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北京PM2.5污染物年增3至4倍
2011-12-08

  北京PM2.5污染物年增3至4倍

  2011年12月08日           來源:經濟半小時

  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節目2011年12月7日播出《大霧天氣的影響及監測問題》,以下為節目實錄:
  
  大霧天氣給出行帶來的麻煩。
  
  這幾天,整個華北以及華東、華南,還有西南的部分地區都處在濃霧當中。很多地方的能見度不足200米。濃霧引發了大家的強烈關注,有網友上傳了多張大霧照片,盡管照片中一片霧茫茫,但依然標明拍攝物為故宮(微博)、長安街等,北京的濃霧可見一斑。濃霧首先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麻煩。
  
  12月5日的北京,昏黃的天空中飄著零星小雪,再加上彌漫不散的霧氣,和剛剛過去的晴朗周末判若兩“城”。就在之前,12月4日,中央氣象臺連續發布大霧藍色預警,預計4日夜間到5日上午,京津等地區有局部能見度不足200米大霧。北京前門箭樓被大霧籠罩。北京西五環高家堡以北曉月苑,汽車從大霧中駛出,猶如仙境一般。但是給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據統計,受大霧天氣的影響,12月4日截至20點,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進出港航班共延誤156架次,取消航班91次架次;12月5日截止17點,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延誤滯留1小時以上航班達80架次,進出港合計取消航班236架次。而僅12月5日這一天,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國內航班改簽旅客人數就突破了15000人次。12月5日晚上11點,首都國際機場三號航站樓航班信息牌還在提醒旅客,該時段仍有大量到港航班延誤或者取消,而候機大廳內,不少旅客選擇席地睡,只為能夠確保第二天的行程。
  
  12月6日早晨,不少5日滯留機場的旅客還在等待航班起飛的通知。韓先生一行人急于前往成都為一場演唱會布景。本來他們訂了前一天晚上北京南苑機場10點鐘的航班,但是由于南苑機場已經封港,原計劃搭乘的班機臨時取消。韓先生一行只好又趕往北京首都國際機場2號航站樓。
  
  可是,當他們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2號航站樓時,早班飛機已經全部訂滿。無奈之下,他們又轉站3號航站樓,尋找盡可能早的航班。
  
  為了保證旅客出行,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開足馬力。12月5日,全天起降航班就達到1700架次,被網友戲稱為“史無前例的大降落”。但是,從6日清晨改簽柜臺的繁忙程度來看,這場霧霾為旅客出行帶來的不便還很難在短時間內消減。
  
  這場大霧給市民帶來的不僅是出行的不便,同時也對北京的城市運行產生不小的影響。12月5日,部分進出北京的高速公路被封閉,大批進出港航班被延誤或取消,就在北京平常每天發送20萬份快遞的——申通快遞,這場大霧也對他們造成了影響。
  
  北京申通快遞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倪根炎告訴記者,大霧對對外發送的航空業務產生影響,現在他們盡量使用汽車來發送。同時,部分進出北京的高速被封閉以及航班延誤,還造成外地的快件難以進入北京。
  
  倪根炎預測,天氣一旦轉好,滯留外地的快件將爆發式的涌入北京。但他們已做好準備。那么持續大霧天氣原因是什么呢?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說,2號前后,京津、華北等地出現了明顯的降雪,有的地區出現了暴雪,像河北、山西的降雪量非常大,地面積雪融化,濕度增加,容易出現大霧天氣。
  
  馬學款認為,秋冬季節華北平原出現大霧比較正常,不算是特殊天氣現象。但是,在此次大霧天氣出現以前,整個周末北京的空氣質量還處于良好級別,根據北京市環保局發布的空氣質量日報顯示,從3日中午12時到4日中午12時,空氣污染指數為80,屬于良好級別。但是從4日下午開始,大霧突至,天空靜風,濕度變大,污染物擴散條件非常不好,空氣中的各項污染物濃度開始快速累積,4日夜間的空氣污染指數預報為270到290,為四級中重度污染。短時污染指數超過400,達到五級重度污染程度。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表示,一般來說,形成大霧的天氣情況都比較穩定,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風不大,大氣低層的有個逆溫層,在這種穩定的環境中,排放的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擴散,產生積聚效應,所以有大霧的時候,往往伴隨著較嚴重的污染狀況。
  
  大霧天氣對人的健康造成的影響
  
  12月5日下午6點,中央氣象臺將大霧藍色預警提升為黃色,這是大霧預警的最高等級。濃霧不僅影響交通,也影響健康。從4日下午開始,北京大霧突至,當天晚上的空氣污染指數預報就達到270到290,達四級中重度污染。短時污染指數超過400,達到五級重度污染程度。很多人可能已經感到了呼吸異常等狀況。
  
  在北京世紀壇醫院呼吸內科門診,就診的患者張小姐說,最近因為大霧天氣,明顯的感覺到嗓子疼。和她一樣,有很多患者,最近幾天都出現了嗓子不舒服、咳嗽等癥狀。
  
  記者從世紀壇醫院了解到,本月霧霾天氣以來,前來就診的呼吸科和心血管科患者的數量急劇增加。世紀太醫院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昨天和上周的對比情況來看,昨天心血管和呼吸的診次量分別是306和165,上周五的診次是212和122,同比都有一定的增長。
  
  霧霾天氣的影響不僅體現在醫院就診人數的數量上,也反映在北京120急救中心的出車次數上。
  
  急救中心副主任于海玲說,從出車總量上來看,12月4日到6日,早上8點到8點,48小時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出車總量是1694次,同比增長74次;從疾病分類上看,從12月5日到6日的數據統計顯示,比上周增長了27.66%,心血管系統比上周增長了11.93%,車禍次數增長了17.31%。
  
  于海玲副主任還告訴記者,在這之前,2011年10月29日早8時到31日早8時,北京120急救中心救治心血管病198例,與上周持平;腦血管疾病181例,較上周增加14%;呼吸系統疾病94例,較上周增加13%;這三類疾病的就診人數同樣呈現上升態勢,而這恰恰是上一次發生大范圍霧霾天氣的時間。那么,誘發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疾病的“始作俑者”究竟是什么呢?
  
  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潘小川表示,前幾年的研究顯示,PM2.5的增長跟醫院急診相關疾病的病人的人數成正相關,循環系統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病人,每增加10個微克立方米的PM2.5,急診量大概增長0.5%到1%。
  
  從2004年開始,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潘小川就開始監測空氣中PM2.5的日均濃度,他發現每當數值增加時附近醫院呼吸系統等急診患者數量就會有著明顯的變化。
  
  潘小川說,PM2.5對健康的危害跟PM10比起來,PM2.5的顆粒物更細,更容易進入肺的深部。
  
  潘小川告訴記者,PM2.5是粒徑在2.5微米以下的細顆粒物,直徑相當于人類頭發1/20大小,它能負載大量有害物質穿過鼻腔中的鼻纖毛,直接進入肺部,同時還可能會引發缺氧進而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潘小川說,PM2.5越細,表面積就越大,它吸附大氣的有害物就越多,PM2.5比PM10更容易長時間漂浮在空氣當中,所以PM2.5的毒性比PM10的毒性更大,對人健康的危害也更嚴重。
  
  2002年《美國醫學會雜志》發表了一篇論文就曾提到,如果空氣中PM2.5的濃度長期高于10微克/立方米,死亡風險就開始上升。這篇論文分析了一項長期研究中參與者的死亡率和空氣污染之間的關系,發現死亡率升高與PM2.5和二氧化硫的污染有關聯,而與粗顆粒物污染沒有可靠的關聯。
  
  但是潘小川也告訴記者,其實和吸煙相比,PM2.5的危害顯得微乎其微,然而,從全社會的角度出發,降低這些看似不大的風險,收益卻是很大的。美國環保局在2003年就做了一個估算:如果PM2.5達標,全美國每年可以避免數萬人早死,數萬人上醫院就診,上百萬次的誤工,上百萬兒童得呼吸系統疾病。而針對霧霾天氣戴口罩的說法,潘小川并不認同。他告訴記者,戴口罩會因為擠壓鼻腔,導致過度吸入細顆粒物,對身體反而不利。

  PM2.5究竟有多重要
  
  近期幾場大霧引發了普遍關注,近日,環保部兩次就《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的最大調整就是將近期社會公眾普遍關心的PM2.5等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并初步擬定新標準于2016年全面實施。有環保團體認為這一實施時間過于遲緩,并呼吁重點地區在2012年實施PM2.5監測。究竟PM2.5有多重要,監測又存在哪些難度?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空氣質量監測站,位于北京市北四環健德門附近。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告訴記者,作為第三方監測機構,自2003年以來,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一直在從事獨立的空氣質量監測。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告訴記者,造成北京霧霾,除了跟PM1 0和PM2.5有關系,跟PM1的關系也很大。昨天儀器測試PM2.5是200,今天大約是70,PM1大約是66。也就是說,PM2.5中實際上主要還是PM1的作用。
  
  王躍思告訴記者,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而PM1則是直徑更小的顆粒物,直徑大概小于1微米。在王躍思看來,類似PM2.5這類的顆粒物就是近期頻繁出現的霧霾天氣的罪魁禍首。
  
  王躍思說,因為PM2.5粒子的可見光波長是0.4到0.7微米,只有這段粒子才散射太陽光,能見度比較差。
  
  在北京大學環境學院邵敏看來,與我國目前監測的PM10相比,PM2.5的來源更為復雜。
  
  邵敏說,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10的排放源和大氣濃度之間的關聯比較清楚,因此控制起來也比較容易。但是對于PM2.5來講,50%以上的PM2.5都是在空氣當中形成的,所以它是二次污染非常典型的一類污染物。
  
  根據北京市環保局發布的空氣質量日報,12月04日12時至12月05日12時,北京空氣污染指數為193,屬于輕度污染。雖然這一數值已經接近中度污染的級別,但是與老百姓的感受卻依然有很大的差距。
  
  邵敏告訴記者,現在報出來的輕度污染或者是良或是優秀都是基于三個傳統的指標: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10吸入顆粒,跟觀眾的實際感學,即大氣能見度的狀況差別非常大,所以從“十二五”開始,要考慮把PM2.5溴氧指標納入到空氣質量評價中去。
  
  為什么北京在感受壞天氣增多的時候,官方的數據卻往往顯示空氣質量良好。長年從事北京地區空氣質量監測的王思躍演示了從1998年到現在的監測結果。
  
  王躍思說,從1998年到2010年,PM10的數據是下降的,每年下降2%到3%,但是灰霾天數是增加的,因為PM2.5是增加的,每年大概增加3到4倍。
  
  王思躍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北京市的各項環保措施日趨嚴厲,PM10的治理也初見成效,但是PM2.5卻反而呈現上升的趨勢。
  
  王躍思說,PM10每年大約超標20%到30%,如果把PM2.5加上,超標天數就會在50%。
  
  就在近期,北京市環保局表示已經開始監測PM2.5并存有相關數據,但以“只供科學研究”為由拒絕公開,并在12月2日正式拒絕了網友關于PM2.5數據信息公開的申請。在著名作家鄭淵潔看來,為了市民的健康,PM2.5監測及其信息公開不能再“霧”里看花。
  
  鄭淵潔告訴記者,他5歲時就在北京生活,在他的記憶中,北京每年一到10月份,就應該是秋高氣爽的好日子,但今年的陰霾天氣讓他這個從不抽煙的人也時常感到口鼻不適,最近北京氣象部門發布的相關天氣數據,讓他覺得很難理解,于是他上網用“微博”的方式,七問北京市環保局,引來網友紛紛跟貼。
  
  鄭淵潔說,第一要呼吁政府改變測量標準,改用PM2.5,第二就是每個人要從我做起,要綠色出行,減排低碳。
  
  實際上,近年來,我國的空氣質量標準已在不斷提升,環保部門監測和公布的污染物項目最初是粒徑在100微米以下的總懸浮顆粒物,后來改為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顆粒物,即PM10。而就在今年11月1日,國家環保部發布了《環境空氣PM10和PM2.5的測定重量法》,首度對PM2.5測定方法進行規范。11月16日號環保部通報稱,《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于當天起開始向全社會第二次公開征求意見。最大調整是將PM2.5、臭氧8小時濃度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并收緊了PM10、氮氧化物等標準限值,但是新國標計劃要到2016年才能得以實施。雖然環保部也建議有條件的地區2016年前可提前將PM2.5納入空氣質量標準。但是網友們仍然抱有疑問,相關準備工作需要五六年時間嗎?這是否太慢了呢?
  
  王躍思說,其它城市發展中的城市,PM10還沒完全治住,它的PM2.5只占PM10的30%到40%,環保就會走偏。所以地方政府部門目前還得要著重治理PM10,兼治PM2.5,因為PM10可以兼治PM2.5,如果只考慮PM2.5,那PM10就會出現更大的問題。
  
  邵敏告訴記者,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從PM10到PM2.5也耗費多年,1971年美國首次發布了《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其中顆粒物標準是以總懸浮顆粒物為基準空氣污染物。隨后,美國于1987年廢除總懸浮顆粒物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制定實施 PM10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根據大量的科學研究結果,1997年美國環保局制定發布PM2.5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但是由于許多組織發出反對聲音,認為實施成本過高,因此并未得到順利實施。
  
  邵敏表示,當時碰到的一個大問題就是PM2.5沒有很成熟的檢測技術,另外一個問題是沒有行之有效的控制技術。
  
  直到2006年,美國環保局收緊PM2.5的24小時平均濃度限值至35微克/立方米,并廢除了PM10 的年平均濃度限值,這便是美國現在的PM2.5標準限值。在這期間進行了大量的科學研究,
  
  邵敏說,根據我國的氣候帶、人群、地形地貌,究竟PM10、PM2.5應該定到多少才合適,這是目前我國最短缺的部分。
  
  在王躍思看來,中國PM2.5標準的落后還不僅在技術、標準值,更重要的是在約束力上。比如中國現行的空氣質量標準定于1996年,其中PM10的日均標準為150微克/立方米,表面上已和美國現行標準一樣嚴格,但是按照美國的標準,平均每年最多只能有1天超標,否則就算不達標,超標地區需要提交改進方案并加以實施。而在我國的標準文件中,沒類似的規定。
  
  半小時觀察:大霧天氣 PM2.5成罪魁禍首
  
  幾場大霧下來,很多人驚呼,現在北京正有取代倫敦,成為霧都的趨勢。但讓人困惑的是,按照北京市環保部門公布的數據,現在的大氣質量應該是好轉而不是頻繁出現霧霾天氣。好在謎底已經揭開,原來霧霾的元兇是小于PM2.5的顆粒物,說空氣質量逐步好轉是因為我們制定的標準太低。公眾的感覺和官方數據之間出現了嚴重分歧。如果不是得到普遍質疑,恐怕我們始終被蒙在鼓里。空氣質量事關每個人的健康,我們用生命的代價來換取發展,這個公式是否太過沉重?事實上讓公眾早一些知道真相,會促成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改變空氣質量。好在現在改變已經開始。盡管有人認為從2016年全面實施PM2.5的新標準過于緩慢,但畢竟是在進步,我們期待著早日呼吸到新鮮的空氣。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