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經(jīng)6年的全國重點保護后,商丘這座明代原始城墻于2002年歲末被毀。
破敗的王氏祠堂門樓。
河南是文物大省,但近年來卻因保護不力、破壞性修復(fù)等原因,很多古建筑被破壞和毀滅。
幾個月毀掉一座古城墻
商丘古城墻建于1571年。2002年4月,商丘古城墻尚存部分墻體:東部200米,西部1000多米,南北各約50米,有東西兩座殘城門。盡管不完整,還是頗具考古和旅游價值的。然而數(shù)月后,古城墻東部被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座新墻,南、北、西部的古城墻在修復(fù)過程中,又將原來的古城磚拆去許多,明顯比原來矮了一截,只有兩座古城門還暫時保持著原貌,但在四周的假古董中已經(jīng)成為“孤島”。
破壞性的煥然一新
濟源市濟瀆廟中的北海祠,環(huán)境古樸幽雅,但在近幾年的數(shù)次修葺中,新鋪設(shè)了加工精細的石板、石欄桿,宋代龍亭和明代靈淵閣也都作了較大改動,原來古樸的褐色瓦被換成綠琉璃瓦。這樣,整個北海祠看上去更像是一座現(xiàn)代的休閑廣場。
博愛縣王賀村湯帝廟大殿在未被當作重點文物保護前,古老原始,雖有部分破損,卻滄桑凄美。上世紀末,大殿成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便整體翻修一新:新墻體,新梁架。與過去相比,歷史風貌蕩然無存。
文物保護顧此失彼
在破壞性修復(fù)毀了古建筑風貌的同時,有些古建筑卻因得不到及時維護而加速損壞。
溫縣王薛村的王氏祠堂建于清乾隆年間,由門樓、東西廂房等建筑組成。20年前,這座祠堂還保存完好,許多游客慕名到此觀賞壯觀的門樓、精美的版畫、木雕及古雅漂亮的門窗。但現(xiàn)在,祠堂門樓的木質(zhì)構(gòu)件已經(jīng)朽爛,瓦也開始掉落,廂房漂亮的門窗早已不知去向,僅剩主干部分,房頂也多處塌陷,有的地方還開了天窗。
損壞嚴重的還有那些被學校和單位占用的古建筑,這些建筑許多都被使用者改造了,如在戲樓、大殿、鐘鼓樓增設(shè)房間,安裝現(xiàn)代的門窗、樓梯,砌上磚墻等。目前,這些古建筑有的已經(jīng)面目全非,只能從房頂?shù)脑煨蛠泶y原型,有的已經(jīng)悄然消失,只有少部分還在勉強維持原貌。
古建筑是人類的寶貴遺產(chǎn),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從這個意義上說,只要古建筑的現(xiàn)狀是健康的——整體堅固、梁架不朽不腐,就應(yīng)該科學地進行保護,動輒追求“煥然一新”的做法是不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