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污染是筆糊涂賬
2011年10月10日
隨著各地環境執法力度的不斷加大,不少在當地難以藏身的環境違法企業開始向兩省或兩市、兩縣等行政區的交界處轉移,并憑借一塊界碑與兩地執法人員玩起“游擊戰”,致使環境違法行為屢查不止。近日,一家在河南建廠、偷用河北供電的土法小煉油企業剛一啟動,就被河北、河南兩省環保局聯手取締。
“近年來,河北省邯鄲市環保局通過與河南省安陽、清豐、內黃、南樂縣及山東冠縣等周邊省(市、縣)環保局建立污染聯防機制,成功打造了‘無省界’環保,解決了跨省界污染整治‘糊涂賬’問題。”河北省邯鄲市環保局局長劉景平告訴記者。
污染企業“瞞天過海”,逃避環保執法
“兩省交界處污染企業歸屬問題一直是讓兩省環保部門頭疼的‘糊涂賬’”。邯鄲市魏縣環保局局長魏立新向記者介紹說,魏縣地處河北省最南端,與河南省的清豐、內黃、南樂三縣毗鄰。個別不法人員經常采用河南建廠、河北供電等方法,將廠房建在兩省分界線上,河北環保人員檢查時稱是河南企業,河南檢查時又稱是河北企業,逃避環保執法,經常使環保執法人員無所適從,污染案件不能得到很好處理。
據介紹,曾有一家小煉油企業,魏縣環保局人員幾次到現場調查,但企業堅稱是河南企業,并拿出有河南某鄉某村村委會蓋章的證明,對環境執法工作造成極大障礙。
說到跨界環境污染執法難問題,河北省邯鄲市磁縣、館陶縣的環境執法人員都深有同感。在岳城水庫河北、河南的網箱養殖交織在一起,難于區分,許多類似的環境污染行為使環境執法難以執行。
深入群眾,衛星定位,聯合執法顯威力
魏立新介紹說,要想使企業伏法,還需要衛星定位。深入群眾,才能使環保執法人員心中有底。面對企業業主的胡攪蠻纏,精確的衛星定位、科學的監測數據成為制勝“法寶”。面對企業開具的村級證明,魏縣環保局先后幾次聯系河南相關縣,在兩省環保執法人員都在場的情況下,現場用GPS系統對企業進行定位,明確企業歸屬地。同時,對用電等情況,采用順藤摸瓜的方式,沿著電線查找供電方。
在確定項目歸屬地、供電方等情況后,河北、河南采取分進合擊、聯合執法的方式對企業進行取締。據悉,今年以來,河北、河南兩地通過采取聯合執法的方式,共對四縣交界處7家土法小煉油進行了強制取締。
建立污染聯防機制,打造“無界碑”環保
“行政區域交界處的污染企業,如果兩地相關管理部門各自為政,非常難以管理,查處也只能取得一時成效,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劉景平說,為徹底解決交界區域環境污染問題,邯鄲市環保局積極與周邊省、市環保局溝通、協商,聯合執法,建立聯防機制,并取得明顯成效。
據介紹,為解決河北、河南兩省交界處的小煉焦污染問題,河北省邯鄲市環保局與河南省安陽市環保局協商聯合執法,兩省出動300多名環保、公安等執法人員聯合行動,將位于兩省交界處多年來屢禁不止的40多家小煉焦廠徹底鏟除。
為保障岳城水庫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安全,邯鄲市環保局與安陽市環保局又多次開展聯合執法,關停取締上游沿岸污染企業,整治水庫周邊環境。
尤其是2009年,針對水庫網箱養殖、餐飲娛樂等問題,河北省磁縣政府會同河南省安陽縣政府聯合出臺了《關于集中取締岳城水庫水源地保護區內污染項目實施方案》。兩縣分別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的集中取締岳城水庫水源地保護區內污染項目工作領導小組,有關鄉鎮、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嚴格按照職責分工,將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具體人頭,對岳城水庫水源地保護區內網箱養殖、餐飲娛樂、旅游船只等對水體構成污染的項目進行集中清理和取締。同時兩縣建立起長效管理機制,嚴防污染反彈,保證了河北省邯鄲和河南省安陽兩市的飲用水水源安全。
劉景平告訴記者,建立污染聯防機制,打造“無界碑”環保,是邯鄲市多年來在查處區域交界處污染企業等執法工作中的一種探討、一項嘗試。實踐證明,冀豫環保聯手取締小煉焦、小煉油及保護水源等工作非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