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讀書》眾生相:成功雜志背后的故事
2006-04-26



《讀書》創刊號

范用

  2005年12月初的一天,《讀書》雜志編輯部為丁聰祝賀90大壽。老少幾代《讀書》人齊聚一堂,歡聲笑語不斷。90朵鮮紅的玫瑰襯托著“小丁”年輕的笑容,大家都為剛生過一場大病的丁伯伯恢復得如此之好而由衷高興。除了與丁聰同時代的范用,編輯部上上下下都稱呼丁聰為“丁伯伯”,稱呼他的老伴沈峻為“沈阿姨”,丁伯伯和沈阿姨平時經常要到編輯部坐坐,一是交接畫的版式,二是喝杯咖啡,聊聊天,順便到樓下的三聯韜奮圖書中心買幾本書。丁聰是《讀書》創刊時參與策劃的幾個老人之一,并且承擔了畫版式的任務,一畫就到今天,27年從未間斷。這個敦厚的長者,就像一根綿延的絲線,串起了《讀書》從創刊至今的歲月。

    編輯部為丁聰祝壽,前排左起為:沈峻、丁聰、范用;后排左起為:李學軍(左一)、賈寶蘭(左五)、吳彬(左六)、孟暉(左七)、李學平(左八)、葉彤(左九)。

  很多人談到《讀書》的成功,都會羨慕地說,《讀書》是得天獨厚的,是無法復制的。說她得天獨厚也許并不屬實,因為她也曾有過非常艱難的日子,歷經風雨,幾次危機都僥幸度過。不過,要說《讀書》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可能也不為過,尤其是她起步那幾年,一批大出版家和老知識分子塑造了其體型和品格,使得《讀書》有了一個很高的起點和堅實的基礎,這大概是其他同類刊物難望其項背的。

在今天看來,作為一個雜志的創辦者隊伍,《讀書》的陣容真可謂空前絕后。《讀書》是由陳翰伯發起創辦并一手扶持起來的,陳翰伯時任國家出版事業局局長。主編由主持商務印書館的陳原擔任,范用、倪子明、馮亦代、史枚任副主編,于光遠、夏衍、黎澍等十四人組成編委會。雜志籌辦和最初出版的過程中,這些編委經常聚在一起,商討辦刊方向、定位、選題、文風等大大小小的事情。這些有過豐富辦刊經驗的老知識分子,有的編輯過30年代的《讀書生活》,有的主持過40年代的《讀書月刊》,現在由他們親自操持,《讀書》自然是一出手就不同凡響。這對《讀書》一下子找準定位和風格,迅速建立起品牌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些老人中,陳翰伯、史枚、陳原、馮亦代、呂叔湘、夏衍等幾位已相繼離世,那個年代也逐漸變得遙遠,但是在《讀書》的歷史上,將永遠銘刻著他們的名字。

  在《讀書》創刊的1979年4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還只是人民出版社的一個編輯部,不是獨立的出版機構。《讀書》創刊時的組織安排最后就成了這樣一個格局:由國家出版局政策研究室領導,用三聯書店的名義在人民出版社出版。這種似乎有點“亂”的安排,對于日后《讀書》的運作有較大的自由度,可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過,責任還得有人負,范用是當時人民出版社的副社長,雜志辦在他的手下,他向黨委作了擔保,如果有問題,他來承擔。

  范用是老三聯人,1938年15歲時就進讀書生活出版社當練習生,耳濡目染那時的出版人風范,后來也把這種風氣和風格帶進了三聯。1948年,生活書店、新知書店和讀書生活出版社三家合并成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1年后,三聯書店曾一度與人民出版社合并。1985年,范用兼任三聯書店總經理。1986年1月起,三聯書店恢復獨立建制。范用領導三聯的時候,出了不少具有開創意義的好書,比如《傅雷家書》、巴金的《隨想錄》、陳白塵的《牛棚日記》、楊絳的《干校六記》、房龍的《寬容》等,他不僅看書稿,而且自己設計版式,畫封面,并為此津津樂道。范用性格倔強,說話直率,自認沒有太多政治頭腦,只是擅長干事,并且敢于承擔責任。但他對于作者和讀者,是真心實意地交朋友。《讀書》創辦的初衷在他看來,很重要的就是建立一個聯系廣大讀者的橋梁。

  編輯部起初只有史枚和董秀玉兩個人,史枚主持,董秀玉做助手。當時的小字輩董秀玉,現在已經從三聯書店總經理的位置上退休。回憶起創刊最初的那幾年,董秀玉抑制不住地興奮:那時我們到處去約稿,知識界聽說要辦一個思想文化評論的刊物,那種積極性把我們也都感染了,大家都說,那是我們自己的雜志呀。如果說,陳原等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的執掌使《讀書》奠定了自己的基礎和風格,那么,一大批知識界精英的共同扶持,則是《讀書》保持長盛不衰的秘訣。在二十多年的《讀書》雜志上,我們可以看到知識界的一長串名單,那里面有許多耳熟能詳的名字,有各個時期的學術文化中堅,那樣的作者陣容一直是《讀書》最寶貴的資源。

  《讀書》從范用時期起就每期由他親自審閱清樣,簽字復印,到后來沈昌文、董秀玉任三聯總編輯,也都是親自讀清樣,可見對《讀書》的偏愛。說到《讀書》的發展,這兩位領導也可謂舉足輕重。

  沈昌文做《讀書》的那些年,《讀書》變得有聲有色起來。沈昌文不僅繼承了范用與作者交朋友的編輯方針,還發展出一套理論,說做編輯就是與作者“談情說愛”,因此他經常滿口“情”字,令人莞爾。另外,沈昌文好吃也會吃,以食會友,這是他與作者“談情說愛”的重要方式,他能讓不同口味的人都吃得滿意,吃有所獲。一些海外的作者回國探親,都慕名找老沈推薦館子,他也正好把四面八方的朋友聚攏在一起,組織一次次的飯局,等于開了一次次的約稿會。即使是現在,沈昌文還會經常回到《讀書》編輯部,向大家傳授最新的美食心得和信息,不過這已經是退而求其次了,曾幾何時,他還常在辦公室里做紅燒肉給大伙兒吃呢。

  董秀玉則屬于另外一種類型。她是一個理想主義色彩很濃的人。做事能拼命,追求完美。在人多的場合,她總是微笑著在一旁聽大家高談闊論,但是真做起事來,她有點子,有想法,并且有堅持到底的毅力。離開《讀書》之后,80年代后期她去了香港三聯主持工作,短短幾年把一個虧損的書店辦成了盈利企業。在當三聯老總的歲月里,她極少大張旗鼓地請客吃飯,也不搞轟轟烈烈的宣傳,但是她結交了知識界、文化界的眾多重量級人物,在學界有很強的號召力。學者們感到,她是真正從心里尊重學術,愿意為學術文化服務的出版人。

  二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思想界,是與同步進行的中國現代化變革緊密相關的。《讀書》不可能成為一本風花雪月的名士雜志。再者,進入90年代以后,“學術凸現,思想淡出”,談問題不能只停留在激情和宏觀的層面上,社會的問題越來越細化,對問題的解讀也必須要有專業知識背景和學術的積累。到90年代中葉,一大批中青年學者已經成為《讀書》的核心作者,他們開始影響《讀書》的風格和視角。1996年,在確定繼65歲退休的沈昌文擔任主編的人選時,當時的三聯書店總經理董秀玉想到了起用學者,最后選定各方面都比較全面的汪暉,后來又加入了黃平,他們當時都是中國社科院的學者。這種思路其實延續了《讀書》創辦時的辦刊形式,《讀書》的崛起靠的是一大批學養豐厚的老知識分子的把握,在學術凸顯的90年代,讓學者來繼續決定《讀書》的未來走向,似乎是一個順其自然的選擇。

汪暉和黃平,一為思想史學者,一為社會學學者,一人文,一社科,都對當代問題傾注了極大的關注,對一個面臨新時代的雜志而言,他們是一個理想的組合。《讀書》在其執掌下,對現實更為貼近,對問題的關注和討論也更直接和具體。《讀書》似乎不再是旁觀者,而成了參與者。這種變化,有些人喜歡,也有許多人不喜歡。

  汪暉是唐弢的學生,80年代即在魯迅研究的圈子里小有名聲。他的博士論文《反抗絕望》至今被認為是魯迅研究界的力作。這樣的研究經驗,或許使他更關注思想的深度和社會的進程,更有憂國憂民的使命感。進入90年代,他的一系列思考,集中在梳理現代中國的思想體系是如何形成的,并試圖在此基礎上尋找重新理解中國的視野。他說:“我們要找到一條適合中國的發展道路,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

  三聯書店的四層白樓坐落在美術館旁邊,那是一個黃金地段,但是書店的占地多少有些局促。自從1986年三聯書店從人民出版社獨立出來恢復建制以后,一窮二白的家底使三聯人打了多年的游擊,辦公地點一再搬遷,甚至還在地下室上過班。所以董秀玉1993年上任總經理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張羅蓋辦公樓。《讀書》在十年間也先后在芳草地、東四六條、朝內大街人民出版社內辦過公,那時每次開會或者搞活動,沒有會議室,只好到外面找一些安靜優雅的場所,比如咖啡館、西餐廳,既開了會,也滿足了來客的雅興。直到1996年底三聯書店蓋起自己的大樓,《讀書》才有了一個穩定的辦公場所。在四樓的《讀書》編輯部,初次到訪的作者讀者總是驚訝編輯部之擁擠。編輯部與三聯的其他部門共處一個大廳,沒有自己獨立的辦公室,每人一個轉角桌,桌子之間用半人高的書柜隔開,桌前的位置只夠放進一張椅子,如果來了客人,只能站著說話。不過,《讀書》人早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環境,大家都樂呵呵的,聚在一起氣氛很融洽。在《讀書》編輯們到齊的日子,總是顯得很熱鬧,編輯部里有幾個是大嗓門,討論起問題來,整個大廳里的人都跟著聽;雖然寸土如金,還是要擠出煮咖啡的地方,每每飄出沁人的醇香;最熱鬧的是在飯桌上,大家你來我往,經常辯論不休,大到知識界的新聞和觀點,小到最新上映的影片,共同的話題很多,常常把工作午餐變成神仙會。

  《讀書》的作者們多年來有一個共識,就是到《讀書》去有飯吃,有咖啡喝。從創刊起,一有作者來訪,范用就喜歡拉到他辦公室喝杯咖啡。后來到了喜歡吃的沈昌文手里,請客吃飯就形成了傳統。《讀書》不習慣請豪宴,但是哪里有新開的特色餐館、西點屋,他們準會去試一試。他們的許多作者也是美食家,除了到編輯部交流書刊稿件、知識信息,吃的經驗也是一大交流內容。現在編輯部的樓下就是三聯韜奮圖書中心,二樓的咖啡廳就成了《讀書》招待作者的會客室。凡是到《讀書》編輯部的作者,大概都會對那個像潛水艇一樣的咖啡廳印象深刻。

  一本成功的雜志,一定擁有出色的編輯記者隊伍。《讀書》也不例外。二十多年來,《讀書》上的許多膾炙人口的文章,都是經由幾位編輯組稿發稿。在董秀玉之后,編輯部又曾經陸續加入過吳彬、王焱、賈寶蘭、倪樂、楊麗華、趙麗雅等編輯,現在吳彬和賈寶蘭兩位還依然堅持在自己的崗位上。在創刊最初的十幾年里,編輯部成員基本上沒有高學歷,且以女性為主。以至于五朵金花、由高中生辦給研究生看的雜志等等一時傳為佳話。其實不僅是《讀書》雜志,當時活躍在文化界的許多人都是自學成材,成長在六七十年代的讀書人,也不可能談什么學歷。但是這些傳說,增加了《讀書》的親切感,表達了人們對《讀書》的熱愛之情。

  如今的編輯部多少有了些變化,除了兩位老編輯,后來加入的李學軍、葉彤都是研究生畢業,算是改變了編輯部的學歷結構。最年輕的孟暉則是留過學,出版了幾部書的才女。與原來有一點相似的是,除了賈寶蘭有學經濟學的背景,其他幾位編輯都是學人文學科的,多少反映了《讀書》仍然有著自己的偏重。

  《讀書》編輯的一個基本功是要善于與學者和文化人交朋友。陳平原曾經描述過《讀書》的幾位女將,“不冷不熱,不卑不亢,一見面就單刀直入,叮囑‘以后多為我們寫稿’”,像“自家人一樣”,反而讓他很受用。陳教授由此就成為《讀書》的老作者和老朋友。80年代的編輯部主任王焱,曾經結交了一批學者朋友。那時甘陽組織“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意在編輯出版西方學術名著,就是由王焱牽線,最后在三聯作為《現代西方學術文庫》出版,是當時知識界的一件大事。整個80年代,《讀書》積極介紹西方學術名著和新思潮,團結了一大批中西研究的學者,王焱可謂功不可沒。至于趙麗雅,那更是許多人非常熟悉的老編輯了,她在《讀書》將近十年,讓很多作者感嘆《讀書》編輯之內秀。王焱和趙麗雅現在都進入中國社科院專做研究去了,編輯最后做成了學者,可以想見他們與作者的相通之處。

  每個時代有自己的精神和生活方式,也因此而有文化和人的各具特色。《讀書》在80年代,90年代,以及在今天新世紀里的面貌,或許是有變化的。但是,《讀書》有幸出生和成長在一個波瀾壯闊的社會轉型時代,她經歷的風雨和起伏,承擔的期待和責任,都會使她變得更加健壯。這是《讀書》和《讀書》人的幸運。

來源:中華讀書報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