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5月7日電(記者俞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朱敏博士率領的一支研究小組在距今4億多年的地層中發現了迄今最原始的肉鰭硬骨魚化石。這枚化石提供了研究硬骨魚起源與早期演化的關鍵特征。
朱敏博士與合作伙伴、美國肯恩大學于小波教授等人對于硬骨魚類起源與演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刊登在新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他們揭示了輻鰭魚類和肉鰭魚類共同祖先的形態模式以及整列層結構的逐步產生過程。
硬骨魚分為輻鰭魚類和肉鰭魚類,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硬骨脊椎動物的祖先,現生硬骨脊椎動物占所有脊椎動物的98%。
化石證據是開展硬骨魚類起源與演化研究取得突破的關鍵,朱敏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長期致力于化石證據的尋找。1999年斑鱗魚的研究,為解開硬骨魚類起源之謎提供了重要線索,在《自然》雜志上發表后立即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關注,也激起國外同行對硬骨魚類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的興趣。此后,無孔魚、蝶柱魚及肯氏魚等一系列早期硬骨魚類化石的發現使研究再獲進展。
朱敏7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在2001年和2002年云南曲靖的野外工作中,研究小組獲得了大量硬骨魚類化石材料,其中有4件標本產自距今約4.05億年前的早泥盆世地層中。這4件化石顱頂甲特征與原始輻鰭魚類相似,但顱頂甲表面具有與原始肉鰭魚類化石類似的粗糙小孔,這立刻吸引了研究人員的目光。
在此后3年多時間里,朱敏等人對這些標本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將其命名為晨曉彌曼魚。其中,屬名“彌曼”獻給了朱敏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彌曼,她是中國肉鰭魚類研究的開拓者。種名“晨曉”則取開始、開端之意,喻其處于硬骨魚類祖先位置,也象征其為硬骨魚類起源研究的黎明曙光。
朱敏說,晨曉彌曼魚兼具原始輻鰭魚類和原始肉鰭魚類的特征,既有類似輻鰭魚類的顱頂甲,其膜骨表面又覆蓋著類似整列層的組合結構。晨曉彌曼魚獨特的特征組合提供了硬骨魚類起源、演化的關鍵信息,揭示了硬骨魚類祖先形態模式和整列層結構的獲得是逐步產生的。
他說:“系統學分析證明,晨曉彌曼魚是迄今發現的最原始的肉鰭魚類。”
在云南發現的晨曉彌曼魚,再次證明了朱敏等人2001年提出的中國南方是肉鰭魚類起源中心的假說。這是朱敏研究小組自1999年來第6次將硬骨魚類、四足動物起源的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雜志上。
這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和中國科學院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