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謙祥益
一則即將拆遷的新聞,讓百年老字號謙祥益這些天門庭若市。
謙祥益是大柵欄著名的“八大祥”之一,專營絲綢品,由孟子后人開辦。1830年在北京建店,老址在前門外東月墻,如今在珠寶市街5號。建筑物為木結構兩層,一層西洋古典柱將立面分成三部分,各設拱券門,二層鐵欄外廊,墻上用壁柱和出檐裝飾,頂作女兒墻,立面復雜,保存完好。
3月中旬,紛至沓來的顧客讓謙祥益不得不臨時調整營業時間。說是晚上6時打烊,可賬目到晚8時還結不清———不斷有顧客涌入,店門根本關不上。
平日里每天只有六七萬元的營業額,這些天居然暴漲到每天30多萬元。但這并沒讓謙祥益的副總經理高慎昌喜出望外。自從2月中旬拆遷公告貼出后,高慎昌像從夢中驚醒似的。“這真是難以相信,太不可思議了!”作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謙祥益,居然也被列入拆遷的名單。
即使不是因為改制而擁有了謙祥益的股份,高慎昌和謙祥益的感情也太不普通了———高家父子兩代,已在這家老店服務了70年,對謙祥益的歷史如數家珍。北京謙祥益先在前門外鮮魚口設立“謙祥益南號”,光緒八年(1882年)于前門外珠寶市建“益和祥”(即今天的地址),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于鼓樓設立“謙祥益北號”。之后,謙祥益在上海、濟南、天津、煙臺、蘇州、青島等地設立分號,形成一個龐大的系統,總投資白銀400萬兩,比開張之初資產增加了百倍,是全國規模最大的絲綢布匹店。
晚清時期,謙祥益主要服務于王公貴族、八旗子弟、達官顯貴。隨著清王朝的衰敗,消費對象變為一些清末的遺老遺少、黨政要人、社會名流、新興的民族工業資本家和鄉村富紳。馬連良等京劇大師,都曾是謙祥益的常客。著名的京劇科班“富連成”素與謙祥益交誼甚厚,其劇裝也大多由謙祥益提供。一時間,謙祥益名滿京城,享譽全國。
進入20世紀,謙祥益沒能逃過戰爭的劫難。“九一八”事變后,謙祥益總號遷往上海,“七七”事變后,生意直線下降,直至日本投降后,東家大力調整才有所好轉。但頃刻內戰烽煙又起,加之國民黨政府的“金圓券”政策和通貨膨脹,使得剛剛好轉的謙祥益再次受到重創。及至1955年,北京謙祥益納入公私合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今天,北京珠寶市的謙祥益門店,是全國僅剩的還在營業的謙祥益,也是“八大祥”里,惟一一家仍在經營自己產品的商鋪。
“我父親那輩兒,能進謙祥益工作,就感覺像今天的公務員似的,生活有保障。店里包吃包住,給大家發絲綢大褂,每頓飯八菜一湯,每年有50天的探親假,來回路費全報銷,每半個月有一天假期,讓大家出去理發什么的。
“謙祥益招伙計,要求嚴著呢。每兩年一次,必須由柜頭推薦參加面試,要長相俊秀,能寫會算,知道禮讓進退的人。選人時,北京總號的掌柜第一個選,然后才是外地分號。”
高慎昌和父親一樣,也是從學徒做起。“中國的絲綢文化太豐富了,綾、羅、綢、緞、紗、絹、縐、紡,光是品種就上百,圖案富有中國傳統色彩,量尺算料、配色也很講究,沒有幾年功夫學不過來。我真怕一拆遷,這老字號就毀了。”
高慎昌的擔心是由一系列的經濟賬構成的:政府至今沒說讓謙祥益回遷。即使回遷,每平方米數萬元的價格,謙祥益也出不起。另找門面開店,市區人氣旺的商鋪租金都高,遠處是便宜些,可沒人氣。店里有52名在崗職工,88名退休職工。一旦搬遷肯定有人要下崗,退休工人的退休金發放也是難題,如果找個單位托管,每個人要付4萬元。2006年的生產合同大多已經簽訂,僅定金損失就達上百萬元,更何況倉庫里還有近1000萬元的存貨。
高慎昌說,拆遷公告貼了三次了,可政府有關部門至今只來過兩次。第一次是2月20日,宣武區拆遷辦兩個工作人員來通知拆遷。第二次,幾個房屋評估公司的人來看了一下房子,決定按每平方米8030元的價格對房屋予以賠償。按照這個價格,謙祥益總共也就能得到1200多萬元的賠償,至于房子拆不拆,是否允許回遷,職工怎么安置等問題,一概沒有答案。“政府說要陽光拆遷,應該透明,我們也想和政府溝通,知道該怎么配合,可我們找了很多部門,誰也不理我們”。
“沒人告訴我們為什么要拆遷,尤其是文物保護單位,怎么能說拆就拆?這老房子每年都有文物局來檢查,去年因為漏水,還特意申報文物局,由謙祥益出資100多萬元進行修繕。這老房子質量真是好,我工作27年,印象中只有10年前發生過一次火災,是我們隔壁的民居著火。高高的女兒墻擋住了大火,我們一點兒損失都沒有。”
說到謙祥益的過去,高慎昌有一肚子的故事:梅蘭芳對謙祥益的員工非常客氣,還給我父親畫過一個扇面,可惜后來毀了。梅蘭芳特別喜歡一種提花雙縐,他字婉華,我們就給那種雙縐起名“婉華縐”。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喜歡一種雙經縐,我們就用他的號“留香”,把它改名叫“留香縐”。
從2月底開始,一向不打折的謙祥益,無奈也打出了“拆遷打折”的字樣。70%的商品按進價銷售,30%的產品低于進價銷售。從各地涌來的顧客,著實讓高慎昌感動得不輕。
“有一個老太太,進門就要找經理。她拉著我的手直哭,說她家四代都穿謙祥益的衣服,她結婚時穿的用的,全是謙祥益的料子。她問我,這老字號還能保住嗎?她說她得了晚期癌癥,這次怕是最后一次來了。后來,她選了兩床被面,說留給子孫做紀念。謙祥益的被面,旁邊都織著謙祥益的字號。”
“還有一位老先生,帶著坐輪椅的97歲的老母親,從頤和園那邊打車過來。他們一家子過去在武漢就穿謙祥益,搬到北京后,一直保留著這個習慣。所有的老顧客都問,你們要搬到哪里去?我們回答不了,于是在收銀臺邊貼出一張公告,請愿意的顧客留下聯系方式,等謙祥益選好新址再開張,請大家去當嘉賓。”
翻開留言簿,凈是這樣的留言:“千萬別拆謙祥益老店啊,這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店,我們心疼啊”。“可不能再像拆城墻那樣,拆了再后悔,再想重建,難啊!”高慎昌長長嘆了一口氣。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