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大敗筆——中國風景區批判(圖)
2006-04-24


不開帝王陵對游客來說,是沒了眼福;但是對一個民族來說,它保住了祖先的尊嚴。

  風景的本質是什么?它其實是一種符號,是一種人文精神的象征。而所有令人迷失的景色,都是脆弱和易逝的。過度的商業開發,帶來的是景區氣質上的淪落,于是我們只能看著或絕世或風雅的著名景區變成庸俗的賣場。《大敗筆:中國風景黑皮書》對國內15個聞名于世的景區現狀予以批判,筆觸犀利、中肯。

  秦始皇兵馬俑:跑馬溜溜的陵頂

  5分鐘:曇花一現

  30年前,9位農民在打井時意外發現了兵馬俑。但是一場劫難也由此開始。據說秦始皇兵馬俑在挖掘出來的時候顏色鮮艷,后來在5分鐘內迅速氧化褪色,變為青灰色。因為保護技術仍然存在缺陷,在挖出來的第一批俑有褪色風化、脫落、起翹的現象以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兵馬俑博物館內除了研究專家進行研究挖掘以外,基本上不再進行大的挖掘。

  秦始皇陵區背依驪山,俯視渭河,秦始皇帝陵是陵區內最顯著的制高點,歷兩千年滄桑而雄姿不改。陵區坐落在驪山北麓的沖積扇上,由南向北依次為驪山丘陵、黃土臺塬、山麓洪積扇和渭河沖積平原4種土地類型,南北高差達85米。陵區占地面積約60平方公里,是一座南北大于東西的長方形陵園,陵園有兩周城垣,四面辟門,陵墓位于內城南部;陵園北部有大量的地面建筑,南部有眾多的陪葬坑;歷37年而建的秦始皇陵園可能是座未完全建好的帝王陵園,但其規模遠超過先秦諸王陵墓。但是現在,陵區的古代地面建筑早已蕩然無存,只有陵丘殘留地表,在陵丘四周建有現代圍墻,墻外散布大量的現代民居。陵區周圍廣泛栽種石榴樹,部分地面為農田。

  1981年,兵馬俑和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自1979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館至今,先后接待了100多位國家領導人和約4000多萬人次的中外游客。但是破壞也隨即而來。

  附近幾個村莊的農民們扔掉了手里的農具,在景區門口擺起了小攤,賣起了工藝品和涼皮小吃。天長日久,這樣的攤點、飯館、發廊、旅店越來越多,直到把整個景區門口團團圍住。經常有膽小的游客被強買強賣的小販追著跑的場景。周圍建筑布局無序、商品質量低劣、衛生臟亂、風格混雜,甚至還出現了低俗的人造景點,如女尸、法老遺體參觀等。這些極大地改變了文物遺址的歷史環境和風貌。一部分兵馬俑還承擔著到國內外巡回展覽的使命,但是這種長途巡展無疑會損害它們的壽命。

  吃祖先飯發達起來?

  對于秦始皇帝陵的保護,早在秦代就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和人員守護。西漢政府則把對秦始皇帝陵的保護,列于歷代帝王陵墓之首。北魏政府明確規定在秦始皇帝陵“四面各五十步,勿耕稼。”隋煬帝也曾下詔保護秦始皇帝陵。到了唐代,為了保護秦始皇帝陵,不僅規定“無得畜牧,春秋置祭。”還下令置廟,增加配享。北宋政府在保護秦始皇帝陵方面,工作最為突出,曾多次下令保護。明清時期,政府雖多次下令保護歷代帝王陵墓,但均未惠及秦始皇陵。不過明代的都穆和清代的陜西巡撫畢沅曾在秦始皇陵做過實地調查。

  解放前國民黨軍隊曾在秦陵上挖戰壕,其殘跡至今尚存。解放后,民兵打靶,農民平整土地、積肥、節水灌溉等活動都對秦始皇陵造成了一定的破壞。現在秦始皇陵封土四周的斷崖,就是這種破壞的惡果之一。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建設步伐的加快,秦始皇陵地區的一些建設項目直接對其內的文物遺跡造成了破壞。

  30年來,關于秦始皇陵應不應該挖的呼吁與爭論始終不斷。從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角度來說,經過20多年的旅游開發,兵馬俑在世界旅游范圍內的影響力已差不多開發到極限,陜西急需一個新的興奮點。在一些人眼里,這個興奮點就是開發秦始皇陵。陜西省曾經于1986年、1994年上書中央,希望能夠發掘乾陵;在2000年老山漢墓發掘后,陜西省又再次提出“搶救性發掘”秦始皇陵、乾陵的計劃。陜西提出“搶救性發掘”的主要理由是乾陵處于地震帶,可能在地震中遭遇破壞,而且所處地帶屬喀斯特地形,地下水容易毀損文物等。

幾千年沒震壞,等幾十年就震壞了?經過勘探發現秦陵地宮保存相當好,抗震性能很強。地宮也沒有進水。從旅游上來考慮,不如多保持一些神秘和未知的好。對于文物首先還是保護,第二步才是考慮文物的經濟效益。一個國家的繁榮不能靠吃祖先飯,沒聽說世界上哪個國家僅憑吃祖先飯發達起來的。

  往事不得不提

  1955年,郭沫若、沈雁冰、吳晗、鄧拓、范文瀾等向國務院提交《關于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消息傳出,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和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直接找到吳晗,告以當時我國的考古水平不足以發掘陵寢、進行研究和保護文物。無奈信奉“古為今用”的歷史學家們和文物界專家爭論不下,最后周總理批示同意。

  由于偶然的原因,進展遲緩的長陵發掘轉移到定陵。1957年5月,使用鐵鏟、手電筒等工具,人們打開了定陵地宮,取出了絲綢、青花瓷等大量文物。然而夏鼐等不幸言中,艷麗的絲綢很快變得類似樹皮,大量文物未能保存下來,萬歷皇帝的尸骨被紅衛兵焚毀。

  1965年,郭沫若等人再次提出發掘長陵,周恩來予以否決。當時作為文物大省的陜西省,對秦始皇帝陵的興趣自然更高。“文化大革命”前挖掘乾陵的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好了,時任社科院院長的郭沫若聞知陜西發現乾陵地宮陵道并計劃開挖的消息后,特別興奮,盼望有生之年能親眼目睹書圣王羲之的《蘭亭序》手跡。于是他打算以與周總理多年的老交情及社科院院長的身份說服周總理。但當他講完后,周總理只說了一句:“十年之內不開帝王陵。”郭老失落之余,寫下了“待到幽宮重啟日,延期翻案續新篇”的詩句。

  盡管,不開帝王陵對游客來說,是沒了眼福;但是對一個民族來說,它保住了祖先的尊嚴。有些風景是看得到的;有些風景只能珍存在心里。

  桂林:過把癮就死的悲情開發

  誰是貽害桂林的罪魁禍首?

  桂林是一座山水城市,而不僅僅是一座旅游城市。

  在桂林,美景都已經被人性化,一座座山都被賦予了親切的名字:老人山、月亮山,象鼻山名人騷客的詩、辭也多見于石壁、廟墻。所有的這一切都說明桂林的旅游業有著雄厚的資本,那就是桂林的山水和歷史文化。要是沒有了桂林的山水和歷史文化,桂林的旅游業將無從談起。

  現在每年的節假日都有大批的游客涌入桂林的各大風景區,使得風景區患了“節假日綜合征”,導致風景區內的植被、水、大氣和土壤超負荷使用,遭致破壞。比如,著名的蘆笛巖風景區,因為游客大量涌入,人們呼出大量二氧化碳,影響了巖洞的發育。

  在桂林發展旅游的同時,需要保護的可能不僅僅是環境,更多的時候是一種民族和歷史的文化。比如,要是蘆笛巖巖洞內的二氧化碳含量過高了,我們可以對游客加以限制;漓江上的機動船對河堤造成了危險,我們可以用小船來代替機動船。但是,如果一個地區積累了成百上千年的文化和歷史都丟了,就什么都沒有了。要是象鼻山沒有了,七星公園沒有了,陽朔的西街沒有了,九馬畫山沒有了,以后也就沒有多少人會再來桂林了。可是,桂林的現狀是,杉湖上具有歷史和文化蘊意的亭臺樓閣在兩江四湖工程中都因為湖面的水位上升而被淹沒了,代之而起的是兩座高達30多米的仿古塔,去過杉湖的人都會覺得這兩座塔與周圍的環境極不協調。

  現在中國到處都彌漫著歐陸風,桂林也不例外。從正陽街到新文昌橋,從中心廣場到兩江四湖,從虞山公園到七星公園,到處都可以看到歐洲建筑的蹤影。最為明顯的是,桂林現在的兩江四湖工程中,從某個方面來說就是“世界橋梁博物館”。原來的一些古橋全部予以拆除或改造,現在在桂林很難再見到一座中國古式的橋梁了。解放橋變樣了,陽橋變樣了,南門橋不知什么時候也會變樣了,這時的桂林就像一個清秀的中國式村姑穿上了時尚的洋服向人們不停地拋媚眼。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兩江四湖工程為了追求水位的統一,竟把水位過低的杉湖水位人為地提高了1.4米,這樣一來,湖區許多具有歷史和建筑價值的亭臺樓榭就得全部拆除,代之而起的是兩座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高達30多米的仿古塔。另外,木龍湖是新挖出來的,從地質學的角度來說,如果湖水得不到流通,而且湖區完全在市中心,極易造成湖水鹽漬化、富營養化等現象,造成湖水的污染,影響旅游觀光和當地人民的生活。如果是這樣的話,兩江四湖就成了貽害桂林的罪魁禍首了。

  “我的家在高速公路邊”

  2004年,桂林到陽朔高速公路的修建使得桂林喪失了申請世界自然保護遺產的基本條件,從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歷史性失誤。專家們憤怒了:要高速還是要世界遺產,這是一個問題。

  問題的確很嚴重———在專家們看來,從桂林至梧州的高速公路、桂林到陽朔段路線設計不合理,這條長67公里的高速公路將徹底破壞具有世界意義的峰林地貌的原始性和完整性。

  桂陽高速(公路)葡萄鎮十三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它是個峰林地貌,峰和平原組合在一起形成峰林平原。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就要穿過峰林平原,但是有一部分要碰到山,從而要切割到山,切割到石峰。同時高速公路這樣一個條形的建筑就像一條龍,把一個高度封閉的墻隔開,讓兩邊誰也不能通過,視線各方面都與從前不一樣了。所以這條切過遇龍河支流,切過漂亮的風景區的永久性建筑物是完全不應該出現的。

  申請自然保護遺產,首要的一點,就是不能把自然景觀破壞,要保持原貌。建設桂林到陽朔高速公路之后就無法保持原貌了,自然生態也就被破壞了,就不符合申請世界自然保護遺產這個條件了。

  一個桂林當地人傷感地說:從此以后,我的家在高速公路邊,處處是車來車往。

  被侮辱和被損害的

  在今天,漓江的水,早不是最清澈的水;漓江兩岸的山,在廣西南部和貴州都能看見,不信,坐上從柳州到貴陽的火車去看看好了。喀斯特巖溶地形只不過在桂林到陽朔一帶體現得更為集中,“人怕出名豬怕壯”,于是幾百人一會兒擁向左,一會兒撲向右,在導游的指點下,硬是要從那些可以概括為“開花饅頭”的山上看出點什么來。倒是外國人的心態好,反正也聽不懂解說,干脆就欣賞自然造就的奇形怪狀,就像欣賞后現代的藝術。

  桂林市區太不美觀了,連帶著桂林山水的主景之一———“山”也黯然失色。獨秀峰、七星巖和蘆笛巖在市區,游玩時觀山入洞倒也有趣,可一旦登山眺望,城區中新舊樓房交雜在一起,黑的白的很是混亂;穿過城區去景點時,更是覺得道路歪七扭八,忽東忽西,矮舊的街面房從眼前掠過,讓人以為到了落后山區窮困之地,根本不敢相信這就是譽滿天下的桂林。桂林城的喧鬧也破壞了她的清幽之美。到了桂林,旅游部門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沒路的山不能攀爬,偏遠的景區要隨團游,幽靜的林地不可單行。”這讓本來就是沖著山幽林密而來的游人,心一下子提了起來。

  關于桂林的負面新聞接踵而來,一個比一個振聾發聵——一切都是在明目張膽地破壞性開發,這好像是個過把癮就死的悲情歲月。真的,就旅游時代而言,桂林山水現在既不是“甲天下”也不是“家天下”,而是“假天下”!

  鏈接

  中國景區十大憤怒 1、在景區內大量增設現代人文景觀、假古董。2、在景區大興土木,搞城市化、商業化、園林化,危及自然遺產的真實性。3、急急忙忙要將景區舊貌換新顏。4、旅游設施過多過濫,破壞了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5、不少景區所在的城市、村鎮建設與風景區的人文自然景觀十分不協調。6、開山采石,截流發電,將景區變成能源和原材料基地,造成毀滅性的破壞。7、超容量接待游客,使景觀和植被受損,人身傷亡事故增加。8、工業“三廢”對旅游的嚴重污染。9、旅游區內生活污水、垃圾及燃煤污染日益加重。10、旅游區內資源和景觀的破壞與日俱增。   

  來源:新聞午報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