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影響力有限
高價門票是重要原因
前不久,北京市副市長張茅提議,今后,北京市內非世界文化遺產類的一般公園、博物館將逐步免費對公眾開放,免門票后的正常維持費用,將由政府予以補貼。目前這一構想仍在探討中,具體實現日期還沒有最終確定。據了解,到目前為止,北京還沒有一家公園或博物館做出表率。
有專家指出,如今博物館界好像形成了不成文的規矩,只有到了特定節日,才會免費開放一兩天。而一旦免費,場面就會非常火爆,比如今年4月22日的第三十七個“世界地球日”,中國地質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觀者如潮,而這家博物館平時雖算不上門可羅雀,也是觀眾寥寥。
有調查顯示,票價仍是阻礙老百姓進入博物館的重要原因,即使是在經濟發達的浙江省和廣東省,買不起票的情況也依然存在。浙江省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陳浩表示,他就曾多次看到父母帶著孩子在博物館外徘徊,但最終因門票價格而卻步。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張柏認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公眾對文化的興趣日趨增長,但在國內很多地方,博物館未能成為社會文化生活的熱點。目前,全國博物館每年舉辦陳列展覽近萬個,觀眾達1.5億人次以上。但與美國博物館年觀眾達其人口總數的3倍相比,我國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仍比較有限。
免費虧空怎么補
公共財政要承擔
在不少國家,博物館一般都是非營利的公益事業,經費多由國家或地方政府負擔,或由基金會提供贊助,平時免費或低價向公眾開放。在我國,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目前絕大多數博物館都在忙于生計,非營利性與自身發展成為一對十分突出的矛盾。鑒于此,有專家指出,博物館免票需要強大的財政支持,城市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方可實行,如今收門票,不少博物館還入不敷出,免票后巨大的虧空怎么補?
雖然有種種困難,但我們欣喜地看到,在浙江之后,北京和廣州也相繼宣布對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時間實行博物館免費開放。“我們希望免費制度能夠培育出公眾的博物館情結,從而使走入、參觀、利用、享受博物館成為人們一種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徐德明說。
免費需要分類進行
國家級博物館先帶個頭
有專家認為,當博物館免票成為常態后,人流量會基本穩定。對于故宮博物院等文化遺產類公園,可以分成免費區域和收費區域進行管理。免票之后,公園和博物館里的人多了,收益也會同比上升,更重要的是回歸了公共場所的本質,達到了服務大眾的目的。另外,非營利性并不是說博物館的一切服務都是免費的,而是說不以營利為目的。比如國外不少博物館就經常從提供場所、巡回展出、文化信息服務、出售紀念品以及餐飲等服務中獲取一定利潤。我國的博物館也完全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實現效益。在免票的條件下,這些活動更便于百姓參與,公共場所的效應也能得到充分發揮。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最適合免費開放的恐怕是國家級的大博物館,因為它們具有多元化的市場,與許多社會機構建有伙伴關系,地處城市中心,有多種資金來源。相反,那些資金來源單一、自負盈虧,與其他機構無伙伴關系,地理位置也不理想的小博物館,免費開放就要權衡一下。(綜合本報記者劉瓊、《中國文化報》記者祁建和新華社記者賴少芬報道)
觀點
博物館管理存在四大“硬傷”
目前我國各地新建、改擴建博物館高潮迭起,極大地改善了博物館的基礎設施和面貌,但不可否認,“博物館熱”中存在急功近利、貪大求洋、千館一面、重復建設的現象,重建筑輕功能、重硬件輕軟件、重設施輕管理等問題也普遍存在,嚴重影響了博物館社會作用的發揮。
目前我國博物館就總體而言,還存在基礎工作不夠扎實等問題,一些博物館在管理上存在四大“硬傷”:
一是藏品資源狀況不清。一些博物館暴露出藏品數量不清,等級不分,無案可查,管理混亂等問題。二是保存環境不佳,藏品損毀嚴重。調查顯示,由于保管條件惡劣,全國約有30%的館藏存在不同程度的損毀。三是資源利用率不高。部分藏品由于博物館展示場所有限無法展出,更多的是博物館對藏品研究不足而不敢輕易展出,一些博物館缺少館際交流。四是專業文博人才不足。當前在全國博物館機構從業人員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只占4.5%,中級專業技術人員只占13%,人才的總量、結構和素質都無法滿足需求。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 張 柏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