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我國環保民間組織中,有近一半為政府部門發起,76.1%的環保民間組織沒有固定經費來源。第37個世界地球日之際,國家環保總局下屬的中華環保聯合會發布了《中國環保民間組織發展狀況報告》藍皮書。
國際通稱民間組織為NGO,環保民間組織是以環境保護為主旨,不以營利為目的,不具有行政權力并為社會提供環境公益性服務的民間組織。為了解我國環保NGO發展狀況,中華環保聯合會在去年7月至12月進行了全國性調查。
環保NGO共2768家
調查顯示,截至去年年底,我國共有各類環保民間組織2768家,其中政府部門發起成立的有1382家,占49.9%;民間自發組成的有202家,占7.3%;學生環保社團及其聯合體共1116家,占40.3%;國際環保民間組織駐內地機構68家,占2.5%.環保NGO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及東部沿海地區。
據統計,我國環保NGO現有從業人員總數為22.4萬人,其中全職人員6.9萬,兼職人員15.5萬。組織規模普遍較小,而且工作條件較差,6成環保NGO沒有專用辦公室。
交涉多依靠政府
在與政府的關系方面,我國95%以上的環保民間組織遵循“幫忙不添亂、參與不干預、監督不替代、辦事不違法”的原則,尋求與政府合作,認為存在一些矛盾的只占3.3%.
而在與企業的關系方面,一些環保民間組織的活動和污染企業的利益會發生沖突,在和污染企業進行交涉時,環保民間組織最常用的方式是向政府部門反映,其次是與企業協商、談判,占4成;采取訴訟等法律途徑或集會、抗議等方式的很少。
過半全職人員無福利
調查顯示,中國環保NGO資金最普遍的來源是會費。但76.1%的環保NGO沒有固定的經費來源,其中民間自發組織和學生環保社團中擁有固定經費來源僅為2成左右。去年,81.5%的環保NGO籌集的經費在5萬元以下。
由于經費不足,96%的全職人員薪酬在當地屬中等收入以下水平,4成多的全職人員不領薪酬,超過一半的全職人員沒有任何福利保障。
建議政府移交部分職能
中華環保聯合會秘書長曾曉東說,近年來,環保民間組織在我國環境保護歷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倡導環境保護,提高全社會環境意識;開展社會監督,為國家環境事業建言獻策;扶貧解困,推動發展綠色經濟;關注弱勢群體,維護社會公眾的環境權益;保護生物多樣性,為子孫后代留下更大的發展空間。環保民間組織已經成為推動我國和世界環境事業發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在調查中,我們也發現環保民間組織在發展中面臨一些問題:一些政府部門和公眾對民間組織不夠了解,對民間組織的發展缺乏熱情和支持;環保民間組織一直面臨著經費不足的壓力和挑戰,76.1%的環保民間組織沒有固定經費來源;由于專業性人才匱乏、基礎薄弱,環保民間組織參與環境政策制定和實施社會監督的能力不足、成效不高。”曾曉東說。
針對這次調查中環保民間組織面臨的問題,專家建議:應轉變觀念,提高認識,為環保民間組織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利的法律和政策環境。優化配置環境公共資源,為環保民間組織創造有利的物質條件和發展空間。明確宗旨,提高能力,維護和保持我國環保民間組織的良好社會形象。監督管理與引導服務并舉,促進我國環保民間組織的全面健康發展。
----------------
“地球獎”揭曉
半數以上獲獎者來自民間
- 本報記者 程 芬 攝影報道
4月21日,2006年度地球獎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頒發。在10名個人獎、3名團體獎和10名提名獎中,除了5個個人獎和一個團體獎來自環保部門和政府之外,其余獲獎者均為工程師、教師、農民、NGO負責人等民間人物。我國環境最高獎青睞民間公眾的這一現象,印證了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的講話:“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春天即將到來,中國將進一步加大環保領域公眾參與的力度。”
每一個獲獎者都有一個動人的環保故事,民間人士的環保故事更為感人。像河南省長垣縣綠色未來環保協會會長宋克明,他自費召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萬人大會,在黃河灘區濕地建立了三個鳥類保護站,并籌建全國第一家民間組織實施的“黃河民間檢測站”,被譽為“環境衛士”。十年環保艱辛歷程,他花費十萬余元,自己卻一貧如洗,但他無怨無悔,決心將“保護母親河行動”進行到底。
本報報道過的河南省新鄉環保志愿者協會會長田桂榮、湖北襄樊市環保協會會長運建立和中國自費環保公益廣告第一人、浙江杭州市余杭區的農民陳法慶均獲提名獎。
對有些獲獎者來說,頒獎大會也成了宣傳環保的大好時機。為了提倡使用菜籃子、杜絕白色污染,浙江省永嘉縣渠口鄉珠岸村村民陳飛提著菜籃子走遍了大半個中國,這次來京領獎,他把菜籃子提到了人民大會堂的領獎臺上。接過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授予的獎杯后,他“回贈”給潘岳一個盛放著西紅柿、青菜、菠菜的竹籃。頒獎典禮結束后,他和女兒堵在門口,向每一位參會者發放宣傳單。
潘岳在接下來的發言中說,陳飛的菜籃子“也算是給我頒的一個獎”。他還說,保護環境是全民族的共同事業,僅憑環保局是完不成的,必須依靠人民群眾,更需要全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2月22日,國家環保總局正式發布了《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今后,國家環保總局將以此為突破口,建立一套覆蓋各領域、各層次的環境信息披露體系,用更加具體的制度和更加可行的程序來保證公眾對環境事務的有效參與。
2006年度“地球獎”獲獎名單
個人貢獻獎
劉寶敬:山東省蒼山縣交通局工程處高級技師
安世遠:青海省環保宣教中心主任
王國平:河南省環保局局長
趙鴻:河北省衡水市地球女兒環保志愿者協會會長
何平均:四川省富順縣第二中學高級教師
陳飛:浙江省永嘉縣渠口鄉珠岸村村民
張亞平:新疆若羌縣黨委書記
于新蘭:江蘇省徐州市環保局干部
宋克明:河南省長垣縣綠色未來環保協會會長
周兆木:浙江省富陽市環保局助理調研員
團體貢獻獎
手拉手護衛隊(浙江省余姚市東風小學)
沈陽市環保局宣教中心
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環境衛生學教研室
來源:公益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