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地處甘肅、青海兩省交界處,東起烏鞘嶺的松山,西到當金山口,北臨河西走廊,南靠柴達木盆地。祁連山是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的山嶺和谷地組成,一般海拔3000—5000米,主峰海拔5564米。受高原寒冷氣候的影響,祁連山在海拔4200—44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終年積雪,謂為雪線。
由于全球氣溫上升,生態環境惡化,冰川開始退縮。近20年來,隨著全球性的升溫,祁連山冰川大幅縮減,融水比上世紀70年代減少了大約10億立方米。冰川冰面將繼續減薄,冰川的萎縮態勢也將繼續,預計面積在2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冰川將在2050年前基本消亡,較大的冰川也只有部分可以勉強支持到本世紀50年代以后。
隨之而來的是雪線上升。預計祁連山最低雪線會繼續升高,將由2000年的4400米上升到4900米以上。
為遏制這一趨勢,1988年成立的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做了大量工作,完成了祁連山保護區基本建設一期工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和無線電通訊組網工程三大基建工程。同時,頒布實施了《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林地大幅度減少的不良傾向。
祁連山冰川退縮嚴重影響河西走廊生態安全,宋連春認為,在保護生態環境、控制人口增長、節約工農業用水的同時,可開發祁連山空中云水資源。祁連山區的空中水汽資源相對豐富,據計算,祁連山區空中水汽僅有15%左右形成降水。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其成為人工增雨(雪)的極佳地區。祁連山區全年云量豐富,具備全年人工增雨(雪)的良好條件,冬季人工增雪加大祁連山區冰雪蓄積,其融化產生的徑流可有效調節補充少雨季節的用水。根據在祁連山區人工增雨實驗所得出的初步結論,大體推算可為祁連山—河西走廊內陸河流域增加10%—15%的降水,每年可增加降水約7億立方米。
●新聞鏈接
祁連山冰川的生態作用
祁連山現有冰川2000多座,每年融化的72.6億立方米水,匯成河西走廊的生命線。按照國家分給甘肅的引黃配額,甘肅每年可用黃河水為30億立方米,因此祁連山對于甘肅的重要性不亞于黃河。
祁連山冰雪融化,成為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內陸河的源頭,灌溉著70多萬公頃良田,使河西地區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每年提供商品糧占甘肅省商品糧總數的70%。
《人民日報》 (2006-05-11 第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