的誕生在西方的文明中是為了嘗試從混亂紛擾中帶來次序。對希伯來人來說,他們的創建者是這樣強健,以至他不能夠被看見,他的名字, Yaweh,極少被人說出,他的形象從不以任何形式表現出來。
這是一種有助于解釋環境和生命各種境遇改變的看不見的強大力量。在很多方面中,這種世界萬物背后都有一種不可表達的、不能被理解的或者不能顯示在一種普遍地被理解的形式中的強大力量。這種想法并不比中國的文化更為陌生,比如說一些相同的概念在古典偉大著作《道德經》中也有體現(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
這個概念沒有受到孔子的質疑,而且他對之更進一步,并超出了任何文明已經接受了的那些觀點。
他那時候是偉大的哲人,并且至今仍然大大超過任何的哲人。
比如說,他時不時地從本質上考驗他的弟子們,這些考驗讓大家認識到作為自己作為人類社會的一分子,不但要對自己的生活負責,還要為人類的文明負責。對未知事物要尊敬的,他認為,但是要專注于做能夠改進我們人類生活的事情為重點。
后世是無法知道的,它不能被證明或反駁,但是當今的世界是一個現實,在此時期的生活是我們唯一知道的生活,這是惟一我們認識到的屬于我們占有的生活。要關注,他論述道,要關注于發展一個思想、信仰和價值體系,使得這個體系可以提高全當前人類的生命。他回避了關一個使用武力來威脅、加強創建者上帝形象的價值系統的討論。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和當時、甚至更和現在有關的、清楚地被理解的因素,這些因素就是在變化和混亂面前,人們需要一個價值體系引領他們,提醒他們說人們被一個更高的價值和信仰的標準所引領。
正是因為這個標準使人類與動物界區分開。這個標準告訴我們,雖然每個人都渴望擁有自己的財富和屬地,但是他們不該以應該做正確的事情為代價而獲得。我們不該從事違背真理、不誠實、不正直、不關心家庭和社會的那些不道德的活動。
他提醒我們在為努力過一種充實得令人滿意的的生活而奮斗的人和那些只為獲取更多財富而忙碌的人之間是不同的。他提醒我們君子和小人 之間是不同的。
其關于宣揚人性本善,尋求抬高人性,尋求從精神上激勵我們比我們現在變得更善,提醒我們向成功的道路行進,提醒我們不該被鄙視為小人等等,這些儒家思想的價值核心在今天看來是更加值得我們重視的。
在當今中國,儒家思想,我們可更廣范地理解為包括諸如道教和其他的中國的偉大哲人的思想,趁著現在還不是太晚,應該重新對其進行查驗和進行介紹。
沒有一個社會,不管其物質財富創造的有多出色,是建立在沒有其自身的價值體系的流沙上的,是建立在沒有其自身的哲學核心和精神信仰上的。
中國不能嫁接西方的基督教作為其價值體系,不管西方福音的基督徒做出了多少的努力。原因很簡單:西方的基督教并不是世界性的,它是西方的,它的出生于西方社會的經驗中,對她的解釋和再解釋也是為了滿足西方社會的需求。
中國需要重新評估它的自己歷史性的文化,重新定義它的自己偉大的傳統中的必要的元素,重新發現與同時代的世界有相關性的它自己偉大精神的核心的價值。
中國不應該把明和清時期的保守派儒教和充滿活力的漢、唐、南宋時期的儒教相混淆。
儒教的核心基本原理中的人類價值為現今所需要,而且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
是孔子第一次提出了金箴,是孔子第一次指出了人生而平等,是孔子首先主張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
是孔子主張宰公正公平的條件下尋求財富是可以被接受的。因此,這和早期的基督教徒所信奉的 避開世界的財富所不同的。
是孔子提醒我們除了法律的規定,我們還是社會的一分子,因此我們必須學習彼此相處。
所有這一切的一切,和陣痛中的現代化的社會是有關聯的。
中國是時候戰勝五四時期以來對其傳統文化的摒棄了。
現在,中國再一次繁榮強盛起來了,中國人民再次被準許表現他們的卓越天賦。
中國現在是時候重拾和重新發掘它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哲學體系了,儒教和道教,重新發掘這些偉大哲人和先圣為我們這個時代帶來的相關聯的卓越思想和重要影響。
【注】
2006年4月22日 星期六 晚7:30
平和書院舉行講座,由美國庫珀博士英語主講《孔子思想與現代化的關系》,并邀請了平和英語學校的十余名外籍教師參加!并在會后的提問環節發生了激烈的辯論!
(來源: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