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氣候變化綠皮書對德班預期不高
2011-11-11

  氣候變化綠皮書對德班預期不高

  2011年11月11日       來源:騰訊綠色頻道

  2011年11月11日14:00在中國氣象局召開2011年氣候變化綠皮書發布會暨“德班的困境與中國的戰略選擇”高峰論壇, 并正式發布2011年《氣候變化綠皮書》。
  
  出版背景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和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以中國社科院-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經濟學模擬聯合實驗室為合作平臺,繼2009年推出第一部氣候變化綠皮書《通向哥本哈根》,及2010年出版《坎昆的挑戰與中國的行動》之后,今年再度聯手組織編寫了《德班的困境與中國的戰略選擇》。
  
  該書由長期從事氣候變化科學評估、應對氣候變化經濟政策分析以及直接參與國際氣候談判的資深專家撰稿,全面介紹坎昆會議以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最新進展,深入分析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和成效與面臨的挑戰,力圖為讀者全景式地展示國內外應對氣候變化關鍵問題的最新進展和發展方向,幫助讀者關注和理解德班會議各種可能的國際氣候政策選擇,以及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戰略,是一本集氣候變化科學研究、氣候外交與談判、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行動以及氣候變化經濟學分析于一體的綜合性讀物。
  
  該書資料翔實、分析透徹、觀點權威,對從事相關領域科研和教學工作的研究人員、研究生和大學生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對于希望了解國內外應對氣候變化動態、政策和行動的政府官員、企業管理人員、新聞媒體和非政府組織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011年《氣候變化綠皮書》指出----
  
  各國對德班會議預期普遍不高
  
  發展中國家應團結一致,保證《京都議定書》在2012年后繼續生效
  
  2011年11月11日,由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2011年《氣候變化綠皮書》發布會暨‘德班的困境與中國的戰略選擇’高峰論壇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分析了坎昆會議以來國際應對氣候變化的最新動態,研討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行動、面臨的挑戰以及長期戰略,并正式發布了2011年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1):德班的困境與中國的戰略選擇》。
  
  綠皮書指出,哥本哈根大會以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談判陷入困境。盡管各國對哥本哈根和坎昆會議給予了高度重視,會議取得的成果仍然非常有限。南北國家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共同愿景、資金機制、國際貿易等問題上總體成對立之勢。
  
  綠皮書認為,德班會議上國際社會關注的最大焦點將會是《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是否存在以及以何種方式存在等問題。共同愿景、中期目標和透明度、資金機制和未來協議的法律形式等議題,也將成為德班會議的關注熱點。
  
  綠皮書分析指出,國際氣候談判困局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還是美國國內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立法停滯,這導致談判核心問題無法取得進展,也間接拖延了其他相關議題的談判進程。影響談判進展的原因還包括金融危機對發達國家出資意愿的影響、日本核泄漏事故引發的全球對核技術安全性的關注以及南北國家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等。
  
  總之,由于談判形勢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世界各國對年底德班會議的預期普遍不高。
  
  由于《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行將結束,發展中國家一方面希望繼續鞏固《京都議定書》減排機制,保障發展權益和排放空間;另一方面,也希望發達國家繼續提供穩定、充足的資金支持。因此,發展中國家事實上都希望在德班能達成相關協議,確保《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到期后,國際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大格局不發生變化。
  
  而發達國家對德班會議的預期則明顯更低,不強求也可能根本不會去推動德班會議取得突破性成果。2012年《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執行期滿,如果第二承諾期的談判沒有取得成果,國際氣候制度將可能偏離《京都議定書》在新的基礎上重新構建,這無疑是發達國家所希望的。
  
  綠皮書認為,從大的形勢上分析,發展中國家對德班會議潛在的訴求越多,難度也就越大。發展中國家利益訴求的多樣化,也會被發達國家利用,從而降低發展中國家整體的談判效率,使談判沿著有利于發達國家的方向發展。
  
  最后,綠皮書指出,未來國際氣候制度可能有多種選擇,南北妥協形成折中的雙軌協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發展中國家在德班會議上應團結一致,要求歐盟等發達國家或集團繼續參與《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部分議題具體內容表述上,可以適當妥協,以換取雙軌協議,保證《京都議定書》在2012年后繼續生效。
  
  (參見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1):德班的困境與中國的戰略選擇》,P1~12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2011年《氣候變化綠皮書》指出----
  
  福島核泄露事故后,溫室氣體濃度減排長期目標難以實現
  
  天然氣有望被推上重要地位
  
  2011年11月11日,由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2011年《氣候變化綠皮書》發布會暨‘德班的困境與中國的戰略選擇’高峰論壇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分析了坎昆會議以來國際應對氣候變化的最新動態,研討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行動、面臨的挑戰以及長期戰略,并正式發布了2011年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1):德班的困境與中國的戰略選擇》。
  
  綠皮書指出,核能是無碳的能源,是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減排的重要可選方案。福島核事故不僅對世界未來核能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而且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減排行動產生了重大影響。
  
  根據2009年底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確定的穩定大氣碳濃度的目標,21世紀全球平均溫升不超過2℃。
  
  然而,日本福島核事故的影響,加上國際環境保護主義的影響,以及進一步提高核電安全性的要求將導致核電成本的提高,未來世界核電的發展很有可能減慢。
  
  受福島核事故的影響,國際能源機構提出了低核發展計劃,到2035年核能發電占發電總量的比重下降到10%,這也就意味著,2000~2030年期間相對穩定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減排情景,由于核電發展減慢累計實現的碳減排量將為100億~300億噸CO2。
  
  綠皮書援引國際能源機構前總干事田中伸男的觀點認為,核能發展的減慢,加上哥本哈根和坎昆氣候變化談判令人失望的結果,實際上已經使溫室氣體排放的大氣濃度穩定在450ppm以下這一長期目標無法實現。
  
  同時,綠皮書還預測,為了彌補核能發展減慢的缺口,將會把天然氣推向重要地位,從而出現”低核、高天然氣“的情景。例如,德國為了完成到2022年逐步淘汰核電的目標,需要額外進口160億立方米天然氣來替代煤炭,將之作為發電能源。中國2010年天然氣的消費量已達到1040億立方米,計劃到2020年將進一步提高到4000億立方米。
  
  最后,綠皮書指出,天然氣在全球能源市場中的份額不斷增加,將使溫室氣體排放量有所降低,但僅靠這個遠遠不能使全球走上低碳道路。為了保證能源安全和可持續性,需要進行低碳能源和碳減排的技術革新。其中,利用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至關重要,但是其大規模的利用除了面臨降低成本和提高經濟性的壓力之外,其隨機性、可調度性差的特點,也需在技術上取得突破。因此,近期內還不能對其抱以過于激進的期望。
  
  (參見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1):德班的困境與中國的戰略選擇》,P74~86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2011年《氣候變化綠皮書》指出----
  
  德班會議仍需解決資金機制問題,資金來源和規模將是拉鋸熱點
  
  2011年11月11日,由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2011年《氣候變化綠皮書》發布會暨‘德班的困境與中國的戰略選擇’高峰論壇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分析了坎昆會議以來國際應對氣候變化的新動態,研討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行動、面臨的挑戰以及長期戰略,并正式發布了2011年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1):德班的困境與中國的戰略選擇》。
  
  綠皮書指出,資金議題的談判一直都是氣候變化談判中的重點和難點。經歷了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的坎坷之路,《坎昆協議》的達成使各方重拾了對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信心。但是,《坎昆協議》僅僅搭建了框架,諸多問題需要在2011年、2012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里解決落實。
  
  綠皮書認為,德班會議關于資金機制及相關問題的談判重點將是資金的來源、規模和資金治理構架這三個主要問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嚴重對立的資金來源與規模將是德班大會無法回避討論的議題,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仍將在:誰出資?通過何種方式出資?出多少資?等問題上展開拉鋸戰。但不難推測,取決于兩大陣營在重大原則問題上磋商空間極為有限、國際社會各界對綠色氣候基金能夠盡快建立并運行有著較高的期待,德班氣候大會不會過多討論資金來源與規模的相關細節問題。
  
  同時,綠皮書指出,2011年共安排了6次綠色氣候基金過渡委員會會議和技術支持會議,其目標是在德班氣候大會前正式建成并運行綠色氣候基金。綠皮書認為,毫無疑問,綠色氣候基金的建立將是德班氣候大會的熱點與重點,它將是確保德班氣候大會資金議題取得有效成果的關鍵所在。但從目前進展來看,綠色氣候基金設計進展緩慢。綠色氣候基金與《公約》下資金機制各運行實體的關系如何、其地位與作用界定等問題還尚待確定。2012年,乃至未來氣候變化資金談判任務依然艱巨。
  
  (參見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1):德班的困境與中國的戰略選擇》,P56~58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2011年《氣候變化綠皮書》指出----
  
  三峽工程并未導致氣候變化,其對氣候的影響范圍不超過20公里
  
  2011年11月11日,由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2011年《氣候變化綠皮書》發布會暨‘德班的困境與中國的戰略選擇’高峰論壇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分析了坎昆會議以來國際應對氣候變化的最新動態,研討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行動、面臨的挑戰以及長期戰略,并正式發布了2011年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1):德班的困境與中國的戰略選擇》。
  
  綠皮書指出,近年來,西南地區和長江中下流域先后發生嚴重干旱,其中包括2006年川渝大旱、2009/2010年西南干旱以及2010/2011年長江中下游冬春嚴重干旱等。面對長江流域發生的各類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關于三峽大壩誘發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說法爭論不止,三峽工程的氣候效應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綠皮書認為,這些旱災的發生與我國大尺度的旱澇轉換規律和降水演變特征有關。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前后長江流域經歷了一個多雨的時期,從1999年開始轉為少雨期,近十幾年來,長江流域年降水量減少了10%~12%,長江流域的干旱正是在這種大的少雨氣候背景下發生的。
  
  研究表明,一個地區的暴雨發生需要從比它大十幾倍以上面積的地區收集或獲得水汽。三峽水庫不能左右比它面積大很多倍的區域性旱澇過程。三峽庫區水汽主要來自孟加拉灣、索馬里和中國南海及青藏高原的輸送,庫區水汽內循環不足5%。水庫蓄水雖使附近水汽的內循環有一定變化,但這種水汽內循環相對于外循環是微不足道的,不能導致比它面積大很多倍的區域性旱澇災害的發生。
  
  實際上,長江流域近幾年發生的干旱和洪澇等氣象災害主要是由海洋溫度和青藏高原積雪的變化造成大范圍大氣環流和大氣下墊面熱力異常所引發的,與三峽水庫沒有直接關系。
  
  認為與三峽水利工程建設相關聯是缺乏科學依據的,而且,研究表明,其對氣候變化的影響范圍不超過20公里。
  
  同時,綠皮書還預測,庫區氣候變化趨勢可能在某些方面產生影響:一方面,氣候均值的變化引起入庫水量增加,超出原庫容設計標準及相應的正常蓄水位而帶來水庫運行風險;另一方面,未來長江上游極端氣候事件出現的概率將加大,引起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可能對三峽水庫形成沖擊,對水庫調度運用和蓄水發電也將產生不利影響。
  
  為此,綠皮書指出,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要做好應對三峽大壩上游和山區強降水引發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工作。由于氣候系統的復雜性,加上三峽水庫蓄水時間還不長,需要繼續加強對三峽庫區及周邊的氣候監測、影響評估和科學研究。(參見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1):德班的困境與中國的戰略選擇》,P144~147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2011年《氣候變化綠皮書》指出----
  
  如維持現有航班數量,僅2012年中國就需花費1億歐元購買碳排放額
  
  歐盟將國際航空業納入碳排放體系,中國航空業應多方入手化解難題
  
  2011年11月11日,由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2011年《氣候變化綠皮書》發布會暨‘德班的困境與中國的戰略選擇’高峰論壇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分析了坎昆會議以來國際應對氣候變化的最新動態,研討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行動、面臨的挑戰以及長期戰略,并正式發布了2011年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1):德班的困境與中國的戰略選擇》。
  
  綠皮書指出,近年來,歐盟已經決定把國際航空業納入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規定從2012年起,往返歐盟國家以及在歐盟內部飛行的中國航空公司,要么大幅度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要么購買碳排放配額。據測算,中國航空企業如果維持現有航班數量,僅2012年就需要花費約1億歐元購買碳排放配額,而且這個數字將每年增加。
  
  如果執行,這將是第一起歐盟的邊境碳調節貿易措施。雖然這對中國的航空企業已經不是新聞,但是如何化解這個難題尚無系統的有效方案。
  
  綠皮書認為,歐盟的這一措施不僅僅是一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更是一個國際政治經濟學的決定。其背后的核心利益在于:歐盟要把握對氣候變化議題、國際政策和市場機制的領導權,提升歐盟航空業競爭力等。該決定一經公布立刻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美、英、日本等國紛紛表示反對。
  
  中國航空業協會和主要航空公司已經明確表示反對,但是考慮到美歐之間的爭辯結果難以預料,中國采取了兩方面的準備,即在強硬表態的同時,也加強與歐盟方面的溝通,以應對可能即將實施的政策。
  
  綠皮書認為,中國做兩手準備有其更加深遠的含意。在國際減排壓力日益加重的現實下,中國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削減其溫室氣體的排放,這不僅需要包括歐盟在內的發達國家提供技術和資金,更需要向歐盟學習先進的管理措施和理念。
  
  此外,綠皮書還指出,就航空業自身發展而言,中國可以從法律、政治和技術三個方面入手應對歐盟。例如,盡快啟動相應的法律程序可以成為政治談判的籌碼。可以參照美國的模式,由航空協會和企業聯合起訴。而且,從政治上看,中方提出談判的時機已經成熟。要盡可能避免歐盟將中國航空業納入其排放交易體系中,向歐盟提出豁免中國航空公司的碳排放交易,目前中方已經在做這方面的努力。
  
  最后,在降低碳排放方面,生物燃料的開發與應用、發動機效率的提高和飛行路線的規劃等都需要航空公司及相關機構積極參與,盡可能多地降低飛行中產生的碳排放,不僅應對歐盟即將采取的措施,也更好地實現中國航空業的持續發展。(參見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1):德班的困境與中國的戰略選擇》,P58~73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2011年《氣候變化綠皮書》指出----
  
  我國推出首個自愿減排標準”熊貓標準“,自愿減排市場體系發展迅速
  
  ”十二五“期間國內碳市場將有明顯進展
  
  2011年11月11日,由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2011年《氣候變化綠皮書》發布會暨‘德班的困境與中國的戰略選擇’高峰論壇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分析了坎昆會議以來國際應對氣候變化的最新動態,研討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行動、面臨的挑戰以及長期戰略,并正式發布了2011年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1):德班的困境與中國的戰略選擇》。
  
  綠皮書指出,2011年, “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了“建立完善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增加森林碳匯”的舉措,這是中國政府首次在國家級正式文件中提出建立中國國內碳市場,表明碳交易市場建設已經進入政府工作程序。
  
  根據規劃,中國將全面構建國內碳市場,并將大力扶植節能減排產業的發展。現階段,在地方或行業層面已經開展的主要工作包括:一,構建國內自愿減排體系;二,開展五省八市的低碳試點工作;三,建立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四,企業和機構自發的碳中和行動。
  
  例如,2009年12月,北京環境交易所聯合BlueNext交易所推出了中國首個自愿碳減排的標準即“熊貓標準”。 “熊貓標準”的建立推動了中國自愿交易市場的發展,為即將迅速壯大的中國碳交易市場提供透明而可靠的碳信用額,并通過鼓勵對農村經濟的投資來達到中國政府消除貧困的目標。
  
  在建立自愿減排標準同時,中國自愿減排市場體系迅速發展。2008年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成立,中國邁出了構建國內碳交易市場體系的第一步。此后全國各地都掀起了成立環境交易所的熱潮。2009年以來,武漢、杭州、昆明,大連和安徽、貴州、河北、山西等省市相繼建立環境交易所。
  
  北京、上海和天津的環境交易所均開展了自愿減排的碳交易機制探索:上海環境交易所打造了綠色世博自愿減排平臺,北京環境交易所推出了中國低碳指數。2010年4月27日,國內首個自愿碳減排交易平臺——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網上交易平臺正式開通,第一個月共成交526例。隨著交易系統和交易機制的進一步完善,這一平臺將具備與國際機構同等的碳交易技術能力。
  
  此外,從2010年起,國家已經明確將在廣東、湖北、陜西、云南、遼寧五省和天津、重慶、深圳、廈門、杭州、南昌、貴陽、保定八市開展低碳省市試點工作,要求試點地區將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全面納入本地區“十二五”規劃。綠皮書預計,低碳城市有望從局部自愿轉為試點硬性考核,并最終將城市低碳化考核推向全國。
  
  最后,綠皮書指出,中國已經從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低碳產業、體系的構建,并采取多項措施來全面構建國內碳交易市場。當前,中國碳市場的發展進程將依賴于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的進程,當下雖沒有明確的時間表,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十二五”期間,中國國內碳市場發展將取得明顯進展,新的雙邊、多邊交易機制有可能啟動,將為中國國內碳市場與國際碳市場之間流動性提供鏈接的基礎。
  
  (參見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1):德班的困境與中國的戰略選擇》,P144~155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2011年《氣候變化綠皮書》指出----
  
  我國在聯合國成功注冊CDM項目達1574個,累計收入超過30億美元
  
  聯合國新規則或將對中國碳市產生不利影響
  
  2011年11月11日,由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2011年《氣候變化綠皮書》發布會暨‘德班的困境與中國的戰略選擇’高峰論壇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分析了坎昆會議以來國際應對氣候變化的最新動態,研討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行動、面臨的挑戰以及長期戰略,并正式發布了2011年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1):德班的困境與中國的戰略選擇》。
  
  綠皮書指出,截至2011年9月15日,我國在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EB)成功注冊項目數量增加為1574個,約占東道國注冊項目總量的45.70%;簽發量約為419457044噸二氧化碳當量,占全球總簽發量的57.91%,累計收入超過30億美元。
  
  綠皮書預測,在全球供需缺口為45266854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情景下,如果已注冊的項目有50%能夠得到簽發,未來每年收入則約可達到10億美元。
  
  同時,綠皮書指出,未來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并存。國內層面,”十二五“期間各種新的節能減排政策法規會加快出臺,淘汰落后產能、可再生能源開發力度加大將壓縮CDM項目開發空間。
  
  此外,《京都議定書》的實施期僅涵蓋2008~2012年,各國對其有關規定仍存廣泛爭議。2012年后,《京都議定書》能否繼續尚未可知,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未來路線以及清潔發展機制的未來出路遲遲未能確定,這嚴重阻礙了各方的積極性。
  
  而且,在市場流通方面,至2010年底,全球碳交易市場價值總量約為1419億美元,同比下降了1.25%,其中,由于2012年之后時期的制度安排的暫時性缺失,初級CDM市場價值量連續三年走低。2010年初級CDM市場價值總量約為15億美元,項目合約簽發量處于低迷時期,同比降低了約44.44%,對形成統一的國際碳市場產生不利影響。
  
  最后,綠皮書指出,在發展中國家參與方面,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EB)制定的包括對項目類型、工作程序等新規則,趨向于將發展中國家分成不同層次分別推行市場機制,該動向已在2012年之后時期配額輸入政策中有所反應,這一改變有可能對中國的碳市場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參見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1):德班的困境與中國的戰略選擇》,P144~147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