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這話的時候是在一個平靜的咖啡廳里,但是周圍的人都驚訝地看著他激動的面孔。因為當時已經離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18年了,很多人甚至都記不清切爾諾貝利核泄漏的具體時間和詳情了。但是直到20年后的今天,人們仍然能從報刊上看到切爾諾貝利地區兇猛可怕的放射性殘留物仍然在所謂的“石棺”下悶燒不熄,30公里的隔離區中仍然人煙稀疏,當年的很多居民和救援人員都面臨嚴重的后遺癥。
盡管核泄漏的危機難以排除,但人類從來沒有停止發展核技術的步伐。據說核能源在切爾諾貝利事故之后的20年時間中,占全球電力供應的比例上升了1.5倍。同時核電站安全技術的研究也沒有停止步伐。因為技術發展中的漏洞不是技術停步的理由。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如何防范此類事故的再度發生,并且對降低核事故的傷害展開研究。這種研究單靠一個國家的力量是難以完成的。
全球在切爾諾貝利事故發生20年之后,仍然沒有建立一套完善的防止核事故的對話和研究機制。直到2003年,一個名為切爾諾貝利的論壇才在國際原子能機構設立。這意味著在聯合國層面上,對切爾諾貝利的研究剛剛起步。這種研究仍然停留在調查切爾諾貝利的受害者范圍,以及如何為受事故影響的人提供保健服務的層面。更何況在一些國家,核電站作為安全與商業的最高機密也受到保護,事故受到嚴格保密,不但公眾缺乏知情權,就連事故數據也不為人知,這也在客觀上阻礙了國際防止核事故的合作。
在切爾諾貝利核事故20周年之際,全球各個擁有核電站的國家能否形成“切爾諾貝利”共識,不但認識到核事故可能對人類造成的巨大傷害,而且認識到建立國際防止核事故機制的重要性。發達的核電大國應當在國際核安全對話中扮演重要的推動角色,分享核安全技術并且取消不必要的技術壁壘。同時這個對話要為核風險未雨綢繆,包括核污染之后的環境治理,受污染人群的治療,污染地區的徹底洗消等內容都應該納入一攬子對話范疇。
切爾諾貝利是全球公共議程的重要符號。因為核電站不出問題則已,一出問題就足以造成大規模毀滅性傷害。這種傷害,因為技術的風險而存在。超越了戰爭與和平的對立,在整個20世紀后半葉中,伴隨著和平利用核能的步伐,核事故從來沒有停止過。可以列舉的較大規模事故就有英國塞拉菲爾核電站核泄漏事故,美國的布朗斯菲爾德核電站和三喱島核電站核泄漏,日本茨本縣核燃料工廠核泄漏,韓國榮光核電廠5號機組核泄漏事故。
因此,在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20周年之際,所有的人都應該看一看1997年日本導演木橋成一的獨立紀錄片《納迪亞的村莊》,用鏡頭語言所展示的那些核事故中的斷壁殘垣和受到核輻射傷害的無辜者,絕對要比文字描述的力量強大得多。但是為什么只有看到災難才能感念幸福,這是我們總無法讓切爾諾貝利永歸回憶的原因。
《市場報》 (2006-05-15 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