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的徐金漢老人領著記者把面積約為136畝的整座山轉了一遍。“他們把我們在2001年種的樹推死,重新種上樹報成退耕還林,騙取國家的錢。”老人說。
4月22日前后,記者兩次來到位于黃田鋪鎮雙牌鋪村楓木鋪組的這座山,看到山上到處都是水流沖擊后形成的溝,有的深達20多厘米。村民們告訴記者,用推土機將土層翻過一遍種上這些國外松之后,破壞了原有的植被,水土流失更嚴重了。山下的一口水塘就淤積了厚厚一堆從山上流下的黃土。
記者從10多名村民那里了解到,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座山上先后種過油茶樹、板栗樹,因無人管理而成半荒山。據徐金漢老人介紹,2001年左右,鎮政府決定綠化此山,全組村民討論后要來了2500株銀杏苗、4000株國外松、1000多株楓木樹種下。“成活率達90%多,長勢喜人。”徐金漢說。
2003年9月16日,區林業局的熊惠郴和楓木鋪組的村民簽訂了《退耕還林土地租賃合同》,上面清楚地寫著“甲方自愿將后山院子及荒廢多年的幾畝旱地”出租,每年出租費為每畝11元,旱田為每畝50元。
村支書蔣正平告訴記者,這塊退耕還林地是由他承包的,在種植國外松之前,已經用推土機毀掉了原來的一些樹,現在看到的一些兩米多高的松樹就是以前村民自己種的。
據幾名村民介紹,2004年退耕還林的樹種下后,成活率很低。到2005年2月底,徐金漢老人發現那些樹死得令人害怕,有林山變荒山的可能。現在記者所看到的遍山低矮瘦小的國外松大都是30多名村民在2005年補種的。
而在七里店辦事處的靈峰村,記者也發現一塊用推土機毀掉原有的油茶園后搞起來的退耕還林。一名村民帶著記者走了十幾分鐘的山路才來到現場,沿途都是高過人頭的樹叢,那名村民告訴記者,原來的茶園就有這么茂盛,“采茶籽的時候要用鉤子,還要爬到樹上去。”
油茶樹沒被砍之前,山下的水塘里還能看到野鴨,但那名村民告訴記者,現在鳥也少了。
在山上,記者能隨處可見被燒焦的樹根、樹枝,在山的另一面還可見到幾十棵焦黑的樹墩。“先砍再燒。”村民這樣解釋。而許多被砍掉的油茶樹墩上又長出了新枝,比旁邊的國外松茂盛多了。那名村民告訴記者,因為沒有退耕還林的指標,被砍掉的部分油茶園就荒廢了。
據靈峰村呂家組的另一名村民介紹,該組共有4個小組,原來有400多畝油茶樹,年頭好的時候能賣1萬多元,現在改種了200多畝國外松。他所在的小組有100多畝茶園,搞了退耕還林以后,每年能得到3000多元的錢糧補助。
來源:《中國青年報》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