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湯計、劉軍
2006年4月11日清晨5時,暴風沙塵肆虐,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前旗庫容量超過1000萬立方米的“污水暫存池”堤壩塌陷,嚴重威脅黃河,被迫決堤泄水,污水奔涌而下,淹沒村莊、農田……
“這不是天災,是人禍!”失去家園的群眾說。“由于污水暫存池緊貼黃河大堤修建,風大浪高,危及大堤安全、危及黃河水質,政府迫不得已決堤泄水,淹沒區的群眾作出了巨大犧牲。”烏拉特前旗旗委書記賈英祥說。
一顆兩度引爆的“污水炸彈”
剛接到采訪任務時,記者有些納悶:一個污水池,能有多大?記者連夜趕到現場,所見令人震驚:所謂的污水暫存池一望無際,據估算,東西長約5公里,南北不少于2公里。這哪里是“水池”,分明是一座水庫!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環保局副局長劉埃金介紹,烏拉特前旗的污水暫存池占地5300畝,設計庫容量1060萬立方米,于2005年7月底投入使用,主要存放烏拉特前旗塞外星華章紙業、美利北辰漿紙兩家造紙廠排出的污水及部分生活污水。污水暫存池呈長方形,四條邊中有一條利用了黃河烏拉特前旗段的防洪大堤,在大堤的北邊做了部分加厚。
賈英祥說:“污水暫存池原打算使用3年,實際用了不到半年污水存放就超過了警戒水位,今年初暫停往里排放污水。”他介紹,這個污水暫存池是為了在建成污水處理廠之前,保證造紙廠生產、保證向黃河污水零排放而設計的,項目經過了審批程序,但沒有得到黃河防汛管理部門書面認可,只得到了“默許”。
進入4月以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風大沙多,烏拉特前旗政府派人前往加固污水暫存池的大堤。到4月10日晚,污水池最后的加固工程即將完工,然而不幸發生了。
“當時污水池的浪頭有2米多高,我們穿著棉大衣護堤,一個浪頭下來,全身都濕透了,又很快凍起冰碴子。”烏拉特前旗旗委副書記衛庶說。
污水暫存池惡浪滔天,與黃河防汛大堤共用的堤壩在風浪沖擊下被一點點“吃”掉了,10米、8米、5米……很快,污水池與黃河之間的最窄處只剩下了1.5米!
“現場搶險的一臺挖掘機陷了進去,不敢再讓人上了,大堤隨時都會崩塌。”賈英祥說,“再不想辦法,黃河水污染事件就要重演!”情急之下,烏拉特前旗啟動了污水池分洪的“應急預案”,放水分洪。賈英祥說,4月11日清晨5時放水前,按照預案分析,重災區是烏拉山鎮蓿荄三社,于是就只通知了這個社的村民。然而,污水放開后,沿著黃河灌溉干渠、支渠奔涌而下,進了地、進了村、進了戶,共淹沒了9座村莊,而多數村并沒有接到通知。
據記者了解,烏拉特前旗的“污水炸彈”已經不是第一次“爆炸”了。2004年6月,黃河進入枯水期,需要調烏梁素海的水補充黃河水。由于事前內蒙古河套灌區總排干溝管理局與當地政府未溝通,結果退水時將積存在烏梁素海下游總排干溝內約100萬立方米的造紙污水集中下泄排入黃河,造成震驚全國的“6·26”黃河水污染事件。
何時拆除“污水炸彈”?
烏拉特前旗的兩家造紙企業不到兩年造成兩起重大污染事件,而且因為污水問題引發的當地村民上訪不斷。>>> 【全文】
【相關鏈接】
“污水處理工藝等級不低于二級,污水處理率省會城市平均不低于八成,地級市平均不低于六成,縣級以下城鎮平均不低于五成,缺水城市的污水再生利用率達到兩成以上。”這是中國建設部即將編制的《黃河流域城鎮污水處理工程建設“十一五”規劃》的一部分。
核心提示:他,是一位極其普通的農民,1996年因懷疑父親胃癌與當地環境污染有關,開始走上了自費調查污染之路,而這一走就是10年。10年間,有關部門以他的調查為線索,關閉了上百家造紙廠、小水泥廠、冶煉廠等重污染企業。2006年4月21日,來自河南省新鄉市長垣縣的宋克明獲得了中國環保單項個人最高獎“地球獎”。10年環保路,宋克明花費10余萬元,為此,家庭貧困,兒子輟學,房屋破舊,但當他仍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