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殺手"猛于虎 虎鯨騷動引發海洋生物銳減
2006-05-18
環境惡化導致食譜變化
隨著大型鯨類的銳減,虎鯨不得不改變自己的食譜。斑海豹、海獺等珍貴生物都成了虎鯨充饑的點心。生物學家擔心,長此以往,海洋的食物鏈必然遭到破壞,一些海洋哺乳動物可能慘遭滅頂之災。
海洋殺手猛于虎
虎鯨不僅是鯨類中惟一捕食哺乳動物的殺手,它還是大型食肉動物中惟一嗜殺同類的家伙。它們包圍和襲擊獵物如同“摩托幫”在公路上包圍打劫一輛小汽車,或是一群狼圍捕一只孤鹿。
幾十年前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的南端人們經常會看到,二三十頭虎鯨從四面八方一齊撲向一頭60英尺長的藍鯨。它們分工協作,有條不紊。兩只在前,兩只在后,其他的分列與兩側和下面,將藍鯨團團圍住,并輪番沖到藍鯨的背上,試圖堵住它的出氣孔……因為體重七八十噸的藍鯨,很難被它們溺死與水下。一計不成,便行二計,如狼似虎的家伙們接連上前,將藍鯨身上的肉一塊塊咬下。虎鯨們吃飽之時,正是藍鯨命垂游絲之刻。而吃飽的虎鯨群不約而同地放棄了對藍鯨的攻擊。
虎鯨沒有對藍鯨進行最后的致命一擊,并非它們的仁慈。假如它們真懂得仁慈的話,它們就不會見到北極白鯨或灰鯨總要咬下人家的嘴唇和舌頭,在北極圈內探險的科學家,經常會見到被咬掉舌頭的鯨的尸體漂浮在海面上。
饑不擇食,虎鯨開始殘忍獵食斑海豹
近日在美國的胡德運河的峽灣中發生了一件虎鯨接連襲擊斑海豹的事件,讓人們一下明白了一些海洋珍貴哺乳動物不斷減少的原因。
60英里長的胡德峽谷是斑海豹的主要棲息地之一。700多只斑海豹在不到兩個月內被11只虎鯨獵食干凈,而以往虎鯨是從不涉足這一水域的。驚奇中人們發現,虎鯨群中有一頭它們熟悉的面孔,它名叫T-14。T-14是一頭雄性虎鯨,在當地非常有名。十幾年前,為豐富當地水族館,它曾經在皮吉特海峽被捕獲。在水族館呆了不到三個月因為接連咬傷訓獸員而被放回大海,但背鰭尚存安裝發射機留下的標記。觀察發現,T-14顯然是這群虎鯨的頭領兼引路者。每次對斑海豹的獵殺行動,都能看到它忙碌的身影。
那么,虎鯨對斑海豹的捕食行為,究竟是為了充饑呢,還是為了報復?
原來,虎鯨的食量非常之大,一頭8噸的虎鯨每天要吃下占體重3%-4%的鮮肉。當獵物不能滿足它們的需要時,它們就會把目標轉向其他動物,并且它們是按順序捕食其他物種。它們首先選中的是生活在南半球的海象和北半球的施特勒海獅。在這兩種動物逐漸減少時,它們才將目標轉向了斑海豹和海獺等更小的獵物。
約翰·福特是世界著名的虎鯨行為研究專家,現供職于加拿大國家太平洋生物研究所。約翰·福特的統計條目顯示:在阿拉斯加附近的阿留申群島,虎鯨吃掉了那里1/10的海獺;在阿拉斯加沿岸,在過去的30年中,有80%的施特勒海獅神秘失蹤;在北太平洋和南白令海,海狗和斑海豹的驟減與虎鯨密切相關,還有南極的海獅、海象和小須鯨數量的急劇下滑,虎鯨也一樣難脫干系。
虎鯨好吃是否會引發珍貴動物滅絕
其實,并非所有的虎鯨都是海洋哺乳動物的殺手,至少在北美洲的西海岸不是這樣。那里的海洋生物學家根據虎鯨的具體情況將它們分成三種不同的屬性:“定居鯨”性情溫和,它們以家族為中心,成群結隊地生活在屬于自己的領地內,與陸地上的老虎習性近似,雌性“定居鯨”的壽命最長能活到50歲。它們基本以各種魚類為食,很少襲擊哺乳動物。“過往鯨”的情況就變得復雜了。人類只是近幾十年來才對它們有所了解。兇狠嗜殺是“過往鯨”的主要特性。它們捕獵的場面與狼群和獅群一樣,捕獵的方式與參加者的數量,完全由獵物的大小而定,其間的密切配合與掌握下手的火候,簡直到了湯水不漏的地步。還有一種叫“近海鯨”,它來無影去無蹤,神秘莫測,沒有人知道它們以什么為生。
問題主要集中在“過往鯨”的身上。這些家伙的確是海洋中的虎狼之師,連兇猛的鯊魚見到它們都退避三舍。它們常常沖到海灘、岸邊和浮冰上捕殺獵物,有時撞碎浮冰,襲擊冰下的獵物。它們的食譜經常變換,幾乎是遇到什么就吃什么。科學家已經在它們的胃里發現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動物遺骸,其中有海龜、企鵝、海象、海豹甚至有北極陸地的駝鹿。吃斑海豹、海獺及海狗還是最近的事情。因為這些動物對于虎鯨來說實在太小了,捕食起來還相當麻煩。好比餓漢追逐一塊指頭大點心,不饑餓到一定的程度,它們決然是不會這樣做的。
讓科學家感到震驚騷動的是,海洋中的斑海豹、海獺等珍貴動物的數量急劇減少,而虎鯨特別是“過往鯨”的數量不斷增加,全世界虎鯨數量已從5年前的3-5萬頭,業已增加到5-8萬頭,長此下去,不僅僅是幾種珍貴動物的瀕臨滅絕,關鍵是正常食物鏈的斷裂,會引發連鎖的不良后果。(艾先力)
知識鏈接
虎鯨
虎鯨是大型齒鯨,由于性情兇猛,又叫惡鯨、殺鯨、兇手鯨和逆脊鯨。它身強力壯,體形呈紡錘形,表面光滑,皮膚下面有一層很厚的脂肪用來保存身體的熱量。它一般體重5至8噸,體長6至10米。身體上顏色黑白分明,背部為漆黑色,在鰭的后面有個馬鞍形的灰色白斑,兩眼的后面各有一塊菱形的白斑,腹面大部分為雪白的顏色。頭部較圓,沒有突出的尾部,鼻孔在頭頂的右側,有開關自如的活瓣,當浮在水面時,就打開活瓣呼吸,噴出一片泡沫狀的氣物,遇到海面上的冷空氣就變成一根水柱。
專家聲音
存環境惡化導致虎鯨與小動物較勁
克雷格·馬特金是阿拉斯加州荷馬城的海洋哺乳動物學家,已經進行了二十多年的虎鯨研究,他呼吁人們大可不必驚慌“世事自有天定,生態系統不存在永遠的平衡,還遠不至于由人類出面干涉自然。我們如果非要做點什么的話,那就是立刻停止商業捕鯨,給大型海洋動物創造一個優良的生存環境。假如有大量的鯨的存在,虎鯨肯定不會再與那些小動物玩命。”
目前,全球海洋中鯨的數量只有產業化捕鯨前鯨種群數的14%。如果非說虎鯨具有不當的飲食習慣導致某些物種的減少,那也不是虎鯨的過錯。人類其實才是具有不當飲食習慣最多的動物。且不說陸地,海洋中已有多少魚蝦已經被人類吃絕了。貪吃魚翅使鯊魚數量少得可憐;偏食魚子醬讓鱘魚的數量還不足50年前的1/10;中國黃魚和對蝦已所剩無幾。完全為了充饑而多吃了一點斑海豹、海獺的虎鯨,其實是很值得同情的。在斑海豹遭到虎鯨獵殺之前,它們把胡德運河峽灣中的大麻哈魚吃得越來越少,而大麻哈魚是美國人花了幾百萬美元拯救的瀕危物種。就在人們積極想辦法的時候,沒想到虎鯨解了大麻哈魚之圍。自然界的平衡,可能就是在不平衡中謀求平衡的。自然界有能力彌補自己的缺欠。
胡德運河峽灣附近的人們擔心虎鯨來年再來這里騷擾斑海豹。他們自發地結成觀察組定期巡視。讓他們感到寬慰的是,兇惡的虎鯨遲遲沒有出現,斑海豹正悠然自得地享受著大麻哈魚。
來源:《北京科技報》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