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費調查污染 一個溫和農民的“環保風暴”
2006-05-18
10年前,由于村辦企業的污染,他的父親死于肺癌。從此,他走上了漫漫的環保調查之路。10年來,當地政府以他的調查為線索,關閉了上百家污染企業。他自掏10多萬元投入環保,自家卻捉襟見肘。他將自己的行為定位為“政府環保的有益補充”——
宋克明是個不折不扣的農民:雨后的泥巴路,旁人都踮著腳,他卻滿不在乎地踩著走;洗得褪色的藍布褲,褲管隨意卷著,一邊高一邊低;一雙黑皮鞋沾滿了泥巴。“俺家離縣城不遠,二里地不到。”操著一口河南腔,他說。
但宋克明又不是個普通的農民。今年4月21日,他獲得了國家環保總局頒發的2006年“地球獎”。這是中國環保個人獎項的最高獎,以獎勵他從1996年開始自費調查環境污染。10年間,當地政府以他的調查為線索,關閉了上百家造紙廠、小水泥廠、冶煉廠等重污染企業。
“頒獎那天,北京刮起了沙塵暴,天空黃沙彌漫,人捂著鼻子透不過氣來。”宋克明說,這讓他回憶起家鄉河南省新鄉市長垣縣城關鎮呂樓村10多年前的情景。
1994年,呂樓村村頭建起一家金屬冶煉廠。開工后,金屬粉塵伴隨著刺鼻的怪味四處飄散,熏得村民都不敢開窗。村頭的莊稼和樹木一片片地發黃,枯萎,最后死掉。
沒過多久,宋克明的父親開始持續發燒、咳嗽,到醫院一查,是肺癌。兩年后,父親病故。那一陣,400多口人的呂樓村,竟出了8個癌癥病人。
當時的村委會主任宋克明,盡管還不知環保為何物,卻開始懷疑起了冶煉廠。他帶著周邊村子的一些村民,找有關部門反映冶煉廠的污染問題,這成了他最初的環保行動。一年多后,這家冶煉廠因經營不善倒閉了。
冶煉廠雖然關閉了,但夜深人靜時,宋克明總會記起老父親在世時的和睦情景,“如果不注重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得再快,也沒有辦法挽回那些患癌癥村民的生命。”
從此,這個性格溫和的農民開始了他的自費環保調查,10年間,在當地掀起一場又一場“環保風暴”。
宋克明一次影響重大的調查,是針對被污染的天然文巖渠。
天然文巖渠是黃河下游的支流,在長垣縣境內注入黃河。2002年起,由于沿渠各縣的造紙廠、水泥廠等企業將大量污水排放到渠內,致使渠水被污染,成為河南省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
宋克明親眼看到,一些造紙廠排放污水時,一尺多長的大魚逃命似地往前游,絳黑色的污水在后面緊緊追趕,當地村民拿網在前面堵,一天下來能撈上好幾百斤魚。漸漸地,從小在河邊長大的宋克明發現,文巖渠里再也見不到有魚游動,成了一條黝黑的死水河,終日散發著刺鼻的惡臭。沿渠開車,司機都不敢開車窗。
2002年,宋克明沿著文巖渠,進行了歷時10天、行程200余公里的調查。
個人取證很難。有的企業有一明一暗兩個排污口,“明口”排放的廢水比較干凈,暗口排出的污水卻呈紅褐色。有些企業甚至把污水排放口隱藏在農戶的豬圈里。
宋克明騎著買了10多年的破摩托車,帶上面包和水,沿途一路向當地村民打聽,得知附近排放污水企業的確切位置后,便前去實地調查取樣,獲得了大量的一手證據。
隨后,這位農民做了一件誰都意料不到的事情。他自掏腰包,邀請了來自北京、河南等地的環境保護專家、官員和新聞媒體,在長垣縣召開了“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萬人環保大會。
宋克明帶著與會的專家和記者,到文巖渠邊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實地調查。此后,當地的人大代表根據宋克明的調查報告制定了5份議案,根據這些議案,長垣縣關停了本縣境內向文巖渠排污的企業。
做這樣的調查,這位農民已不是第一次。他早給自己定下一個規矩:凡是環保問題,一定要親自調查取證,確保真實可信。
2000年,宋克明聽說,長垣縣許多村莊的村民大量捕捉野生鳥類,成麻袋成麻袋地賣給上門收購的鳥販子,然后再賣到湖南、廣東等地的野味餐館。
他當時就打定主意,要管管這事。他騎了輛自行車,偽裝成鳥販子,到那些村子去暗訪。
在捕鳥村民的家中,他看到了各式各樣的捕鳥工具,比如長達幾十米用黑色細絲織成的捕鳥網,鳥一碰上就無法掙脫。一只只裝滿鳥兒的編織袋,丟在院子里,鳥兒們低聲哀鳴。
在搜集了大量證據后,宋克明向當地的林業部門進行了舉報。林業公安人員包圍了村子,搜出了3000多只已經裝袋準備賣出的麻雀、喜鵲、斑鳩等野生鳥類。隨后,警方順藤摸瓜,打掉了長垣境內捕捉、買賣野生鳥類的幾個團伙。
可是,宋克明也成了一些人的眼中釘。曾有人夜里打電話到他家:“宋克明,你少管閑事,免得吃不了兜著走!”
有人曾問宋克明:“做了這么多得罪人的事,你不害怕嗎?”
“我只是聊天、觀察、取證,我不參與買賣,也不和他們正面沖突,沒什么可怕的。”宋克明平靜地回答。
但有一件事讓宋克明難過至今:有一次,當地公安機關抓獲了一名70多歲的捕鳥者。宋克明跟他聊天時得知,這位老人無人贍養,又干不動農活,只能以捕鳥為生。
“他可憐啊,可我又能有什么辦法呢?”他激動得眼圈發紅。停頓了一會兒,他說:“等經濟好轉些了,我得給他家送些錢去……”
從2005年起,宋克明在長垣縣的黃河灘區濕地邊開展了大規模的保護鳥類活動,建立了3個民間鳥類保護站,從當地農民中征集若干志愿者,他自掏腰包,不定期地給他們發一些生活費。
做了10年環保,宋克明從不曾跟污染企業、地方官員發生過正面沖突。起初,他也曾想通過法律程序起訴這些污染企業,但在實地調查后,他放棄了這個想法。
“幾百家的企業,像我們這樣的民間環保者,一沒錢,二沒權,打官司要打到什么時候?”宋克明搖了搖頭。
他選擇了一條溫和的途徑,“我只能憑借手上的知情權和參與權,通過調查暴露問題”,而是否關閉污染企業,“最終取決于政府”。他把自己的工作定位為“自下而上地推動、促進政府部門的環保工作”。
2005年,河南省政府宣布對文巖渠進行重點整治,根據宋克明提供的線索,取締了10多家污染嚴重的造紙企業,并對一大批相關的地方政府官員和私營企業主進行責任追究,文巖渠的水質日益好轉。
當然,宋克明調查舉報的環保問題中,也有得不到政府解決的。不過對這些案例,他表示“不太好說”。
記者問一位與宋克明極為熟悉的環保局官員,該如何看待宋克明這樣的民間環保人士。沉思良久后,這位官員說:“治理污染企業,意味著拖當地經濟發展的后腿,而GDP代表著當地一把手的政績。因而,即使有環保官員想去管事,受體制的約束,也往往有心無力。這時候,像宋克明這樣的民間環保人士,可以填補我們工作的大塊空白,并且可以推動地方政府重視環境保護。”
“他們能起到許多環保部門根本起不到的作用。”他很肯定地說。
然而對一位農民來說,持久的調查意味著精力和金錢的大量付出。光是2002年和2005年兩次環保會議,與會人員的車馬費、住宿費、調查費用加起來就不下6萬元,據稱全是宋克明自己掏的腰包。
10年下來,宋克明花在環保上的錢,“少說有個10來萬”。宋克明“下海”很早,和朋友在縣里承包了一支施工隊,但這些年精力多投在環保上,疏于管理,施工隊的收入越來越少。
今年5月11日,宋克明站在文巖渠邊的黃河大堤上,放眼望去,淡綠色的河水緩緩流淌,岸邊三五成群的垂釣者,不時有水鳥飛過,在水面投下倒影,而一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死水。
聊到長垣縣這幾年在環境上的變化,宋克明的幾位朋友異口同聲地說:“老宋是個了不起的人啊!”
不過呂樓村的村民們似乎并不這么看。2005年,呂樓村新一屆村委會換屆選舉,已經當了10年村委員會主任的宋克明,意外落選了,且得票數比當選者低了近百票。這次慘敗讓宋克明痛苦得一夜夜睡不著。
“大家都說他是個能人,可是這么多年了,村子里的經濟沒一點兒起色。”一個村民說,“自己家過成那樣,我們咋信得過他?”
宋克明的家在呂樓村的東北角,里外相連的兩間,加起來不到30平方米。屋頂是蘆葦稈鋪的,墻上斑駁的水漬向下蔓延。屋里最值錢的物件,是一臺1990年買的18英寸彩電,屏幕上的人像時不時地扭曲變形。
“和你說了沒啥好看,你偏要來。”宋克明有點不好意思。他停頓了一下,又似乎心有不甘地補充了一句:“這房蓋了18年了,當時可是我們村最好的哩。”從院子里望去,在周圍一圈嶄新樓房的映襯下,這座低矮的房子顯得有些不協調。
“我理解村民們為什么不選我,可我實在沒法同時做好兩件事。”宋克明使勁抽了抽鼻子,“可回頭再來一次,我還得這么做。”
來源:《中國青年報》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