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有人警告,中國將無法養活其迅速增長的人口。因為,根據英國人馬爾薩斯的理論,食物是以線性增長的,而人口是按幾何級數增加的。然而,中國人如今并沒忍饑挨餓,他們反倒增強了競爭力。于是,今天的“馬爾薩斯”們又提出了另一個論點:“如果所有中國人像我們一樣生活,那得要兩個地球才行。”據說,中國的經濟增長和能源需求將把這個星球破壞掉。就這樣,中國的成功被看成不祥之兆。
不錯,中國的確存在嚴重的環境問題。據世衛組織稱,全球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中,有7個是在中國。中國的空氣污染程度要比其他國家高,水污染問題也很嚴重。據世界銀行評估,環境污染所致疾病造成的損失占中國GDP的2-3%。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
還存在第二個方面,這與庫茲涅茨環境曲線(即倒“U”形)有關。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環境破壞程度也在加劇,并最終達到一個“拐點”。隨后,由于采取了環境保護措施,雖然國民的收入水平仍在上升,但環境污染會下降。所有今天工業化國家的發展軌跡都遵循這個曲線。只是有一點不同:工業化時間越往后推,環境破壞的“拐點”出現得也就越早。倫敦達到“拐點”用了100年,而上海僅需25年時間。東京、首爾、新加坡均經歷了類似發展曲線。
太平洋研究所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人對環境問題越來越關注。中國政府用于環境領域的支出每年遞增15%,并有500萬公頃的土地變為森林。自1990年以來,自然保護區的數量和面積增加了近兩倍。許多城市的環境得到了改善,污染氣體的排放量開始下降。對環境保護日益敏感的中國人似乎正在成為一支社會力量——這可以說是問題的第三個方面。▲(摘自5月12日《世界報》,原題:中國綜合癥,作者迪爾克·馬克塞納、米夏埃爾·米爾施,汪析譯)
《環球時報》 (2006-05-16 第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