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22日報道:盡管當年的西方學術權威推論北京猿人是食人族,但是中國的學者們并不認同這個觀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反駁了魏敦瑞的論據,并推斷北京猿人的食物來源應該是采集夾雜著狩獵。
延伸閱讀
《史前食人族》片中截圖
國內專家對北京人不是“食人族”基本達成共識,不過對于他們是否如這個雕塑表現的那樣以打獵為生,尚有分歧。
當年的學者用爐火烘干出土的北京人遺骨。
反駁1 頭蓋骨更容易保存
“認為北京猿人是食人族的原因,無非就是認為所發掘的北京猿人化石中,頭骨較多,肢骨很少?!眳切轮窃菏空J為所謂的這一證據其實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北京猿人長期以來便被認為是開‘食人之風’的始祖,這種說法是魏敦瑞首先提出的,但是我國老一輩科學家對此早就提出了疑義?!敝锌圃汗偶棺祫游锱c古人類研究所黃萬波研究員如是表示。
黃萬波是“巫山人”、“藍田人”、“和縣人”的發現者,也參與了近幾年周口店的一些發掘工作。在他印象中,魏敦瑞在古人類學界享有權威地位,北京猿人是食人族的論點曾一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中國學者很早就曾撰文反駁過魏敦瑞的推論。
“其實在對古人類的考古發掘中,頭骨多,肢骨少,是較為一般的現象?!秉S萬波指出在其對巫山人、和縣人等考古發掘中,也出現此種現象。這是因為對比起來,在漫長的時間演化中,頭骨更容易保存下來。
此外,黃萬波還解釋了另一個原因。那便是考古發掘現場往往是眾物橫陳,各種物種的遺骸都有可能,而人的頭骨較為易識別。加之,動物對人的頭骨也不太“感冒”,所以肢骨有可能落入動物之口,而人的頭骨卻有較大的幾率避免這種危害。
認為北京猿人有吃人風氣的根據還有:頭骨的顱底部分破裂,是敲破取食造成的。黃萬波指出盡管自己在考古發掘中,并未發現類似的古人類頭蓋骨,但是造成頭骨顱底部分破裂、出現鑿痕是由于顱底結構的弱點及保存條件的綜合合力造成的。
顱底有許多供神經和血管通過的孔道,骨質厚薄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受壓后易于破碎而解體。相較之下,頭蓋骨部分由于它的穹窿形,厚薄較為一致。即使受到了外來壓力,也不容易破碎。即使破碎,也是裂成較大而平扁的骨片,比較容易被保存下來。同時,面骨部分也比較脆弱,容易破碎,因而在人類化石中也常缺損。
反駁2 體質形態發展存在不平衡
魏敦瑞在做出北京猿人是食人族的推論中,曾表示由于北京猿人頭骨與肢骨進化程度的不同,曾推論存在兩類人。
“其實在人類進化中,體質形態本來就存在發展不平衡現象?!敝袊茖W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從事古人類研究得劉武研究員解釋道。
現代人與古人類體質最大區別是,現代人纖細,而古人類粗壯,不僅是頭骨形狀,尺寸和厚度等的變化都符合總的人類進化規律。但這種體質進化的步伐在古人類史上,體現得并非完全一致。
在人類進化過程中,首先是直立行走,四肢向現代人的方向發展,而后是腦的擴大和頭骨的發展。所以猿人頭骨的形態落后于四肢。因而,我們不難理解北京猿人的形態,像是猿的頭配著近似現代人的身軀。吳汝康院士曾于1999年在《人類學學報》上發表論文詳細論證,北京猿人的化石并不代表兩種人,而只屬于一種人,就是猿人。
反駁3 基因證據可有其他解釋
那么,對于2003年美英科學家所發現的抗食人基因,又該如何解釋呢?
2003年,《科學》雜志登出科林奇小組的論文后,很快便有科學家提出疑義。紐約大學石溪分校的人類學家阿倫斯(WilliamArens)表示自己不太贊同科林奇的結論。阿倫斯認為,即使發現了這一抗食人基因,但由于沒有人親眼見過食人的風俗,所以無法斷定出人類史前就有吃人的現象存在。
還有一些科學家認為,現代人的變異普里昂蛋白基因并不能證明人類的祖先曾經有吃人的習慣,也可能存在著其他的解釋。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的專家索列格(Christoph Soligo)認為,有傳染性的普里昂蛋白可能跨物種傳播,吃受普里昂蛋白污染的動物也可能導致有保護作用基因的出現。因此,光從普里昂蛋白基因變異是無法推出人類史前存在吃人現象的。
對此,黃萬波表示基因驗證是需要很多假定的。近幾年,國際上對一些部落食人的佐證,包括DNA分析、基因分析,都不能具體說明北京猿人的情況,每一種族之間還是有其個體的區別。
■鏈接
北京猿人吃什么?
北京猿人并非是食人族,那么北京猿人當時吃什么呢?古生物學家普遍持有的觀點是:采集狩獵。
黃萬波指出在發掘出北京猿人的同時,考古發掘人員也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和其他幾個地點發現了北京人制造和使用過的石器,已不下10萬件,種類包括砍斫器、尖狀器、刮削器、雕刻器、石錘和石砧等?!案鶕涨耙寻l現的石器,它的形制、用途,都可以表明北京猿人已經進入采集狩獵的階段”,黃萬波指出,一直以來,老一代科學家便持有此種見解。
另外,研究發掘人員曾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發現獸骨絕大部分是破碎的。他們認為這應當是北京人制作和使用過的骨器。例如截斷的鹿角根部可以當錘子使用,鹿角尖則是良好的挖掘工具。
對此,吳新智認為北京猿人采集日前沒有多大爭議,但至于是否有狩獵行為還無法完全給出定論。
而在劉武看來,史前北京猿人究竟是怎樣,他們的生活場景如何,現在我們只能通過所發掘的石器及其他遺物來推斷。這些步驟便包括,所發掘的器物上是否留有猿人的痕跡?即使在50萬年前,北京猿人已經有狩獵行為,那這種行為是主動狩獵,還是由于某種情況是非主動的……而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我們在辨識北京猿人當時生活習性時應該考慮的。
■新知補丁
北京人:北京人遺址于1921年首次發現,1927年,發現了一些零星的牙齒和頭骨碎片。這一年正式為“北京人”定了學名———中國猿人北京種,通俗稱法叫“北京人”。1929年,中國學者裴文中發現了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根據1989年的一次測定,“北京猿人”的生活年代為距今57.8萬年前。
尼安德特人:1848年,在歐洲西南角的直布羅陀發現了一些古人類化石,這些化石所代表的古人類就是后來被稱做尼安德特人(簡稱尼人)的早期智人,但當時卻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1856年8月,在德國杜塞爾多夫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發現了一個成年男性的顱頂骨和一些四肢骨骼的化石。在這以后,尼人的化石開始在亞洲和歐洲的多個國家被大量地發現。
尼人的生存時代為距今20萬年至3萬7千年之間,創造了被稱為莫斯特文化的石器工業,以細小的尖狀器和刮削器為代表,尼人能夠用火并且已經能夠造火,還開始有了埋葬死者的習俗。
古人類學:研究人類進化的科學,它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古人類和古猿類的化石遺骸,在進化理論的指導下,利用體質人類學、比較解剖學的知識和方法研究古人類及其猿類祖先的體質變化和系統關系。
主要論據 只剩頭蓋骨,不正常
1921年,北京人遺址被發現。1929年12月2日,考古專家裴文中帶領考古發掘人員首次在北京房山周口店發掘出北京猿人第一個完整的頭蓋骨。1936年的冬天,賈蘭坡又連續找到了三顆猿人頭蓋骨。
隨著50萬年前北京猿人原始生活圖景的不斷展現,德國古人類學家魏敦瑞在研究北京猿人頭蓋骨時,卻發現了重重疑云:北京猿人頭蓋骨保存得并不完好,而且同樣是人的一部分,為什么頭蓋骨會多于軀干骨和四肢骨呢?
魏敦瑞于1935年到達北京協和醫院,開始全面負責北京猿人的發掘研究工作。在研究分析過程中,他發現第一顆北京猿人頭骨頂骨表面,留有多處鑿痕。同樣,賈蘭坡發現的3顆北京猿人頭蓋骨中,也有切痕。第二顆頂骨中部有一塊陷下去的、直徑約1.5厘米的、淺而不平的圓凹痕。這些痕跡似乎是遭到尖銳物打擊所致。
魏敦瑞還發現,周口店出土的其他動物化石,軀干骨和四肢骨都是多于頭骨,但北京猿人卻恰恰相反。發掘出的北京猿人頭蓋骨,頭顱面部和底部的骨骼沒有多少,卻有較多的頭蓋部分。
魏敦瑞認為從結構上說,人的顱骨主要由前面的面顱和后上方的腦顱組成,而北京猿人都只剩下了頭蓋骨,絕對不正常。他推測,北京猿人將同類脆弱的面部砸碎,取食腦髓,最后只留下了堅硬的頭蓋骨。魏敦瑞的斷言是北京猿人食人的最早論斷。
同行旁證 尼安德特人類比北京猿人
堅定魏敦瑞信念的還有同行對尼安德特人曾發生過人吃人的論斷。
1939年,意大利考古學家在羅馬南部齊爾切奧小島上,發現了一個20萬年前的山洞。山洞深處有顆人的頭顱:底部有一個大洞,整個頭顱破裂嚴重,而人體其余部位的任何骨骼卻不可見。研究人員測定這是20萬年前歐洲史前人類尼安德特人的頭骨,他頭部的右側明顯遭到過兇狠的擊打;而這個尼安德特人便是喪生在其同類手下。
魏敦瑞認為意大利考古學家發現的尼安德特人的頭骨和北京猿人頭蓋骨非常相似:他們的頭骨都受到打擊,頭骨和肢骨數量的比例都極為不相稱。
1943年魏敦瑞就在《中國猿人頭蓋骨》一書中寫道:“猿人獵食自己的親族,正像他獵食其他動物一樣。因為古猿人意識到后腦較其他部位更易致人于死地,于是就用鋒利的石器敲打頭部,然后吸干腦髓,再慢慢割下其他部位的肉吃?!?/STRONG>
食人原因 50萬年前曾存在兩類猿人
茂密的原始森林,生命演化歷程中已經出現人類文明的曙光。北京猿人會打制各種工具,能夠采集食物,并會靈活地使用火。
那么,文明的曙光是否也反映在了北京猿人的體格構造上?
魏敦瑞發現,出土的北京猿人其頭骨和肢骨發展極不平衡,頭骨明顯與猿頭更加接近。他們的腦殼很厚,大約是現代人的一倍;腦子不算大,只有現代人的一半。但是,他們的肢骨卻和現代人的極為接近,已經基本具備了現代人的結構,完全可以像現代人一樣行走甚至奔跑。
魏敦瑞疑惑地推論,在進化中,人大腦的發展應該走在肢體的前面,可是,北京猿人的情況卻恰恰相反。由此,魏敦瑞認為50萬年前的周口店曾經同時生存著兩類猿人:一類人頭腦發達,另一類四肢發達卻頭腦簡單;而這種大腦的差距可能導致了在饑餓狀態時人吃人慘劇的發生,頭腦簡單的淪為了頭腦發達的猿人獵物?
除此之外,魏敦瑞還推測引發北京猿人發生食人現象,除了可能存在兩類猿人外,還有當時的氣候惡劣所造成的殘酷生存競爭。
盡管已具備采集食物、使用火的文明手段,但是由于寒冬的到來,北京猿人面臨著食物匱乏的問題。魏敦瑞推測在此生存競爭下,也便發生了一部分猿人吃掉另一部分猿人的現象。
■人物
魏敦瑞,猶太人,上世紀上葉西方古人類學權威。1873年出生于德國,1935年來華,研究周口店的化石。
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周口店工作停頓,他于1941年4月離京去美,在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根據北京猿人第一手頭骨化石模型繼續研究北京猿人的頭骨。魏敦瑞對北京猿人化石進行了細致深入的形態比較研究,于1936—1943年間,發表了北京猿人下頜骨、顱內模、牙齒、肢骨和頭骨研究多種專著,闡述了猿人類型的典型特征。后入美國籍,1948年末病逝。
■新發現
DNA、基因指證食人史
1941年,北京猿人頭蓋骨遺失,魏敦瑞終止了自己的研究。然而關于史前古人類是否為食人族的爭論卻未停歇。近幾年,來自國際科學界的一些研究又讓食人族成為一個熱門題。
1999年,法國和美國考古學家在《科學》雜志上發表《法國阿爾代什省莫拉—古爾西的尼安德特人食人現象》,科學家們論證了歐洲古人類尼安德特人曾發生過食人現象。科學研究人員在莫拉-古爾西山洞里10萬年前的尼安德特人遺骨化石中發現,V形的石器劃痕顯現在尼安德特人的頭骨、腿骨上,然而手骨、腳骨卻保存完好———這兩處吸不出骨髓。
據此,科學家們推論10萬年前是歐洲最后一個冰河時期,尼安德特人急劇減少,惡劣的生存環境引發歐洲古人類走向了自相殘食,直至3萬年前突然滅絕。由于手骨、腳骨吸不出骨髓,便使得這兩處保存完好。
2000年,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生物學教授馬拉在《自然》雜志上公布,他已通過DNA生命科學的手段,檢驗出人吃人的物質證據。馬拉教授從850年前至1000年前科羅拉多大峽谷的印地安人糞便化石中,提取出了人類的肌紅蛋白。這表明糞便的主人在排泄前的12小時至36小時內,吃了同類。
除DNA生命科學的手段外,2003年美英科學家又發現,世界各地不同種族的DNA樣本中,還有抗食人基因,表明“人吃人”現象可能曾經是人類祖先的一種習俗。
美英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科林奇小組在《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弗雷族有過吃人的習慣,且容易受到一種罕見疾病的感染。而在遠古時,人類的祖先很可能與弗雷族人有著相同的遭遇,即“人吃人”造成了普里昂蛋白疾病的流行,這便意味著變異的普里昂蛋白從被吃者的體內轉移到了吃人者的體內。
進而,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那些擁有突變型普里昂蛋白基因的人適者生存了。而現代人普遍擁有這種基因,說明我們的祖先確實可能有吃人的習慣。人類祖先確是食人族,并且是在反抗被食中成長起來的。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