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安徽省宣城揚子鱷繁殖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放歸人工養殖的揚子鱷。新華社發(李曉紅攝)
12條揚子鱷喜歸故里
“終于到了。”王震偉長舒了一口氣,5月18日22時38分,12條出生在美國的揚子鱷經過50多個小時的“長途跋涉”,終于到達了他們臨時的新家——浙江省長興縣尹家邊揚子鱷自然保護區。
畢業于浙江林學院的王震偉原來學的是園林,2001年開始從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一干就是5年,現在是尹家邊揚子鱷自然保護區管理處飼養科科長,“專門負責揚子鱷的吃喝拉撒”。
美國時間5月16日凌晨3:30,12條揚子鱷從美國紐約起飛,乘坐大韓航空公司KE0258班機,經韓國首爾轉機(KE8315),于北京時間5月18日零點15分抵達上海浦東國際機場。
5月18日下午,記者在浦東國際機場報關中心接到了這班飛機,卻無緣見到揚子鱷的真面目。原以為這班飛機會呆在一個大鐵籠里,沒想到12條揚子鱷竟然安靜地待在12個長木箱里,從外表看根本無法知道里邊就是有“中國龍”之稱的揚子鱷,只有箱子上的標簽“Chin e se allig ato r ”,才標明了它們的尊貴身份。
十幾個裝運工好奇地在一旁看著裝運過程,王震偉在一個裝運工的幫助下一個一個往一輛郵政貨運車上裝,一個膽大的裝運工還試圖透過木箱上的小孔看到揚子鱷,但通過比黃豆大不了多少的通風孔根本什么也看不到,“連味道也聞不出”。
王震偉告訴記者,這些木箱都是經過特殊處理的,必須經過熏蒸,而且要有規則的通風孔,在飛機的貨艙里也必須放在通風的地方。“不過揚子鱷的抗逆性很強,從美國裝運時根本不需要打麻醉藥,它們在運輸過程中基本是清醒的,而且3天不進食不進水也沒什么問題。”
經過大半天繁瑣的報關程序,裝載著12條揚子鱷的貨車于下午3時多從浦東國際機場出發,駛向浙江長興。鱷魚和雨果然有緣,受到臺風“珍珠”的影響,從上海至長興的路途上急風暴雨,不過揚子鱷卻非常安靜,并沒有像在野生環境下那樣發聲。王震偉向記者解釋,這是因為整個運輸過程受人為影響很大,揚子鱷在這種環境下不會發出聲音。
尹家邊揚子鱷自然保護區是我國第二大國家級揚子鱷自然保護區,也是我國最大的揚子鱷自然繁殖基地。它已經為12條揚子鱷準備了兩畝大的檢疫隔離區,周圍全部用鐵絲網圍住,并經過國家檢驗檢疫局認證。它們將在這里進行3個月的檢疫,秋季將在這個保護區挖洞,進入冬眠,到明年當它們蘇醒過來,春暖花開的季節,將分別釋放到浙江長興和上海崇明東灘,在野外重建它們的家園。
中國不是有很多揚子鱷嗎
“為什么要費這么大勁從美國運幾條揚子鱷過來?中國不是有很多揚子鱷嗎?”這是國際鱷類專家組副主席John T h o rbjarnarso n 博士在上海、浙江幾所大學演講時被問到的問題。
“重新引入是恢復揚子鱷野外種群的重要手段。”Jo h n T h o rb jarn arson非常愿意解答這個問題,他是一位高級動物保護學家,同時也是生態學及爬行動物保護方面的專家。作為一名協調員,在過去的20年間,他工作的項目涉及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幾乎所有種類的鱷魚。從1997年開始,他與華東師范大學王小明教授合作,研究保護世界上最瀕危的鱷魚——揚子鱷在中國最后的一個野生種群。
2003年,華東師范大學與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聯合在安徽宣州紅星保護點投放了3條揚子鱷,目前已經孵化產卵。
揚子鱷是曾經廣泛分布在中國東部的特有物種,目前卻是全球23種鱷類中最為瀕危的種類。通過我國近20年的努力,揚子鱷人工繁育取得了極大成功,人工繁殖數量已超過1萬條,但是野外目前僅有130條,分布在安徽南部條件惡劣的環境中。
Jo h n T h o rb jarn arson介紹,這次從美國運來的12條成年揚子鱷,6條雌性來自WCS的布朗斯動物園,3條雄性來自圣奧古斯丁鱷魚動物園,3條雄性來自迪斯尼樂園,它們的祖先是20世紀50年代由中國送給前蘇聯及東歐各國又輾轉到美國的。“中國是龍的故鄉,揚子鱷正是龍的原型,保護這個中國特有的物種,不僅將保護和恢復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濕地,也同樣具有重要的文化背景。”
中國僅有130條野生揚子鱷
揚子鱷曾經廣泛分布于我國長江和黃河的中下游地區,19世紀還出沒在長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和江蘇境內。但據1983年普查,野生揚子鱷數量僅有500條。1997年~1999年,華東師范大學和WCS調查了所有估計有揚子鱷的點,發現僅有130條野生揚子鱷,分布在安徽省南部,而且仍然在以每年4%~6%的速度減少。其中擁有最大數量的點上只有11條揚子鱷,包括1條成年雌性、1條成年雄性和9條幼鱷。“這是最大的一個野生揚子鱷隔離種群,但是這樣的被分割的點,都很難長期保護和維持野生的揚子鱷。”曾經多次來中國考察揚子鱷情況的John T h o rb jarn arson說。揚子鱷喜在丘陵溪壑和湖河的淺灘上挖洞筑穴,在陸地上動作笨拙遲緩,一旦到水里,卻如魚得水。而這種水陸兩棲的特點,導致了揚子鱷的悲慘命運。揚子鱷筑穴的淺灘多被開墾為農田,丘陵的植被被大量破壞,蓄水能力大大降低,干旱和水澇頻繁發生,使揚子鱷不得不離開其洞穴,居無定所,顛沛流離。這種遷移過程又引發了自然死亡和人為捕殺,洞穴被人為破壞,蛋被搗壞或被掏走。殺蟲劑、滅鼠藥、除草劑、化肥等的大量使用及為消滅血吸蟲而不合理地使用藥物也大大減少了揚子鱷的主要食物并嚴重威脅揚子鱷的生存。水利設施的修建也是重要威脅因素。
Jo h n T h o rb jarn arson告訴記者,對揚子鱷來說,主要有兩種威脅,一是棲息地的喪失,二是過度捕獵,而近20年來,各國對鱷魚貿易量進行了有效的控制,而棲息地的喪失卻越來越嚴重,對揚子鱷的威脅也越來越大。“很多地方認為捕殺是犯罪,但破壞棲息地卻沒關系。”JohnTh o rb jarn arson遺憾地說。據悉,我國已經人工孵出了上萬條揚子鱷,對于拯救野外殘存的揚子鱷種群卻無濟于事。大量的人工繁育種群不僅使該物種逐漸喪失了野外生存能力,而且隨著揚子鱷單一種群的世代延續,遺傳多樣性的逐漸喪失,必定會影響到揚子鱷的繁衍和生存。
其中,最大的問題還是揚子鱷的適宜棲息地已經越來越少,狀況極為惡劣。 Jo h n T h o rb jarn arson表示,其根本原因與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不無關系,但是揚子鱷的生存并不一定和經濟發展的原則完全相悖,根據揚子鱷生存的需要進行合理的地區規劃,讓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更好地與揚子鱷的需要相協調,必將能夠實現揚子鱷和人類生存的和諧。
據介紹,崇明島將成為全國重要的揚子鱷教育基地,釋放到崇明島的揚子鱷將包括來自美國和浙江長興的,全部都將帶上跟蹤項圈,WCS和華東師范大學將開展至少一年的監測研究工作。監測研究的結果將為揚子鱷野外生態學、行為學、揚子鱷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等提供重要數據,并為我國其他地區更大范圍的揚子鱷重新引入和保護提供經驗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