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昨天從安徽省地質調查院獲悉,總長184.66公里的巢湖湖岸線有88公里正在崩塌。其中,巢湖廬江、肥西等段湖岸崩塌尤為嚴重,這不僅造成嚴重的生態問題,也給沿岸居民的生活帶來了困難。
5月17日上午,記者在巢湖南岸崩塌最為嚴重的廬江縣盛橋鎮界河村段看到,近千米長湖邊岸坡黃土裸露,有的被湖水沖刷得“慘不忍睹”,崩塌的堤坡上橫七豎八地“躺”著各種大樹木,洶涌的湖水不時拍打著這些“斷壁殘垣”。
“以前這兒有村子,住了很多人。”5月17日上午,界河村74歲的李蓮珍老人告訴記者,“現在很多人都把家搬走了”。李蓮珍家在巢湖護坡不到10米處還有3間草房,但已經不住人。李蓮珍介紹,緊挨著他們村的巢湖湖岸每年都在崩塌,很多人家的田地都被湖水“吞噬”了。
廬江縣環保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巢湖南岸廬江段全長26.8公里,跨4個鄉鎮17個行政村,目前崩岸已寬達300多米。因為崩岸,這里近年來每年要損失耕地160余畝,每年流入巢湖的泥沙多達300多萬噸。
昨天,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副總工程師楊則東告訴記者,根據調查,巢湖岸線總長184.66公里,但目前,有88公里的岸線正在發生崩塌。巢湖沿岸分別為基巖石質、粘土質、砂土泥質3種湖岸類型。其中總長64.4公里的粘土質湖岸崩塌最嚴重。隨著湖灘加寬,原來平直陡峻的湖岸逐漸消失。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和國家林業局就巢湖崩岸的調查報告顯示,造成巢湖大面積崩岸的原因有三:巢湖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環湖絕大部分地段是沖積地貌,崗丘起伏,河流很多,這導致巢湖湖床逐年抬升;上世紀60年代以來,巢湖流域興建了巢湖閘、裕溪閘等一大批水利工程,特別是裕溪河閘的建立,使巢湖控制水位從7.1米抬高到7.81米,加劇了湖水對堤岸的沖擊;沿岸濕地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
目前,廬江縣環保局已經啟動了“巢湖南岸崩岸(廬江盛橋界河村)護岸工程”,這項工程將于今年汛期來臨前竣工,這將使境內數百畝良田免受災害,境內6個自然村的300多村民可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