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黑熊噬人:2005年10月10日在吉林省舒蘭市一家養熊場,場主韓某在打掃熊圈時不幸被六只熊噬咬身亡。這一事件又一次把人們的視線聚焦在“活熊取膽”這種虐待動物的盈利手段上。
人類應該如何對待所飼養的動物,這些動物是否也應該享有一定的福利,這正是近年來在社會上頗受爭議的一個問題——動物福利。目前中國沒有關于動物福利的立法,而早在19世紀初歐洲就已經通過了動物福利法案,現在已經發展成為較為健全的體系。 什么是動物福利?
動物福利主要針對在人類飼養管理之下的動物,其中包括農場動物,實驗動物,工作動物物、伴侶動物、娛樂動物和野生動物。按照國際上通認的說法,動物福利被普遍理解為五大自由,即讓動物享有免受饑渴的自由、生活舒適的自由、免受痛苦的自由、生活無恐懼感和悲傷感的自由以及表達天性的自由。總結起來就是動物的康樂。首先是動物的健康,然后是動物的安樂,這是動物福利基本的內容。
保障動物福利與人類自身利益密切相關:
禽流感,豬鏈球菌的爆發均與農場內的飼養環境有關,家禽養殖中的過高的飼養密度很容易導致禽流感的傳染;四川的豬鏈球菌疫情均發生在生豬散養戶,農戶家豬圈的通風、衛生條件差是疫病發生的重要原因。在禽畜的屠宰過程中,如果遭到虐殺,或親眼看到同類被宰殺的過程,會使受到驚嚇動物在臨死時身體里會分泌大量的腎上腺素,影響肉質,同時也對人體健康不利。考慮到上述實例,在禽畜的飼養屠宰過程中要求“給動物足夠的活動空間,良好的通風、衛生設置,在屠宰過程中盡量減少動物的痛苦和驚嚇”并不是無稽之談。
動物福利已經成為新的貿易壁壘:
中國是一個養殖大國,如果有人試圖對養豬戶宣講豬的福利,并上升到法律層次,一定會被當成笑話。但是,國際上“動物福利法”已規定了豬應享受的福利待遇,例如,一只乳豬至少要吃13天母乳;豬在運輸途中必須保持運輸車的清潔,要按時喂食和供水,運輸時間超過8小時就要休息24小時;屠宰時必須隔離,不被其它豬看到;殺豬要快,必須使用電擊法,在豬完全昏迷后才能放血和解剖。烏克蘭曾經有一批豬經過60多個小時的長途跋涉,運抵法國,卻被法國有關部門拒收,理由是運輸過程沒有考慮到豬的福利,中途未按規定時間休息。動物福利的貿易壁壘作用立即顯現。
如何對待動物也是社會文明的體現:
從2003年1月開始,一個民間環保組織召集志愿者調查了全國21家野生動物園(含部分城市動物園)的動物生存狀況。重點聚焦野生動物園的“動物表演”、“活體喂食”。在調查中發現全國各地的野生動物園都普遍存在無視動物傷痛、緊張的動物表演,照相,活體喂食等盈利性項目。例如將拔掉牙齒的獅虎綁在桌子上供游客撫摸拍照,出售活雞供游客投喂給食肉動物,群獅追牛的血腥表演。最令人痛心的是,觀看這些血腥游戲觀眾中有很多是孩子。在許多國家里,眾生平等、珍視生命、關愛生命、敬畏生命等生命倫理教育是從小就進行的最基本教育。印度圣雄甘地曾經說過:一個民族的偉大之處和她的道德進步可以用他們如何對待動物來衡量。
動物福利在中國的推行存在客觀上的障礙:
“人的福利還沒有解決,談什么動物福利?”這是很多人在第一次聽到“動物福利”一詞時的回應。盡管類似的法律法規在西方國家相當普遍,但是動物福利概念引進中國只有五六年的時間,而且中國人受傳統文化和習俗的影響,還不能完全接受這種觀念。動物福利并不是單純的立法問題,它更多地關系到社會文化,道德觀,價值觀,宗教信仰等領域,盲目地效仿西方國家的理論和立法在中國并不可行。特別是我國經濟狀況及其在各地區的差異也使得動物福利立法將處于尷尬境地。 動物福利本身也存在矛盾與偽善性:
動物福利在倫理、道德上依然存在的漏洞和矛盾,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無論人類怎樣為動物謀福利,當出現關系到人類切身利益的矛盾時,人類依然還是會把自身的利益放在前面。國內一些民間團體和個人在沒有科學理論和立法的情況下,僅憑個人情感去談保護動物顯得無力,而且也容易導致偏激而不能被大眾所接受。 動物福利立法在中國——到底是超前還是落后?
近年來人們對于動物的關注越來越多,一些民間團體也在呼吁對動物福利的關注,國外相關的環保組織也開始登陸中國,動物福利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而中國的動物福利立法卻遲遲沒有出臺,今年是2005年,距英國第一部動物福利法令《馬丁法案》已經相差183年。而同時也有人士指出,根據目前中國的經濟條件和社會意識,為動物立法還太超前,在時機尚未成熟的時候急于立法得到的將是一紙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