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腫瘤”危害大
從2004年開始,我國已全面進入家電等電子產品報廢淘汰的高峰期。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至少有600萬臺電視機、400萬臺冰箱、500萬臺洗衣機要報廢,還有200萬臺電腦、上千萬部手機被淘汰,并且,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這類電子垃圾的數量還將以每年5%至10%的速度迅速增加。
據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秘書長任官平介紹,電子垃圾涉及的產品包括家用電器、IT和通信設備、電氣電子工具、玩具及體育設備、醫療設備、電池等10大類商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目前全球每小時新產生4000噸的電子垃圾,已經成為全球增長數量最快的一種固體垃圾。而與一般的垃圾相比,電子垃圾的危害性極大,具有污染時間長、污染危害大的特點。如果處理不當,電子垃圾中的有害有毒物質進入土壤,將會嚴重污染水源,直接危害到人類、動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存。
據專家介紹,一臺電腦含有700多種化學材料,其中超過一半是由對人體有害的水銀、鉛、溴化阻燃劑等有毒、有害物質構成;而如果將一節用過的5號電池扔在地上,可致使數平方米范圍內六、七年不長一棵草,對整塊土壤的影響將持續50年之久;一粒紐扣電池在水中泄漏后,將污染60萬升水,幾乎相當于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而令人擔心的是,目前我國每年生產的14億只電池中,得到回收利用的不足1%。因此,電子垃圾問題已經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確保環境安全、解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這些大量的緊隨科技而來、悄悄隱藏在我們身邊的電子垃圾被不少人形象地比喻為“科技時代的腫瘤”。
將電子垃圾納入循環經濟
北京市海淀區是全國最大的電子產品集散地,擁有包括聯想、方正、同方、紫光等在內的全國最大的計算機廠商群體。1998年以來,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提出市場升級和產業升級戰略,計算機硬件市場也得到充分發展,出現了以太平洋、硅谷、海龍等12家為代表的較為高端的計算機類產品市場,每年銷售電子產品數百億元,每天都有大量的電子產品從中關村流向全國各地,計算機類產品從研制、開發、銷售,已形成一條產業鏈。但電子產品的增量生產,使電子垃圾大量產生,電子垃圾污染問題也日益成為全社會高度關注的焦點。
海淀區副區長于軍告訴記者,“電子環保循環經濟”示范工程采取政府推動、市場化模式運作,將在海淀區建立起“電子產品回收—一次利用(再生)—二次利用(變廢為寶)—最終處理(環保)”的“IT環保產業鏈”,推動IT產業的和諧有序發展,協助國家相關部門出臺電子環保促進政策及措施,實現區域電子環保循環經濟的全面啟動和發展,成為全國電子環保示范基地。
于軍告訴記者,目前“電子環保循環經濟”示范工程主要由4個基地來支撐,一是中關村維修城。其匯聚了國內外眾多IT服務品牌,是我國首家集中IT售后服務的平臺。在整個環保產業鏈中利用其本身資源,通過所擁有網絡平臺、電話熱線、電子環保亭向廣大電子產品消費者提供正規回收渠道,并由專業的維修技師對回收的電子廢舊產品進行檢測、涉及安全和技術指標的關鍵件更新和再利用,然后對生成的再生產品進行集中的規范銷售或統一交送慈善機關,是連接廢舊電子產品擁有者與再利用企業之間的紐帶。
二是廢舊線路板分解、處理基地。該基地依托北航天匯科技孵化器論證篩選的“廢舊電器線路板回收利用技術”,這一技術目前已被許多環保企業使用,回收金屬純度達97%、回收率達96%。依托該項技術及設備的環保工廠將成為環保高技術處理廢舊線路板的產業基地,是示范工程的關鍵環節,支撐了“IT環保產業鏈”。
三是廢舊塑料處理基地。該基地依托北京越谷國際公司與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共同創建的“北京越谷國際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研發中心”,專門從事各類廢舊塑料的資源化處置、再生產品制造和服務,以及相關設備制造,拓展了“IT環保產業鏈”。
四是最終環保處理基地。該基地以北京金隅紅樹林公司為中心,引進歐美發達國家相當成熟的利用水泥回轉窯處理有毒有害廢棄物工藝,電子垃圾完全不可回收部分,將可以通過瞬間達到的高溫處理,最大限度地減少“二惡英”的產生,實現最終環保處理。這一最終環保處理環節完善了“IT環保產業鏈”。
為高科技產業園區提供范本
記者了解到,海淀區政府于2005年就制定了促進區域循環經濟發展和推動電子環保的政策措施,在該區“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也將電子環保列為重點。在2005年9月的第八屆中關村電腦節上,曾首次正式提出關注電子環保的倡議,并在國內設立了第一個“電子環保日”。目前,該區又在全國率先啟動了“電子環保循環經濟”示范工程,并初步形成了包括回收、處理、循環利用的IT環保產業鏈,建立了有效的電子垃圾回收、再利用體系。
在談到對海淀區這一系列措施的評價時,不少專家都對此給予了肯定。他們認為,“電子環保循環經濟”示范工程的實施,填補了我國在電子環保事業上的空白,對改善我國電子垃圾污染現狀,促進電子環保政策及措施的出臺和完善,建立完善的電子環保產業鏈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其次,通過這項示范工程的實施,在該區域內可形成一條集研發、生產、銷售、回收、合理再利用和科學處理的完整產業鏈條,這為國內其他高科技產業園區的建設和電子垃圾的處理提供了借鑒,為國內其他區域內此類問題的處理,提供了一個范本,具有開創性的意義。此外,該工程的實施還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浪費。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