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圖]馮驥才:守望文化家園的使者
2006-05-15

    馮驥才,男,浙江寧波人,中國當代作家和畫家。1942年生于天津。初為畫家,專事摹古?!拔母铩焙鬄獒绕鸬膫畚膶W運動代表作家。1985年以后其“文化反思小說”對文壇產生深遠影響。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已出版各種作品集近50余種。其中《啊》、《雕花煙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蓮》、《珍珠鳥》、《俗世奇人》等均獲全國文學獎。《感謝生活》獲法國“女巫獎”和“青年讀物獎”,并獲瑞士“藍眼鏡蛇獎”。由《炮打雙燈》改編的同名電影獲“夏威夷電影節”和“西班牙電影節”獎。作品被譯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等10余種文宇,在海外出版各種譯本30種。

    對大眾而言,馮驥才就是那個寫過諸如《神鞭》、《三寸金蓮》、《高個子女人與矮個子丈夫》等膾炙人口的小說的著名作家,而對他自己來說,卻已經將大部分的精力從文學創作轉移到另一個方向——民間文化的保護和搶救。

    馮驥才于20世紀90年代以來,投入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工作,組織多次大型文化搶救行動,出版各種相關著作,發表大量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辨性與呼吁性的文章,并在海內外舉行相關的演講,對當代中國文化界產生深遠影響?,F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中國小說學會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文學自由談》雜志和《藝術家》雜志主編,并任國際民間藝術組織(IOV)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等職。

目光轉移--把精力轉向民間文化

  馮驥才近十年突然把主要精力從小說寫作上轉移,走火入魔般地投入到保護文化遺產與搶救民間藝術事業之中,令很多人不解。

  “我所關切的不僅僅是現代化沖擊下的都市個性的存亡問題,還有文化的市場化、文化的傳媒化、文化的趨同化以及純文化的命運等等。我把這些大量的需要思辨的問題,視作當代文化人必須承擔起來的最艱巨和最前沿的挑戰。我喜歡把思想轉變為一種行動,因為只有行動才有實在的成果。”馮驥才說道,“我近十年來所做的一切并沒有離開作家的視野,我注意到了在全球化語境中本土文化或者民族本體的尷尬,作為母體的民間文化轉瞬即逝,民間藝術瀕臨藝絕人亡。因此,我關注于國民的精神問題。當然,不是從社會學角度,而是文化的角度,人類學角度?!?/FONT>

  馮驥才列舉了這樣一些現象:各地歷史民居在大批拆除,傳統名稱的街巷被開發商改成了“意大利花園”、“羅馬廣場”、“威尼斯小世界”;無數的民間老藝人在無聲無息地逝去,隨他們而去的是一種民間藝術的斷絕;充滿中國民間文化氣息的春節本是民族凝聚力與親和力的體現,而我們現在卻不知道該如何去過了;富裕起來的中國農村由南到北蓋起的都是小洋樓,哪里還有中國的影子?

  “進入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把歷史的一切創造作為一種文化財富!我們應該反省民間文化在一個民族里的意義。”馮驥才說,“在我們快速融入世界而文化重心發生傾斜的時候,如果沒有‘唐裝’與‘中國結’,我們從哪里去尋找心理重心?從這點上就能說明民間文化對一個民族的重要性有多大。一個地方流失了自己的民間文化,便會失去歷史的根脈與精神;因為真正的歷史是最廣大勞動人民創造的,民間文化最能體現一個民族根本的性格和情感。”

  他認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文化并不一定也是同步一體化的,相反,越是經濟全球化,在文化上反而是全球本土化,日本人和法國人在20世紀60年代,現代化高潮時都做了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搶救和保護自己的文化,日本人做的是“緊急民間搶救”,法國人是由馬爾樂夫領導的“大到教堂,小到羹匙”全國性的文化大普查,現在我們也應該做這樣的事了。

  馮驥才認為,作為民族精神載體的民族文化包括精英典籍文化和民間文化,精英典籍文化放在書架上不用擔心,但民間文化卻在不斷消失。“我完全可以以作家的方式來關心民間文化,將我的想法反映在小說里,就像當年寫《神鞭》、《三寸金蓮》一樣,但民間文化的搶救實在太緊迫了,我寧愿投身其中,先把文學創作放在次要的位置。這也是文人應有的良知和社會責任感?!彼f。
  

緊急呼吁--文化行為感動了國人

  “通過我們這兩年的工作和大力推動,學者們在媒體上不斷地呼吁,我們的文化行為感動了國人,激活了學術,民間文化逐漸熱起來了。兩年前我們的工作是逆流而行,現在則是順流而做?!瘪T驥才頗為激動地說。

  據他講,前些天中央電視臺的一個攝制組還來找他,說他們的新聞中心準備專門做一個為期一年的節目來宣傳民間文化,當然也包括年畫在內。臺灣的一些訪問團,包括聯合報、中國時報等媒體,也很關心目前民間文化遺產搶救的進展情況。他們的工作和努力得到了廣泛的回應。

  當然,最令馮驥才欣慰的,是在他和其他關心民間文化的有識之士的共同倡導和努力下,“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于2003年2月18日正式啟動,并且這一搶救工程已被列入“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被納入國家民間文化保護的整體規劃中,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法》正在加緊制定之中。這個工程是我國首次對民間文化進行國家級搶救、普查和整理,工程將耗時10年,其規模之大、歷時之長都是空前的。可以說,這次搶救工程不僅僅是對中華民間文化的拯救,更重要的意義在于這是一次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建設工程。

  馮驥才說的沒錯,他們的舉動確實感動了國人。拿他個人來說,自上世紀90年代有感于現代化過程中民間文化的嚴重損毀,他毅然放下手中的筆,投入到搶救和保護民間文化的艱苦工作之中。從1994年開始,他曾用3年時間,拿出自己幾十萬元的稿費,請100余名攝影師,把天津老城“地毯式”地拍攝下來,并濃縮在畫冊之中。年過花甲的他,至今還拖著病體在全國各地跑來跑去,路費還要自己掏。

  “新時期以來,知識分子一直非常強調社會責任感。隨著社會發展,文化自身的問題十分緊迫起來。我想現在應該明確樹立起一種時代的莊嚴的責任,我把這叫做‘文化責任感’。從近代史看,我國有很多具有這種文化責任的先賢。敦煌藏經洞被盜后,羅振玉、向達、姜亮夫、劉半農等一批知識分子到處奔波搶救這批流失的文化遺產。有的人還自費到歐洲的圖書館里把西方人弄走的敦煌卷子一字字地抄寫回來。后來,又有張大千、常書鴻等奔往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保護瀕臨毀滅的莫高窟。我們今天所面臨的文化問題較前一歷史時期要嚴峻緊迫得多。作為知識分子,我們應盡我們的努力,樹立和承擔這義不容辭的文化責任?!瘪T驥才的話,鏗鏘有力。

  他甚至認為,當代文化人的書桌應該搬到田野里去,“只有在民間中、在田野里、在大眾的生活里,我們才能感受到我們這個民族的深厚和可愛,而且,這種感覺你都能呼吸得到?!?/FONT>

感慨萬千--民間文化保護任重道遠

  “雖然民間文化的搶救和保護工作已開始有序進行,但是我有的時候還是感到很無助,面臨的困難太多了?!瘪T驥才慨然說道。

  他說,實際上我們的民間文化還是處在困境之中,并且這種困難非常之大。中國的現代化、全球化、工業化、城鎮化的速度太快了,大批優美的、風情各異的、極其具有文化底蘊的古村落基本上是無人守望,被放置在那里等死。他說他曾經到福建的中國古印刷之鄉,發現那里的印版只有一塊了。當地人告訴他,那里的古印版已經被古董販子淘了10年了。而那些被淘走的印版,便是中國作為“印刷古國”的鐵證。我們的民間文化還正在大量地消亡,很多民間藝術面臨著藝絕人亡的危險境地,而我們很多時候對此卻無能為力。

  “拿拯救老城來說,你拍的老城的照片可能留下來了,你編的書可能出來了,但老城卻在一片大開發聲中很難留下。”馮驥才傷感地說,“我有時候內心的感覺很悲壯。我們傾盡了很多心血來做這件事情,但是最后它完成的跟你想像的并不一樣。我原來為之呼吁和保護過一些城市古建筑,后來還是被拆掉了?!?/FONT>

  馮驥才認為,我們的民間文化是生活文化,大到一個古村落,小到一件繡荷包都是民間文化,但歷史的轉型期、瘋狂的現代化和商人的金錢至上等,使得它們很容易被淡化或溶逝。比如黔東南地區的苗寨中有六個寨子已經不再說苗語,雖然他們過著原生態的生活,但是已經從文化上被漢化了。怎么漢化的?當地有30萬年輕人在江浙打工,他們回家時講的是普通話,穿的是前衛服裝,帶回的是王菲、劉德華等港臺明星的畫片,那些沒走出家門的人也跟著羨慕不已,紛紛拒絕再穿傳統服裝,紛紛講起了漢語。再比如閩西地區的客家土樓已經申請了世界文化遺產,可是年輕人都往外搬,蓋起了水泥房子,仿佛要跟過去絕緣。

  “不少人問過我現在最大的困難是什么,我回答說,是經費。我已經呼吁好幾年了,至今也沒接收到一個企業的實際贊助。我們有很多企業可以花幾千萬去邀請皇馬,花幾個億去搞選美,但就是沒人來出資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我現在很孤單,得不到更多的支持。雖然民協有很多工作人員,但他們大多分散于全國各地。民間文化的搶救工程很大,需要行政、資金等多方面的支持,除了國家社科基金提供的30萬元之外,我目前還沒有得到更多實際的幫助。”言語中,馮驥才很是無奈。
 
  “民間文化今天可能被保護,但今后又可能消逝或者被旅游化。商品社會摧毀了人的精神,把人類感興趣的東西都變為賣點,包括思想——只要引人注意。所以我現在做的,一個是盡力呼吁,第二是說服官員,第三是說服開發商?!瘪T驥才有些傷感地說。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