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北京朝陽區六里屯街道上演了一場“超級媽媽”大賽,30名5歲大的孩子通過這種方式給媽媽過“母親節”。姜軍/攝
臥冰求鯉
王祥,瑯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隱居二十余年,后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以上兩圖為國際在線選配
自古以來,“孝”是中國家庭生活乃至社會生活中基本的道德規范,《二十四孝》曾經影響了中國社會幾百年。今天,在發展和諧社會的北京,人們是如何盡孝的呢?記者調查發現,幾乎所有市民都認為“只要讓父母感覺幸福滿足就是孝順”,而孝順的方式也因人而異,遠遠超越了“二十四孝”的范疇。
盡孝故事
生活拮據 17歲時他為母親做蛋糕
■受訪者:李先生
■年齡:22歲
■職業:保安
想起5年前給母親過生日的場景,小李心里仍感覺酸酸的,但那一刻母親的微笑卻肯定了他是個孝順的兒子。
2001年,由于生活拮據,準備給母親過生日的小李買不起生日蛋糕,但為了讓母親開心,從未制作過蛋糕的他竟仿照蛋糕店的模樣做了起來,蒸了蛋糕坯子后,還在上面鋪上了奶油和一些水果。
“媽媽生日快樂!”幾個小時后,小李把制作好的蛋糕端到母親面前,母親愣住了,盯著蛋糕笑得說不出話來。“好兒子,真好……”許久,母親聲音顫抖著說了這樣一句話,并一把將兒子攬在了懷里,“蛋糕不好看,以后我給您做最漂亮的蛋糕。”躲在母親懷里的小李說完,眼淚情不自禁地掉了下來,那年他17歲。
現今的小李來北京找了份保安的工作,雖然也很苦,但卻感覺渾身是勁兒,因為他要用自己掙的錢給母親買生日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