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越劇生存:一過新年就害怕(圖)
2006-04-24


至少在浙江小百花劇團團長茅威濤看來,在3月27日過百年壽誕的越劇,生存狀況并不讓人樂觀:“我過完一年,一到新的一年就開始害怕:今年一年,市場怎么做?”

  對一位百歲老人來說,這樣的賀壽辭顯然并不入耳,何況這壽筵還如此盛大——作為浙江省的“省劇”,浙江省文化廳對這次越劇100年的慶祝相當重視:請了全國各界近600位嘉賓,特意為這次慶典準備了一座高1.5米、寬4.9米、重20多噸的紀念碑;越劇的誕生地和發祥地嵊州與上海兩地直播電視文藝晚會;上海的逸夫舞臺將上演100場越劇,而在浙江全省,27臺越劇劇目正在積極排練中……

  但是沒有人能夠反駁茅威濤。3月27日下午的越劇高峰論壇,包括劉厚生在內的眾多越劇界專家出席會議,大部分發言都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是回溯越劇輝煌歷史,第二是探討越劇發展前景,在探討前景時,沒有人能繞得過越劇的市場問題,甚至有人把越劇市場的發展和公共交通事業聯系在了一起:“必須發展公共交通,讓環城線外甚至郊區農民也能坐公交車看演出,這樣就能贏得大量戲曲觀眾。”

  晚上的演出是小百花的《陸游與唐婉》,所以茅威濤沒有按照原來的安排出席論壇,上午的百年慶祝大會上,她說,越劇的發展要:“留住老觀眾,發展新觀眾。”

  “茅威濤這次在發言中說,要留住老觀眾,發展新觀眾。她改變了,很好。原來她曾經很固執地堅持,越劇要發展,要拋棄老觀眾,迎合新觀眾。但是我還是贊同袁雪芬的觀點:家庭婦女也有享受文化的權利,不能因為你沒文化,我就不為你服務。即使是服務對象變了,只能提出更高的要求,雅俗共賞。”上海藝術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上海越劇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義龍這樣評價茅威濤的發言。在他看來,與其他劇種相比,越劇文化品格中最重要的一點,恰恰在于民間性和草根性。

  誰的越劇

  越劇發展到今天,要給誰看?這已經是近10年來上海、浙江越劇界爭論的熱點話題。在中國地方戲種中,沒有任何一種曾經達到過越劇的輝煌:上世紀60年代,一個以紹興嵊州方言為基礎的南方戲種,一躍成為全國“第二大劇種”——“60年代,全國幾乎每個省、市、地區都有越劇團,處處都能聽到嵊州方言。”上海越劇院院長尤伯鑫這樣說。而茅威濤則記得,80年代《五女拜壽》在上海上演時的火爆:“從大舞臺、長江路一直排隊排到口子路。觀眾從凌晨四五點開始排隊,一直排到早上8點,很多居民拿石頭壓著身份證放在那里,吃早點去了。我們現在還有那時的照片。”

  與所有中國傳統藝術一樣,那時的輝煌場面,在今天已難得一見。盡管頂著“省劇”的身份,越劇已經算是生存得比較好的劇種。但別的戲種的迅速衰微,每天都在上演。“福建有一個戲叫‘南音’,我帶著劇團在福建巡回演出,遇到一個記者,他是戲劇學院戲文系畢業的,畢業后分到劇院,劇院沒什么事做,他就去了電視臺做記者。他跑到福建鄉下去做了戲曲生存的調查報告。他說,第一年去,南音還有100個觀眾,第二年去,還有幾十個觀眾,第三年他不敢去了,怕去以后發現沒有了。”茅威濤說,“所以有一段時間我覺得我們的戲曲可能真的是農業社會的產物,在工業社會就不適應了。但我又想,我們的劇院搞了那么多,每個地方都在蓋,劇院藝術一定還是代表著我們今天的藝術。”

  茅威濤開出的藥方是:“越劇應該更有姿態。”她是一個相當積極的角色,1998年排演《孔乙己》,她把頭發剃光,原因是:“哪怕劇情不一定需要我剃光頭演出,我也會剃光的。因為我希望越劇有聲音,所以必須給這些聲音提供可說的話題。”

  從1997年講述荊軻刺秦王的《寒情》,到《孔乙己》,再到講述天一閣故事的《藏書之家》,茅威濤率領下的浙江小百花越劇團近10年來的指向日益清晰:面對今天的白領階層和知識分子。大學教授的關注和評論會讓茅威濤興奮:“浙江大學一位教授看了我們的《寒情》后說,浙江小百花劇團的人文意識、對文學領域的關注程度是走在前頭的,我聽了很高興。”她說:“延續我們曾有的文化狀態和生命姿態,這是越劇能走出去的一步。”

  但在越劇界看來,這些劇目也的確只是姿態。高義龍把這些作品稱之為:“故作高深。”他質問:“她覺得過去的戲都是給家庭婦女看,現在觀眾改變了,需要文化。比如說孔乙己,他是個文人,知道茴香豆有幾種寫法,但我想請問,祥林嫂和阿Q,一個字都不認識,這兩部作品的文學內涵和文化品格就少么?”高義龍認為,越劇最吸引群眾的地方,就在民間性,這個民間性有兩層意思,一是像梁祝這樣的,取材于民間傳說,是一種口述文學,表現的也是老百姓對上層社會的想象,比如《三看御妹》,就是典型的老百姓對皇家生活的幻想。另一層意思則是通俗易懂又符合人物性格:“越劇的紅樓夢,是雅的,但是越劇在編排的時候主要以愛情為主線,愛情主線始終是扣著的,即使是沒有讀過《紅樓夢》的農民,也完全看得懂。‘金玉良緣把我騙,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一張口就聽得懂。”1998年《孔乙己》到上海演出,高義龍寫了兩篇文章,其中一篇的名字就是《崇雅之憂》。

茅威濤的另一種嘗試是越劇“音樂劇”化的嘗試,她曾經提出要把越劇做成“中國的音樂劇”。目前,她的新目標則是日本的寶冢歌舞團。2006年,她排演了根據日本作家谷崎潤一郎的《春琴抄》改編的《春琴傳》。《春琴傳》的表演方式借鑒了日本的歌舞伎,粉色的和服,櫻花、大海等明麗的布景前,穿著木屐的少女舉傘依次前行;東瀛風味的三弦琴與優美委婉的越劇唱腔相間;刺目滴血的面具等現代象征手法也頻頻出現。這種“音樂劇化”同樣被認為是離經叛道。85歲的越劇前輩袁雪芬就非常反對這一點。

  越劇的兩極生存

  無論是向文人題材靠攏還是向音樂劇,甚至歌舞伎學習。茅威濤說她所要的其實只是:“盡我個人的能力讓越劇在今天的都市中生存下去。”

  茅威濤的理由是:“國家的錢,一是排練費,一是設備添置,一是人頭費用。剩下就全要靠演出經營。”因此小百花劇團一年必須要演出滿100場,平均三天演出一場,還不算路上的時間,“那排練呢?創作新戲的時間呢?你來算算?”茅威濤這樣對記者說。

  這100場演出的指標并不太容易完成,目前的模式是60%在城市,30%到35%到縣級、地級市,剩下還有5%的出國等機動演出。每場收入也有限:“有茅威濤的出場可以達到6位數,但是一年這樣的也只能30場到50場。而且我也不能演得太多,我個人也受不了,我還要當團長。市場份額就這么多。剩下250場,低票價,一場只能拿到三五萬元。茅威濤也分不了多少。”

  演出費用之低令人難以置信,“3800塊,這是我拿過的最高的演出費,但已經比所有人都好了。我相信張繼青老師上去都沒有拿到過3800元,尚長榮先生也沒有拿過3800元。”茅威濤坦率地說。因此,圈子里盛行另外一種做法,“京劇團的名家是簽兩份合同,劇團拿兩三萬,另外給名家1萬塊,或者8000塊。但是因為我是團長,我不能這樣做。”

  劇團里跑龍套的人收入更微薄:“一年只能拿三四萬元,只夠吃飯。”茅威濤說。

  之所以創新,很大程度上也是來自于經濟壓力:“不管行里人怎么說,反正在我的經驗里,創新的戲從來都更好賣。”這是茅威濤的觀點。與她相輔相成的是上海越劇院長尤伯鑫的演出經驗。上海越劇院有兩個團,一年要演出220場,平均三天演兩場,這樣一來,新創劇目,排練時間就不充分了。而另一方面是觀眾的日益挑剔:“在外省演出,同一個劇目的演出一般是一場到兩場,觀眾就是這么喜歡的。80年代一個劇目連演七八場沒有關系。現在最多只能演到三四場。”

  即使如此頻繁地演出,上海越劇院、小百花劇團演員的收入,也可能不如浙江一個民營劇團的農民演員。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一方面是國有院團在市場面前的焦頭爛額,另一方面卻是農村市場的火爆。嵊州是越劇發源地,目前,僅在嵊州,就有100多個民間職業劇團。劇團里的演員,最高的,每月工資能拿到6000元。

  石國榮的民間劇團,叫做群藝劇團。給石國榮打電話時候,背景里傳來隱約的樂聲,石國榮說,他的劇團正在溫州一個村子里演出。

  石國榮的劇團有53個人,28個演員。這28個演員,一年要演出650場,除了過年,一天演兩場,每場長達3小時。他們沒有省里、市里演員的待遇,演出的錢,是村里農民湊起來的,或者是做生意發了財的小老板包場。村里的破廟就是他們的戲臺,演員們自己做飯,該睡覺時候,就在大幕后面支塊門板。演出自然是粗陋的,詞兒是現場編的,唱的全是農民的婚喪嫁娶,布景燈光完全談不上,演員的胭脂花粉都透著粗糙,但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劇團有戲單,單子上有60多出戲,隨時供大家點播;每個演員都是多面手,穿戴好行頭可以唱越劇,卸了頭面可以跳現代舞、唱流行歌曲。對這些人來說,劇團就是家,石國榮的兒子托在嵊州上學,他和老伴跟團里人一個村莊一個村莊、一個城鎮一個城鎮地跑下去,一年也回不了幾次家。好在,這么風風雨雨在臺州、溫州、嵊州輾轉一年,掙下的錢,也不比省里市里專業院團的人少。

  但是這顯然不是小百花等院團想做的。茅威濤說:“假如說小百花排了戲每年只能去農村演出,那省里就不要養這個劇團了。我們是應該把好的藝術帶到基層去,但我們要承擔的不是這個。”

  在茅威濤看來,像上海越劇院、小百花這樣的劇團,其實是越劇金字塔的塔尖,代表的是越劇藝術的發展。3天演一場,甚至兩場的頻率,讓劇團怎么來研究藝術,來排新戲呢?其實,小百花之所以千萬百計地爭取白領觀眾和知識階層,很重要的原因是,只有他們,才能出得起對得起藝術的價錢:“袁雪芬老師那時候一天能掙幾十兩銀子,和趙丹、白楊他們拿的是一樣的。但是我們劇團里的龍套,還比不上影視劇里的龍套。那同樣是跑龍套,為什么不去影視劇里跑。跑回來了,嗓子也壞了,身段也壞了,戲也演不了了。何賽飛一年能掙幾百萬元,她現在回來,也演不了越劇,她就對我說,狀態不行了。”

  茅威濤覺得,解決目前問題的,還應該是國家。不是國家不應該養越劇,而是養得不對,養得太多。以浙江為例:“僅我們浙江省就有兩個省級越劇團,一個浙江省越劇團,省越劇團是男女合演的,而男女合演,我們說白了,這就是個誤區啊,當年就是為了演出現代戲,高、大、全,才成立的。我們說女子越劇是越劇的獨特景觀,女子越劇都生存得那么難,合演越劇怎么生存啊?然后就演影視,演行業戲、主旋律戲,能夠國家紅頭文件下來我演幾場,混口飯吃。但是他是一個省級劇團,給他們的錢不比給我們的少。那你國家有沒有人敢說,這個劇團我不要了?讓他們分流?”

  茅威濤給出的理想方案是,要么劇團全部市場化,實行班主制,完全按照市場需要來排戲,一個冗員都沒有,完全按照個人貢獻分賬。排出可以代表省形象的精品,由政府采購。這一個方案在目前體制下顯然無法實現,所以她覺得:“國家應該從養人轉為養藝術,從扶持劇團改為扶持劇場。比如杭州大劇院,國家應該說一年要演滿100場戲,要有一流的藝術,每年有考核,演一場可以申請國家給你多少錢。一流的劇團,比如說小百花,雖然是省級的劇團,但帶來的是一流的越劇藝術,每演出一場,我貼補你多少,這樣場租就低了。省下的錢就可以去做宣傳,也可以做票房。”

  茅威濤坦率地說,她對目前中國戲曲的狀況并不樂觀。在談話中,說起不久前上演的《1699桃花扇》,她問記者:“我相信這出戲的藝術質量很好,可能會拿到精品工程,可能會一年演出100場,但是這又能改變什么呢?明年還會演100場么?那些小演員能一輩子只演這一個戲么?”她甚至沖動地說,“所有的創新劇目都是自娛自樂,自己圈內人高興一把:‘不錯,茅威濤又拍了一個創新的劇目。’我們做創新已經做了十幾年了,小百花不也就這樣么?你們知道浙江有個小百花,但還不是沒看過我們的戲。”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