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翁十年打造“低碳樣板間”
2011年11月07日
豐臺區育仁里社區的退休教師胡鈞用10年時間,將自家改造成“低碳小屋”。近日,這間含有103項低碳技術的房子,成為社區、學校參觀的樣本。老人說,希望為北京家庭節能出份力。
淀粉刷墻、紙板做家具
白墻、木地板,胡鈞80平方米的家,乍一看和普通民宅沒有區別。“生物墻壁”、“門窗框散熱器”“LED節能燈”隨處可見的標簽提醒參觀者,“小屋有103項技術”。
66歲的胡鈞拿出負氧離子探測器在墻上一測,顯示“-1.5”,“每立方厘米1500個負氧離子。”胡鈞說,負氧離子能讓人心曠神怡,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標準,清新空氣的負氧離子標準濃度為每立方厘米不低于1000~1500個。胡鈞把儀器拿到樓道,顯示數為“-0.41”。
“秘密在墻里。”胡鈞說,自家的墻用硅藻土和竹炭等作膩子,可釋放負氧離子,而粘合膩子的膠則是用玉米淀粉制作,“絕對不含甲醛。”
在老人的書房里,擺著一面墻的書柜,全部由紙板折疊而成,抽屜、柜格一應俱全,里面放著各種書報。
包裹在門窗框上的散熱器、有兩個下水口的洗臉池、防止流失熱量的隔熱窗簾。胡鈞說,建設“低碳小屋”雖然花費達10萬元,“但以北京70平方米普通住宅為例,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約為20噸,我的小屋保守估計可減排10噸以上。”
自家成樣本常有人參觀
胡鈞的書房里有一個案臺,放著天平、試管等,儼然一個實驗室。胡鈞說:“我年輕時是學文科的。”退休前的胡鈞在一所中學當校長。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他大學時,被關在圖書館“接受改造”,終日與扔在角落里的物理、化學書為伴,“理科的知識是在那時學的。”胡鈞退休后,2004年,他參觀了北大的“超低能建筑樓”,“設施全是進口的,連燈泡都是日本的。”胡鈞想打造一個適合普通家庭的“低碳小屋”。
2009年,胡鈞給自家重新裝修,一年后,“低碳小屋”亮相。如今,胡鈞的家作為社區的環保樣本,時常有學生和居民來參觀。“我希望通過我的房子,讓更多居民接受低碳環保的生活理念。”
“低碳小屋”6大亮點
墻壁:采用含負氧離子、竹炭、硅藻土等生物材料制作的膩子,不含甲醛。除味、抗菌、調節濕度。
采暖:門窗框散熱器:鋁合金包膠連管(地采暖材料),環繞踢腳線、門框、窗框安裝,鋪設范圍廣、面積大、散熱效果好。
家具:自制紙板書柜,造價低廉,節省木材。
窗戶:采用隔熱保溫貼膜窗簾,黑色材料,減少熱量流失。
照明:室內共用80個LED小燈泡(批發每個0.15元)制作成紫荊花頂燈,相當于9瓦燈泡,但亮度大、耗能低。
用水:浴室洗臉池設兩個下水口,臟水直接進污水管道,稍干凈的水存儲于臉盆下方的蓄水池,連通座便器的水箱,用來沖廁所。
■ 講述
回憶兒時北京城,水甘天藍
昨日,胡鈞說,回憶小時候“水甘天藍”的北京城,是他決心做“低碳小屋”的原動力。
“我是老北京人,小時候,和父母生活在法源寺旁。那時,我們喝從地下直接打上來的井水,清澈甘甜。小學時,常和同學到北海公園劃船,岸邊白塔潔白,河水清清”。
他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學畢業分配到黑龍江山區工作10多年,那里空氣特別新鮮。
“回北京當老師以后,帶著學生到北海游玩,白塔沒有以前那么干凈,水沒那么清。我總想起小時候的天和空氣,那時站在城里能清楚地看見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