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藏戲+西洋合唱=先鋒傳統劇
藏戲演員扮演的松贊干布與京劇演員扮演的文成公主各唱各的調。 本報訊(記者天藍 實習生金煜)前日晚,大型京劇藏戲《文成公主》在保利劇院結束了在京的首演。京劇、藏戲,甚至西洋唱法相結合的新嘗試獲得了專家的好評,甚至有專業人士認為這種新形式將會被寫入京劇史冊。 一出戲醞釀十三年 雖然《文成公主》是經典劇目,曾被改編成影視作品,但醞釀這出京劇藏戲卻用了十三年。據中國京劇院院長吳江介紹,京藏兩戲聯姻的想法是他在1993年一次援藏演出時產生的。盡管此前并沒有這樣的嘗試,但吳江認為,京劇和藏戲“兩者綜合程度很高,而且就藝術本質而言,以歌舞演故事,京劇和藏戲是一致的。”
文成公主比圖蘭朵更難演 “剛開始我們覺得別扭,感覺合不上。”松贊干布的扮演者、西藏藏劇團演員班丹旺久在采訪中表示。他告訴記者,與去年演出相比,現在的唱腔在保留傳統的特色上按照京劇的格式作了一些改變。西藏藏劇團的小次旦多吉是該劇藏方的編導和副導演,他回憶,創作之初遇到過不少困難,除了要考慮觀眾語言不通的情況,在音樂上也需要花很多工夫來搭配旋律和結構。 本戲女主角文成公主的扮演者,中國京劇院梅派青衣鄧敏也將參演該戲視為挑戰,這位當年因出演京劇《圖蘭朵》轟動一時的女演員覺得演文成公主比圖蘭朵的難度更大。 演出中要出現漢語、藏語,如何在巡演中讓觀眾理解恐怕是一大難題,最基本的障礙就是語言。小次旦多吉介紹,劇組采取了打字幕的方法,如果還是不行,就讓工作人員在一些關鍵部分略加說明。不過該劇導演高牧坤并不擔心這個問題,他告訴記者,在西藏表演時,觀眾都熱淚盈眶,“因為他們熟悉這個故事。音樂本身是相通的”。 昨日該劇已趕赴廣東,即將展開全國巡演。 ■專家點評 ●劉禎(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 證明了京劇的生命力 真正做到兩種藝術形式融合需要有一個實踐摸索的過程。這次結合雖然有些各自為政的感覺,但兩種藝術的差異性很大,第一次結合就要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畢竟不大可能。但作為初步嘗試,確實耳目一新。 戲曲歷史積淀比較深厚,但時代要求注入新的元素。古希臘羅馬戲劇、印度梵劇如今都進入了博物館,但中國戲曲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它不僅是博物館藝術,也是當代藝術。 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創新的力量和很強的適應性,《文成公主》就是明證。 ●崔偉(中國劇協理論研究室副主任): 沒有為嘗試而嘗試 這出戲很有意思,雖然是藏戲京劇第一次同臺演出,但并非簡單的融合嘗試,而是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形態。從藝術形式看,藏戲、京劇很難融合,但這次卻沒有兩層皮的感覺。 其實藏劇有許多種表現方式,比如面具,但這次沒用,主要運用了唱腔。之所以這樣,我認為是因為這出戲主要發生在長安城,即漢族文化中。如果單純為嘗試而運用多種形式,反而讓表演游離于戲之外了,這也恰恰是編導的高明之處。 如果說不足之處,該劇的結構還需要精煉,文成公主的詩意的感覺和現實應該結合得再好些。但無論大家對這出戲評價如何,至少這種嘗試會在京劇史上留下一筆。 |
來源: 《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