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自明年起將監測公布PM2.5
2011年11月23日
記者從省環保廳獲悉,從2012年起,我省17市將全面開展PM2.5監測。“藍天白云、繁星閃爍”將作為評價大氣環境質量的描述性指標。到2015年,全省17城市空氣主要污染物年平均濃度比2010年改善20%以上。
據了解,按照環保部2000年頒布的《城市空氣質量日報和預報技術規定》,空氣質量按SO2、NO2和PM10評價,空氣質量狀況根據首要污染物(各項污染物中,污染指數最大者)的空氣污染指數來確定,即空氣質量的好壞取決于各種污染物中首要污染物的污染程度。
各項污染物中,與公眾感官最密切的是顆粒物,顆粒物按直徑大小,分為TSP(直徑≤100微米)、PM10(直徑≤10微米)、PM2.5(直徑≤2.5微米)、PM1(直徑≤1微米)等,顆粒物的直徑越小,進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其中PM2.5及更細的顆粒物因更容易進入細支氣管和肺泡,又稱為可入肺顆粒物。
20世紀80年代初,我省采用人工采樣監測TSP,90年代開始用自動監測設備,2000年左右逐步過渡到監測PM10,從人工監測到自動監測,從TSP到PM10,經歷了近20年時間。
省環保廳有關人士介紹,2008年,我省在17個市建了144個自動監測站,監測PM10、SO2、NO2、CO和O3五項指標。隨著監測的顆粒物越來越小,監測成本和技術含量越來越高,監測難度越大,目前的科技已經達到監測PM2.5的水平。
據悉,到2015年,全省17市空氣主要污染物年平均濃度比2010年改善20%以上。為此,結合環保部《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十二五”規劃》,從2012年起,我省17市將全面開展PM2.5監測。將加強更加貼近公眾感受的指標監測,從2012年起我省將開展大氣能見度監測,把天空中呈現“藍天白云、繁星閃爍”作為評價大氣環境質量的描述性指標,能見度作為重要技術參考指標。從2012年起,每月通報各市空氣質量狀況。
現有設備可否監測
省環保廳有關人士表示,監測PM2.5是明年工作的重點之一,方案已經落定,但現有的監測設備無法監測PM2.5,要上新設備。另外,我國已有人工監測的監測方法標準,但缺乏自動監測的標準,在國家出臺標準之前,可能要參照國際標準。
監測PM2.5有何意義
省環保廳有關人士表示,監測信息將會及時向公眾公布,尤其是“大氣透明度”和PM2.5一起監測,將大大增強老百姓的直觀感,相當于“河流見魚”。通過監測PM2.5,促進各級政府部門和企業加大治污力度,間接促進空氣質量的改善。
我省為啥比國家提前
省環保廳有關人士表示,山東半島是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人口密集、區域大氣復合污染最為突出的十二個重點區域之一,因此,要在重點區域率先推進大氣聯控聯防工作。重點控制區為濟南、青島、淄博、濰坊。但結合我省國民經濟發展的特點,決定將實施范圍擴大到全省17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