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有機污染逐漸被熟知
2011年10月31日
調查顯示:過半居民初識POPs 危害
幾年前人們普遍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這個名詞還比較陌生,隨著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POPs的防治與人類健康問題,乃至此類化學物質的來源、控制工作。日前,一項針對中國履行斯德哥爾摩公約公眾意識認知程度的調查顯示,有57%以上的居民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的環境風險和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達到了初步了解的程度。
為紀念我國簽署《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爾摩公約》(以下簡稱“《斯德哥爾摩公約》”)十周年,宣傳我國的履約進展,普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知識,提高公眾對于POPs對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的危害和潛在風險的正確理解,國家履行斯德哥爾摩公約工作協調組辦公室、環境保護部對外合作中心舉辦了“削減POPs,共享綠色生活”大型環保科普調查活動。
本次科普調查分現場和網絡兩個部分,一是在北京的物美、京客隆、超市發等大型連鎖超市,向前來購物的居民們發放科普讀物及《中國履行斯德哥爾摩公約公眾意識認知程度調查問卷》;二是同期在騰訊網綠色頻道舉辦有獎調查。
現場科普活動共發放科普讀物近萬份,環保購物袋4000個,收回有效調查問卷3011份,網絡調查共吸引了7955名網民參與。
據主辦方工作人員介紹,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能夠在環境中長期存在,易通過大氣、水、土壤等介質在全球范圍內循環,可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對生物體造成極大傷害。目前,POPs污染已成為日益突出的環境問題,也是各國政府、學術界、工業界和公眾廣泛關注的焦點。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削減、淘汰和控制工作。2001年5月23日中國政府作為首批簽約方簽署了《斯德哥爾摩公約》。在各有關部門、行業、企業和專家的共同努力下,經過十年奮戰,我國履約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09年5月,我國全面淘汰了4種受控殺蟲劑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生產、使用、流通和進出口,實現了階段性履約目標。目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污染防治已經成為“十二五”期間我國環保工作的四個重要領域之一。與此同時,作為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生產、使用和排放大國,我國還面臨著有效控制再生有色金屬生產、燒結和電弧煉鋼、廢物焚燒等重點行業二惡英排放的壓力、面臨著防范歷史遺留含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廢物和污染場地環境和健康風險的挑戰。此外,隨著公約受控物質的不斷增加,履約任務將拓展到更多的行業和領域,履約工作任重而道遠。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受調查者中,有53.8%的知道POPs是由人類合成的化學物質,64.8%的人了解POPs一旦進入環境或生物體會長期殘留,57.4%的人知道POPs大多有強烈的三致(致癌、致畸、致突變)效應。但是,人們對 POPs類物質進入人體的主要途徑尚無準確認知,有60%的被調查者不了解POPs會通過母乳傳輸給嬰兒而造成危害。
本次調查發現,被調查者對全球控制名單的12種POPs(俗稱“骯臟的一打”)中,知曉率最高的是滴滴涕和二惡英,分別達到18.4%和17.2%,滅蟻靈位列第三,接近9%。這一結果說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曾經廣泛使用噴灑DDT滅蚊,給廣大公眾留下了深刻印象,近年來媒體有關垃圾焚燒產生二惡英的新聞報道,也從一個側面向公眾普及了相關知識。
調查還發現,被調查者了解POPs的途徑中,網絡占到43%,電視、書刊分別為24.9%和27%。這說明,網民更容易接受新知識,環保的理念更容易傳播;網絡媒體信息的深度和廣度是傳統媒體無法做到的,傳播優勢越來越明顯。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社會科學系教授李大光認為,20世紀60年代蕾切爾·卡遜揭示了DDT潛在的危險并著撰《寂靜的春天》一書,引發了全球性的環境保護運動浪潮;近年來,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國策逐漸深入人心,廣大公眾的環境意識逐步增強,但環境科學素養還存在較大差距,甚至誤區。要么忽視污染物潛在的風險,要么談污染色變,缺乏科學的應對措施,一些重大環境公共事件已經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環境保護作為公共管理的重要部分已決定了其大眾傳播的性質,因此環保的科普宣教工作方式亟待加強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