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遭遇網絡惡搞、票房不佳、媒體封殺等一連串不順之后,電影《無極》最近又被卷入破壞生態的詰難之中。
5月9日,在“城鎮和風景區水環境治理國際研討會”上,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對《無極》劇組的“毀水”行為提出嚴厲批評。其實,早在1個月前,就有媒體希望“陳大導演揀完垃圾再走”。現在,經建設部高官這樣公開狠批之后,事件進一步被放大,憤怒的聲音有如決堤之水。《中國青年報》甚至刊文指出,請陳凱歌退出奧運開閉幕式工作,“一個缺乏足夠環保意識和環保精神的人,是否適合、能否勝任開閉幕式的‘文化藝術顧問’?”
人們有足夠的理由憤怒。
這幾年,電影劇組破壞環境的情況時有發生。可是,據《新京報》報道,國家林業局相關人員日前表示,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拍戲都是地方政府或者風景區管理處與劇組協商后自行處理,基本上都沒上報。
因為是拍電影,就可以理直氣壯地破壞環境嗎?本報一篇“人民時評”指出,劇組作為文化產品的生產者,明星作為公眾人物,都應帶頭遵守各項法律法規。無論拍什么電影,都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無論是什么人,都不能凌駕于社會道德規范、法律規章之上。對破壞生態景點的行為,理應嚴肅處理。
昨天,本報題為《影視也須引入環保評估》的“華東時評”也說,影視拍攝之于環境,盡管不及劈山改水之類的行為那樣影響巨大、深遠,可是,由于與之相關的環境往往是極為珍貴、稀缺的人文、自然資源,環保評估尤其不能馬虎。
不過,在聲討《無極》劇組的同時,有一個問題似也不能忽視:當地政府在這起事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據《每日新報》的報道,2003年11月28日,迪慶藏族自治州委在一份會議紀要中要求該州相關部門“在依法辦理有關手續的前提下,做到減少中間環節,快速高效地做好各項工作”,并為此成立了由一名州委宣傳部副部長掛帥的“《無極》迪慶協拍領導小組”。此后,《無極》劇組拍攝工作進展順利,所涉事宜幾乎一路綠燈……
由此看來,對于《無極》劇組的到來,當地政府求之不得。《無極》制片人陳紅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們完全是因為宣傳云南香格里拉,而且云南有關方面也是本著希望通過《無極》宣傳香格里拉的想法希望我們到云南拍攝。”
因為拍一部電影,一個本來默默無聞的地方立即名聲大噪,進而游客盈門、財源廣進,這樣的事情并不罕見。從當年的《芙蓉鎮》,到今年的《喬家大院》,無不讓游客踏破門檻。這樣看,迪慶當地政府的想法也就不難理解。
這些年,東部沿海地區的外資蜂擁而至,但中西部地區的一些地方,卻面臨著招商引資的難題。沒有區位優勢,這些地區如何引來更多資金?很多地方傷透了腦筋。前不久,安徽某地斥巨資辦牡丹節的事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所謂牡丹節,實際上也就一株據說可以兆示天氣的白牡丹而已。一株牡丹尚可以連著辦10年的節,擁有豐富旅游資源的云南,文章就更有的做了。
但是,引來了電影劇組,地方政府是否就應該敞開懷抱、有求必應,任由他們亂砍濫伐、為所欲為呢?
《解放日報》一篇文章說,好萊塢影片《海灘》在泰國普吉披披島拍攝時,曾因破壞當地海岸生態系統而被當地環保主義者告上法院。前車之鑒值得吸取:如何解決垃圾問題?如何制訂規章制度來管理劇組對景區的使用開發?最后的清理和恢復工作誰來承擔責任?這是很多當地政府在打出“熱烈歡迎”標語的同時應該認真考慮的。
在《無極》長時間的拍攝過程中,我們似乎沒有聽到有誰把劇組告上法院的消息,這種情況發人深省。時至今日,不明白環境保護重要性的人大概已經不多了,更何況,中央一直在強調科學發展觀。但是,具體到某件事情的時候,環境保護又常常讓位于經濟效益。從這個意義上說,《無極》充當了一回“試金石”。
網絡上,人們還在對陳凱歌們的“牛氣”感到忿忿然,那么,究竟是誰寵壞了他們?從《無極》劇組在香格里拉的所作所為中,我們似乎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華東新聞》 (2006-05-12 第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