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一滴自來水的安全懸疑
2006-04-25

一滴自來水的安全懸疑
  新的飲用水衛生國家標準將于近期出臺,有助于改變現狀
  
  □本報記者 朱紅軍 □實習生 吳娟 蒲彩
  
  2006年4月8日,污染讓廣西欽州停水17小時,這讓我們面對一個問題——從水源地取水,進入自來水廠處理,再通過城市供水管道,成為千家萬戶水龍頭上的“末梢水”,有多少隱患埋藏其中?
  
  作為一位縣級自來水廠廠長,10年來,翁劍明一直謹慎飲用著自己的“產品”。為了盡量發揮水中的余氯,他總是要把水燒開3分鐘。但翁廠長依然心有余悸———那些有機物質、重金屬,是無法去除的。

  傅濤———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同樣為飲用水安全而擔心。“尤其在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故后,飲用水水質安全被空前關注。”他說。
  
  安全水源今何在

  4月8日,一場暴雨讓廣西欽州數十萬居民被迫忍受停水17小時之苦———繼哈爾濱水危機后,瘋搶礦泉水的場面再次上演。

  事后查明,因為雨水沖刷,堆積在該市距飲用水源1公里處的大堆工業垃圾、石灰渣以及生活垃圾,流入自來水廠水源渠,導致水質嚴重污染。

  而翁劍明所在的小水廠,每年都要被迫停水供應一到兩次,同樣是因為水源污染。每天,水廠都要派人值班,24小時監視河流上游。“10年來,水源水質每況愈下,顏色雜了,氣味濃了,味道變了。”這位資深人士說。

  “取水水源的安全,是飲用水安全的第一道防線,但這道防線已經比較脆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水質安全室鄂學禮主任說。

  目前,城市飲用水水源主要來自地下水和地表水。中國環境科學院趙章元教授透露,對中國118個大中城市地下水的監測資料分析后表示,目前全國地下水已普遍受到污染。

  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水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組”檢查發現,中國七大水系中劣五類水體占30%左右,水體已經失去使用功能。比如黃河,除上游少數河段水質為三類,其余常年為四類或五類。這是個幾乎無所用途的概念;五類水更占去了淮河水系的60%多;千島湖告急,太湖告急……

  “到哪里去找安全放心的水源?”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給水委員會副主任王占生憂心忡忡。

  雖然各地政府出臺了眾多保護水源地的法規,但現實依然嚴峻。浙江省環保局一份針對太湖流域內浙江省城鎮16個自來水廠的調查顯示,不合格飲用水源占總數的81.2%。

  許多城市一再調整飲用水水源取水口——遠些,再遠些!據王占生介紹,上海放棄了水質已近三類、四類的黃浦江,不惜巨資鋪成管道取水長江。浙江嘉興原先從運河取水,后來不得不想從錢塘江和新安江調水,終因代價昂貴而放棄。在這個城市周邊,已無法找到合格的水源地。

  來自國家環保總局的《環境公報》顯示,2001年-2004年,具有災害性特征的水污染事件3988起,平均每天有3起。

  “在整個水環境惡化不可逆的趨勢下,飲用水源的枯竭也難以遏制。”王占生說。多年來,他奔走于中國各地,得出的結論是,改變飲用水水質危機最保守需要30年。

  所以,當放眼全國時,翁劍明還會慶幸———他所在水廠的水源主要流經農村,需要克服的無外是生活垃圾和農業排污,“倘若遇上工業污染,就更糟了”。

  水處理技術過時了?
  
當一滴水通過取水管道流入“加工處”后,在中國90%以上的水廠里,它將面臨以下處理環節:沉淀———加藥反應(一般加聚合氯化鋁)———過濾(三層:依次為活性炭、石英沙、卵石)———消毒(加氯氣)———沉淀。

  “這個凈水工藝沿用了數十年,雖然局部有所改進,但原理和功用大抵不變。”翁劍明說。而王占生稱此話毫不夸張:“所謂100年前的技術,卻來處理100年后的水。”

  因為水源的持續惡化,翁劍明所在廠不得不加大消毒氯氣和活性炭粉末的用量。

  即便不談余氯殘留對人體的危害,即便氯氣添加再多,這種沉淀加消毒的工藝也只對細菌和微生物作用,“可以杜絕傳染病,但對于有機物、化學物質、重金屬卻無能為力。”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水質安全室鄂學禮主任解釋說。

  王占生教授認為,現有處理技術“最多殺滅30%的有機物”。其他70%,將堂而皇之地流入尋常百姓家。倘若這滴水來自礦區,又受到了重金屬污染———比如汞、鎘、鉻、砷、鉛等———也可以安然無恙地逃過防線。

  “自來水其中最大的安全隱患來自有機物。”中國湖泊環境研究首席科學家劉鴻亮院士說。國內外由水中檢出的有機污染物已有2000余種,其中114種具有或被疑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三致物質”,而中國水源中一般能檢出100余種有機污染物。

  中國疾控中心的鄂學禮教授還列出了更詳細的“殺手”名錄:藻毒素——不僅會使水的色度、臭味增加,還會誘發肝癌;持久性有毒有機物(POPS)——是1990年代以來世界環境學界最為關注的一類化學品,不易降解,能夠在環境中長時期地停留并積累,大部分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性;內分泌干擾物——進入人體后嚴重影響生殖及呼吸免疫功能。還有氨氮成分,2004年2月發生的沱江污染正是因為化工廠大量高濃度氨氮廢水直接排放,流入沱江造成的,結果近百萬人生活用水受到影響。“至于重金屬成分,短期內可以導致突變,長期將導致癌變、畸形。”武漢大學環境保護法研究所副所長李啟家教授說。“還有些不明物質,現在雖然還沒有明確的實驗證明有害的程度,但不了解本身就是一個隱患。”鄂學禮說。這位教授還稱,在天津和遼寧地區,都曾發現水中體形畸變的青蛙,而對于人體的影響,誰敢說不存在?

  
  飲用水新標準即將出臺

  但這滴自來水卻可以通過衛生防疫部門檢測,被貼上“達標”的標簽,順利進入城市供水管道。如果不談供水網絡可能造成的二次污染,它將“安全”到達千家萬戶———這就將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日常飲用水。

  今年年初全國“兩會”期間,有記者提及中國某大城市水質污染的問題,隨即引發該市政府的反駁。最大證據是:2005年,該市中心99.92%的飲用水達到了國家標準。

  這恰恰反映了目前中國飲用水安全上的又一個尷尬,衡量飲用水安全的標準早已不安全。

  中國現行的強制性國家標準《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以下簡稱“85國標”)頒布于1985年,檢測項目只有35項,余氯、濁度、細菌、大腸桿菌4個指標。“問題恰恰在許多應該設的指標,20年前并沒有納入。”王占生說。

  比如硝基苯,這個在松花江污染中大行其道的化學物質,在“85國標”中并沒有出現,甚至在2005年底修訂新的飲用水安全國家標準(以下簡稱新國標)時,最初也未被考慮在內,后來才添入修訂草案中。

  “這種達標率沒有太多意義,”清華大學教授張曉健認為,“只要有一項有問題,這水就不能稱之為安全。”

  “20年一個國家標準停滯不變,是個特例。”一位學者認為,相關部門應該更注重民生。

  1995年和1997年,衛生部和建設部曾兩次組織專家修訂原有標準,并上報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都因“種種原因”被擱置。2000年,衛生部再次組織專家修訂飲用水衛生標準,依舊沒有結果。2002年7月,衛生部獨自發布了生活飲用水“衛生規范”,檢測標準共計96條——包括34項常規檢測和62項非常規檢測。2004年,建設部也編制了“城市供水水質標準”,共計101條。

  但翁劍明說,由于這些標準的“級別”不夠,不具有強制性,這兩個指標并沒有真正被自來水廠所執行,“85國標”仍在使用。

  最新的消息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新國標,已完成最后的修訂,由衛生部上報至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相信很快就向社會公布。”王占生說。

  鄂學禮是該新標準的主要制定者之一,據他介紹,新國標的檢測項目將增至106項,與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以及國際準則相吻合。1980年代的水污染主要是微生物和重金屬污染,而現在則出現了有機物、人工化合物、農藥成分等污染元素,所以新國標的檢測標準主要增加了后者。而新國標確定飲用水的“安全”指人日常飲用2升,70年不會產生危害。

  鄂教授還說,本著用水權利的平等,該標準在城鄉均達成了統一,在局部指標上對農村實行了酌情放寬處理。

  但翁劍明擔憂新標準的實踐可能性,“許多小型水廠,連85國標的35項指標都達不到,何談106項?”張曉健教授也認為,“如何在現有的條件下,加大監督執行力度,是新標準能不能起到作用的關鍵。”傅濤教授則呼吁應完善第三方水質監督體系,為新標準護航。

  另有專家認為,新標準出臺后,由于一系列的技術改造、自來水公司技術投入,隨之而來的可能是水價的上漲,以及對水業格局、水權分配等帶來沖擊。“這是一個連鎖的,顛覆性的改變。”王占生預測。

(南方周末)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