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源威脅來自哪里?
2003年12月—2004年4月,黃河源頭鄂陵湖出水口出現歷史上首次斷流。隨后,黃河源頭雪線上升、冰川退化、湖泊干涸、草場退化……所有問題幾乎一同涌現出來。人們驚覺,黃河病了,黃河源更是重癥病患者!究竟是什么致使它命懸一線?
經過科學家反復勘測研究得出結論,雖然大自然不可逆轉的因素讓黃河源走向枯竭,人為的影響更是給這個過程安上了“馬達”——淘金、過度放牧、生物鏈的破壞是一個都不能少,但是所有這一切,都不及全球性氣候變暖帶來的惡果來得兇猛!
20年的巨變
黃河源自卡日曲和約古宗列曲,經星宿海,受巴顏郎瑪山和錯爾朵則山所阻,形成了黃河源頭第一大湖——扎陵湖。河水在扎陵湖稍作回旋,從湖東南的草灘上散亂地流出,中間經過一條長約20千米,寬約300多米的黃河峽谷,承匯多曲、鄒瑪曲、勒那曲等多條支流,分9股注入第二個湖泊——鄂陵湖。兩湖海拔4300米。之后,黃河自西向東,橫穿中國內陸9省,最終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
人們常說的黃河源是指龍羊峽水庫以上的黃河流域范圍。位于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涉及青海、四川、甘肅三省的6個州、18個縣,總面積約13.2萬平方公里。與橫貫中國的黃河流域比起來,源頭的面積顯得那么微不足道。然而它的影響卻是不容小覷的,一舉一動都足以牽動整個黃河流域的生態發展。誰都知道,那是黃河的根本。對此,攝影師老鄭更是有著切身的體會。
老鄭生長在古城徐州,黃河故道就穿城而過。涓涓河水在寬敞的河道中翻滾而過,雖然多了些自在,卻少了黃河往日“奔流到海不復還”的霸氣。從小就對黃河有著異樣的感覺的老鄭,每每在教科書上看到“黃河”這兩字就覺得親切。“黃河遠上白云間”的詩詞更是讓他對黃河充滿了遐想,憧憬無限。
終于在1985年的7月作為攝影師的鄭云峰有機會一探黃河源。
初行河源,高寒缺氧所帶來的頭痛與失眠幾乎讓他寸步難行。不過為了實現長久以來的夢想,老鄭還是克服了種種不適反應,到達了目的地——黃河源。
這里沒有想象中的高大冰川,也沒有設想中的奔流咆哮,有的只是一片寧靜、悠遠、平和……巴顏喀拉山下的絲絲細流經星宿海進入扎陵湖,由鄂陵湖東出繼續向東,續成了河流。自強不息、涌出地殼的潺潺流水匯成了黃河中下游的滔天巨浪、奔騰咆哮。這讓人覺得真是不可思議。黃河源的那種大氣與含蓄,給人更多的是一種系出名門的驕傲與含蓄。被藏民們視為神山的巴顏郎瑪山雄踞在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間,牛頭造型的紀念碑高高地豎立在山頂上。紀念碑上,漢藏兩種文字書寫而成的“黃河源頭”4個大字,仿佛在昭示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就是從這里開始向華夏大地走去的。
如果說那一次探源黃河,帶給老鄭更多的是驕傲,那么20年后當鄭云峰再一次涉足黃河源,帶給他的不只是震驚還有心痛。那種感覺就像是當頭棒喝——茂盛的草場變成了“癍禿”,雪山冰川化了,湖泊干了,濕地消失了。
面對這殘酷的現實,老鄭和他的伙伴開始了在黃河源頭更多的探訪和考察,到底是誰糟蹋了黃河的河源呢?科學家給出的答案更讓人不安:雖然大自然不可逆轉的因素讓黃河源走向枯竭,人為的影響更是給這個過程安上了“馬達”——淘金、過度放牧、生物鏈的破壞是一個都不能少,但是所有這一切,都不及全球性氣候變暖帶來的惡果來得兇猛!
當然,造成全球性氣候變暖的也是人類自己。
2004年2月22日英國《觀察家報》,披露了美國的一份關于全球氣候變化預測的“重要”報告——《氣候突變的情景及其對美國國家安全的意義》。
報告針對2010年全球氣候變化提出了幾點預測:“亞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溫度下降達2.8℃,北歐下降3.3℃……到2020年,歐洲的沿海城市將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沒,英國氣候將像西伯利亞一樣寒冷干燥。核戰、大旱、饑餓和暴亂等問題將困擾全球各國。”
報告一出震驚世界。而它的意義不僅否定了布什政府關于氣候變化立場。(在此之前美國政府一直否認氣候變化的存在,武斷地退出了有關溫室氣體減排的《京都議定書》。)而且更一些國家地區警醒——氣候問題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科學問題,更是一個關系到國家安全的問題。需要政府間的協調與配合。而各國目前首要協調處理的問題就是全球性氣候變暖。
來源:《文明》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