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宇烈的演講回顧了百年國學歷程,并揭示了當下國學熱的實質。
梁啟超1920年發表《歐游心影錄》,成為傳統文化潮流回歸的標志性著作。
1922年,章太炎做“國學”講演,以傳統的小學和經、史、子、集來論述“國學”。
錢穆所著《國學概論》是他的講稿整理而成,對國學的定義側重于思想。
季羨林在上世紀末稱21世紀將是東方的世紀,可看做是國學熱的標志性事件。
南京書城的兒童讀經班。
2005年10月17日,人民大學國學院開講第一堂課。本報記者高松攝
近年來,國內一些大學和研究機構相繼成立了“國學院”,并舉辦各種形式的“國學班”和“國學講座”,“國學”成為熱門和時尚的話題。
什么是“國學”?近代“國學”經歷了怎樣的歷程?我們應當如何來看待當下的“國學熱”現象?4月20日,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教授樓宇烈在北京大學舉辦的講座中,再次圍繞這些問題展開了講演。
「國學興起」與民族文化自救有關
●國學熱有幾次潮流。
●以前是沒有國學這個概念的。
國學班、國學熱,自去年以來,一下就火了。當然,國學熱有其具體的時代背景,但國學的話題卻延續了很久。
“國學”一詞是中國近代文化發展史上出現的學術名稱。上世紀上葉,國學出現與民族文化自救有關。國學熱有幾次潮流,上世紀初是第一次。以前是沒有國學這個概念的。
1841年鴉片戰爭失敗后,中國人民為了抵御外敵、富國強兵,出現了一股學習西方文明的熱潮。當時人們對比中西文化,或稱之為“西學”、“中學”,或稱之為“新學”、“舊學”,由此也提出了“中體西用”。“國學”一詞也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提出來的,用以指講述、研究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的學問或學科。
戊戌變法的慘敗和辛亥革命勝利果實為袁世凱所竊取的現實,迫使人們進一步思考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深層次的“道統”問題。所以,由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發起了對傳統文化的全面檢討,及對西方文化的全面學習,特別是西方資本主義的平等、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學術風氣以及個人主義的價值觀等。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及其對世界各國所帶來的嚴重破壞,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們對西方文明盡善盡美的幻覺,曾引起世界許多科學家和人文學者對西方文明的內涵與特質進行思考。在中國學術界開始出現了一股以新的學術眼光和方法研究傳統學術文化的潮流。
「曾經的國學熱」傳統文化潮流與新儒家興起
●“國學”一詞的含義是非常籠統的。
●更多學者主張把“國學”界定在傳統思想、學術范圍內。
在這股傳統文化的潮流之中,有幾個標志性的事件。
1920年初梁啟超旅歐回來后發表的《歐游心影錄》和1921年出版的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兩部著作。
與此同時,一些著名學府中的著名學者,也辦起了各種以研究傳統學術文化為主的學術刊物。1919年3月由北京大學文科編輯出版的《國故月刊》,大概是最早的一種。
1922年,被尊稱為“國學大師”的章太炎先生,應江蘇教育會之請,公開向上海社會各界做“國學”專題講演,前后共十次,后整理成兩個文本,先后以《國學概論》和《國學講演錄》為題出版。
此外,在一些學校里也設有“國學概論”的課程,錢穆先生的《國學概論》一書,就是以他1926年至1928年在無錫江蘇省立第三師范和蘇州江蘇省立蘇州中學的講稿整理而成的。
“國學”一詞的含義是非常籠統的,從最廣義上講可以包括本國的一切歷史文化學術現象。
但更多的學者并不贊同對“國學”做如此寬泛的詮釋,而是主張把“國學”界定在傳統思想、學術范圍內。不過即使如此,學者們對它的理解與處理也不完全相同。例如,章太炎講《國學概論》(《國學講演集》)以傳統的小學(文字學)和經、史、子、集的范圍來論述“國學”,而錢穆的《國學概論》則借鑒梁啟超的《清代學術概論》之意,以“二千年來本國學術思想界流轉變遷之大勢”為“國學”之旨趣。前者側重于典籍,后者側重于思想。
上世紀下半個世紀,隨著高科技的迅速發展,在創造豐富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比以往歷史上任何時期更為嚴重的世界性的社會問題和人類生存環境問題。東西方都有不少學者反復提倡“新人文主義”,以期擺脫人類日益淪為機器、物欲奴隸的困境,找回失落了的人性、自我。而當他們倡導“人文主義”時,又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東方傳統文化。這當然也會引起東方人對自己傳統文化的反思。
此時新一輪的傳統文化熱——新儒家的興起也可視為國學研究的一個發展。
「當前國學熱的實質」國學僅是一種文化產業
●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在傳承中間發展我們的傳統文化。
●許多國學教育將對象瞄準的是社會上的老板階層。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價值觀念急劇變化而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學術界都開始了對傳統文化的重新認識與重新評價。
此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作為基本路線和方針,也說明要建設中國社會主義,不能脫離中國的具體國情和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國學”研究因而也獲得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經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文化大討論(即所謂的“文化熱”),人們對八十年代新一輪的西方文化沖擊波也進行了反思。因此,從八十年代末起,社會和學者們又都對傳統文化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國學”、“漢學”等概念重新被提出和討論,北京大學于1992年成立了“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并于次年出版了《國學研究》雜志(年刊,目前已出版三期)。
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在傳承中發展我們的傳統文化,這是個根本的問題。這也是我們在當前國學熱中面臨的一個問題。
的確,現在是出現了國學熱,但我們千萬別將這種國學熱當作一種時尚來追趕。現在確實涌現出了很多國學班,但有些是為了謀利,所瞄準的對象也有企業人士,這勢必牽引著國學走向文化產業之途。因而當下的國學熱所透視出來的是——國學是一種文化產業。許多國學教育將對象瞄準的是社會上的老板階層。
「國學如何建構」加大比例、身體力行
●必須在國民基礎教育中大幅度地加強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
●應當密切聯系現實社會生活。
那么,當下國學班在全國四處興建,我們究竟該如何來建構這樣一個學科,現在還在思考探索過程之中。這顯然不同于社會上給人留有的國學熱印象。
如果要馬上說出儒家文化對中國現代化有多大意義,這其實有點為難。儒家的一些理念,對上下關系、人際關系的規范約束,對人們該為、不該為之事都有許多規范,但很多東西都需要自己去參悟。中國傳統文化最主要的特點是它鮮明的人文精神,這種人文精神表現為注重現實人生的意義,具體地講就是注重人生倫理價值與藝術品位,注重人生的自我修養與精神生活。因而,現在一些國學班只是介紹一些中國傳統的文化,都是一些最基礎的知識。
上世紀以來,我國在文化建設的結構和國民基礎教育內容設置上,存在著兩個明顯的偏頗,一是西方文化的比重大大高于中國本土文化,二是科技文化的比重大大高于人文文化。而這兩個偏頗,都過分地否定傳統文化,不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因此我認為,當前我們的“國學”必須在國民基礎教育中大幅度地加強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其次,也不應當僅僅是書齋式的研究,而應當密切聯系現實社會生活,使“國故”獲得新的生命力,成為現時代新文化的根基和組成部分。
我們看到現在幼兒園的小朋友也在教三字經。熟背三字經有用嗎?有,但關鍵的是要身體力行地做到。例如“父母呼,應勿緩”,對于父母的召喚,當前更多的小孩是不會立馬做出反應的。還有類似我們古人提倡出行前應該向父母打個招呼。應該說這些日常的規范才是我們新一輪國學熱教育中最應該強調的。
■互動交流
當前國學熱考慮了功利性
問題1:我們看到國學熱在中國幾次涌現,那么當前涌現出的國學其最鮮明的特色是什么?
樓宇烈:上個世紀初國學的涌現是從我們民族文化自身發展的需求出發的。國學的興起是反思西方文明所產生的問題,同時也是在與反思傳統文化相交織下產生的,它主要是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主體。因而,從其出發點到所提倡、號召的,不管是形式內容,都是非功利的。
但是我們當前的國學熱卻有不同。國學熱中的某些形式內容恰恰是考慮了功利性的。比如說使中國的管理更具有一些中國的色彩,于是國學便滲透在這樣的需求里,因而勢必使其帶有功利色彩。這時的國學便是作為一項文化事業在運作。
有一些國學院在真正進行國學培養
問題2:前段時間,看到有媒體報道有國學院推出手機國學,而剛才你也談到了國學是個文化產業,你是如何看待的?
樓宇烈:在我個人看來,推出手機國學確實是一種文化產業的運作,這是將國學的基礎知識嫁接到現代技術后產生的,這也可視為我所提及的國學是一文化產業的佐證。
但這畢竟還不是國學熱的全部,還是有一些國學院真正進行著國學的培養。
當前的國學熱早就有了前奏
問題3:如果說當前的國學熱確實是新一輪的開始,那么在這一潮流中有哪些事件可以作為其標志呢?
樓宇烈:當前國學熱給人一種爆發性效應,覺得好像是突然一下子冒了出來。其實不然。如果當前的國學熱真能稱得上是新一輪國學熱,那么這種熱早就有了前奏。因而表征這一事件的也有幾個事物。季羨林便表示過21世紀將是東方的世紀,是中國的世紀,其實這在某種意義上便算得上是一個。1989年北京大學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算是一個。這標志著當時大家已在反思自己的傳統文化,開始重新定位、重新思考。其二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出現了兒童誦經運動,這其實也是受到臺灣、香港的影響與推動。其三是當代儒家的興起。當代儒家不同于20世紀80年代的新儒家。
他們強調儒家思想要體現在自我生活方面。第四點是書院組織的大量涌現。其間往往是由民間力量組成了書院。因而民間力量的興起也可被視為一股新的力量。
國學應該被納入教育系統
問題4:國學成為了文化產業,功利化傾向便較濃,我們該如何尋找好的路子?
樓宇烈:當前我們應該看清的是,國學熱究竟是一種表象還是我們真地意識到了,是我們在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主動尋求。
應該說,國學的出現是在我們認識到了在現代化國家尋求過程中,光靠西方文明是解決不了的,而靠傳統文化也不行。它的應勢而生完全是因為在現代文明下人的物化、異化等現象的出現。因而,真正的國學解決這種矛盾便能起獨特的作用,而這樣的國學也就不該以功利追求為目標。
我們的基礎教育直到高等教育都不應該讓國學只是成為業余的,只是多項選擇中可有可無的。它應該被納入教育系統之內,成為大學本科教育中的一個基礎學科。
國學應將其貫穿到做人的道理
問題5:在你的講座中,也提到了光是國學知識的獲得并不是最終目的,那么我們學習國學的最終指向是什么?
樓宇烈:當然光靠知識的灌輸并非是國學的最終目的,我覺得理想的是它應該是滲透進我們生活的細節中,將其貫穿到做人的道理。
這便可能牽涉到許多傳統的禮節問題。這些禮節是否是陳舊了,我看不見得。前不久人大舉行了一次女子成年禮儀式。現在提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權利,因此便不可能有個簡單的是非判斷。成年禮告訴給參與者的是,從現在開始是成人了,因此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便有了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