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前,由于秦嶺地段108國道的貫通及沿線人為活動的干擾,秦嶺大熊貓兩個面積最大的居群——天華山居群和興隆嶺居群——被人為隔離,大熊貓棲息地受到來自道路和游人的嚴重影響和干擾。1999 年,秦嶺隧道建成通車,隨著原隧道上方翻越山脊的13公里公路的棄用,因車流給野生動物造成的阻隔已經消失;公路兩側的野生動物逐漸恢復交流,也使兩個大熊貓居群的融合成為了可能。2000年,該區域被列為秦嶺大熊貓的重要生物走廊帶。2002年,隨著觀音山保護區的建立,該區域被納入保護區范圍。
在此基礎上,WWF與觀音山保護區于2005年9月正式啟動108國道秦嶺隧道區域大熊貓棲息地有效管理項目,恢復大熊貓棲息地、加強對車輛和人員的管理、加大保護區巡護監測力度、在與生物走廊帶及大熊貓棲息地最為緊密的社區開展環境教育和可替代生計培訓等活動,以減少社區生產生活對該區域造成的資源壓力。
據介紹,此次“大熊貓綠色走廊”活動,將在兩個月內在隧道上方種植1300畝箭竹,從而為天華山和興隆嶺兩個居群的大熊貓實現種群交換提供機遇。
WWF中國首席代表歐達夢先生對記者說:“該項目是WWF及其合作伙伴為連接秦嶺大熊貓棲息地的一次積極有益的嘗試。我們期望這條綠色竹廊能連接起被108國道分隔開的秦嶺野生熊貓種群,使其免受車輛和人類活動的干擾,互相交流、自由生活。期盼此項目為秦嶺野生大熊貓的保護帶來新的希望。”
當地政府和林業保護部門對此項目也表示出極大的歡迎和贊許,陜西省林業廳副廳長孫承騫說:“本次活動在擴大大熊貓食物來源的同時,將更好地發揮該區域的走廊帶作用,從而連接棲息地,促進野生動物的種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