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5年前,在蒙古高原,有一部書寫成之后即被藏進密室,被視為“秘籍”,置避人眼目之處142年。之后改朝換代,才被他族人發(fā)現(xiàn),并被音寫、翻譯,又經(jīng)多國學者百余年的研究,1989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名著。這本書,就是《蒙古秘史》。近日,由新華出版社推出的現(xiàn)代漢語版《蒙古秘史》使得普通讀者一睹“天書”的神奇內(nèi)容。
據(jù)介紹,該書的原文是用畏兀兒體蒙古文寫成的,因為事涉民族的天機和隱秘,在蒙古民族入主中原的元代秘而不傳,使畏兀兒體蒙古文原本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留存至今的只是《蒙古秘史》另一個奇特版本:用漢字音寫蒙古語原文,逐詞旁注漢譯,并加分段節(jié)譯的漢字音寫本《元朝秘史》,即《蒙古秘史》。但是,由于中世紀蒙古語的特有定式,加上漢字音寫時的語音異化,以及700余年的滄桑變遷,即使是這個版本的《蒙古秘史》,對于蒙古人來說,也像巖畫般難以解讀,對漢語讀者更是可想而知了。
這部書以比較重要的身份進入文學史,應歸功于鄭振鐸先生。他在上世紀30年代寫作出版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第一次對此書進行認真論列,認為《元秘史》即《蒙古秘史》是最可注意的偉大的白話文作品。
新華出版社此次推出的現(xiàn)代漢語版《蒙古秘史》,以內(nèi)容為龍骨,配以圖片、解讀詞、蒙古大事記、蒙古風情等,以此構(gòu)建起認知、解讀蒙古及游牧文化的一本小型百科全書。(《北京青年報4.24》)
來源: 《文摘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