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史話
□梁小民
從馮夢龍《三言》中的一篇話本小說中,今人既可以看到對明代商業的現實描摹,也可以看到商幫文化的最初寫照,如同從一滴水看太陽
從一篇小說看明代商業與商人
小說是現實的反映。恩格斯就把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視為這一時期社會與經濟的百科全書。中國明代有繁榮的小說創作,反映了當時發達的商業。這里,我們想從馮夢龍《醒世恒言》中的《施潤澤灘闕遇友》談起。
馮夢龍是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他生活與寫作是在明代中后期這個商業發達的時代。由他編輯整理的“三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收錄了從宋元到明末的120篇話本小說。由于馮夢龍進行了潤色和增減,甚至有他的擬作,所以可以認為,這本小說反映的是明代中后期的現實。這個時期,商業已相當發達,形成了十大商幫。我們就從《施潤澤灘闕遇友》(以下簡稱《施》)來看看當時的商業與商人。
《施》是一篇以“好人有好報”為主題的小說。主人公施復是一位養蠶織綢的小工商業者(“三言”中很少寫到巨商大賈)。他把賣絲時拾到的銀子交給失主朱恩,后在去洞庭山買桑葉時巧遇朱恩,并得到他的全力幫助。兩家結成兒女親家,生意日益紅火。故事離不了話本小說的老套路,但對當時的工商業發展狀況和商人的成功之道卻有值得我們思考的描寫。
故事發生在蘇州府吳江縣盛澤鎮。在馮夢龍筆下,“鎮上居民稠廣,土俗淳樸,俱以蠶桑為業。男女勤謹,絡緯機杼之聲,通宵徹夜。那市上兩岸綢絲牙行,約有千百余家,遠近村坊織成綢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賈來收買的,蜂攢蟻集,挨擠不開,路途無佇足之隙,乃出產錦繡之鄉,積聚綾羅之地。江南養蠶所在甚多,惟此鎮處最盛。”
馮夢龍為蘇州人氏,十大商幫中的洞庭商正在這一帶活動,小說中描寫的應該是這一帶商業發達的狀況。千百余家絲綢牙行存在于一個小鎮,表明商品經濟高度發展,已有從事中間貿易的專業商人。施復這樣的小工商業者是通過中間商把產品銷向市場的,四方商賈云集也表明明代的國內市場已經擴大。從自給自足有余出售到從事專業化商品生產經營是商業發達的標志,說明已初步進入商品經濟社會。
這種對工商業發達程度和加工貿易方式的描述與歷史資料的記載是一致的,不過小說中的描述遠比那些枯燥的數字生動形象得多。類似的描寫在“三言”的其他小說中還有不少。
小說中,起先“施復只是個小戶兒,本錢少,織得三四匹,便去上市出脫”,“夫妻省吃儉用,晝夜營運,不上十年,就長有數千金家事。又買了左近一所大房居住,開起三四十張綢機,又討幾房家人小廝,把個家業收拾得十分完美”。許多巨商大賈實際上也都是由這樣的“小戶兒”起家的,發達的商品經濟為他們提供了這個機會。
我們更感興趣的是施復為什么能成功。看來勤奮和勤儉是成功的首要條件。“省吃儉用,晝夜營運”正是這樣的寫照。無論晉商徽商,還是其他商幫,其中的成功者都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稱為“徽駱駝”的徽商和“走西口”的晉商無一不是勤勞致富。即使以后靠官而富,起家時也是含辛茹苦。
勤和儉是不可分的,儉就是把賺到的錢不用于消費,而用于再投資,擴大再生產。像徽商那樣的奢侈性消費和晉商蓋豪宅大院,那是極其成功之后的事了。原始資本積累中充滿了血和淚,有別人的,也有自己的。
中國商人經商講究誠信。誠信首先在于要把好產品給消費者,絕不能用偽劣產品欺騙客戶。各商幫的傳說中,這類故事不少。施復正是以這種態度來養蠶織綢。
小說中寫“那施復一來蠶種揀得好,二來有些時運,凡養的蠶,并無一個綿繭。繅下絲來,細員勻緊,潔凈光瑩,再沒一節粗節不勻的”。施復織成的綢子“光彩潤澤,都增價競買,比往常每匹平添錢方銀子”。這才使他“幾年間,就增上三四十張綢機,家中頗饒裕”。
欺騙客戶只會一時賺幾個小錢,誠信才有大事業。這是各個商幫成功者的共識,也是經商的人間之道。
思想大家韋伯早已論證,資本主義發展需要倫理的支持。明末已出現資本主義萌芽,而中國文化其實提供了這樣的倫理基礎———中國人講究無論做什么事先要做好人,把人的品德修養放在首位,由此衍生的“以義致利”原則正是那個時代商人的追求。十大商幫之所以形成/維系,也得益于這樣的文化基因。《施》這篇小說以個例反映了這一點。
施復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但首先是一個好人。好人不是天生的,是能有意克服人性弱點的人。施復并非沒有利己之心,他在撿到銀子時心中也歡喜道“今日好造化,撿得這些銀子,正好將去湊做本錢”。想著“有了這些銀子,再添上一張織機,一日出得多少綢子,有許多利息”。甚至想到“十年之外,便有千金之富。那時造什么房子,買多少田產”。
但他的人性中還有為別人著想的善良一面,想到“若是客商的,他拋妻棄子,宿水餐風,辛勤掙來之物,今失落了,好不煩惱!”想到別人與自己一樣“苦掙過日”,“這兩錠銀子乃是養命之根,不爭失了,就如絕了咽喉之氣,一家良善,沒甚過活,互相埋怨,必致鬻妻賣子”,甚至“送了性命,也未可知”。經過這番思想斗爭,終于把銀子還給失主朱恩。
他的善良有了回報。當他買桑葉遇到困難時,巧遇朱恩,得到幫助解決了困難。好人才有人幫,這正是各商幫經驗中的與人為善。
從一篇明代小說看到當時的商業和商人,正如從一滴水看太陽。也許市井百姓的話本上不了大臺面,但其中反映的明代商業與經商成功之道,并不比學者的宏篇論著差。
(南方周末)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