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大會談判中的贏家和輸家
2011年12月14日
當地時間12月11日凌晨3點,德班氣候大會(COP17)會場,談判到了最后的敲錘前夕。
精疲力盡的談判代表們的眼睛都在盯著一件足以改變德班結局的事情:歐盟氣候委員康妮·赫澤高(Connie Hedegaard)與印度環境部長娜塔拉彥(Jayanthi Natarajan)是否能在“有法律約束性”的全球減排新協議上達成妥協。
在會議現場,赫澤高快步走向娜塔拉彥,在她面前坐下。中國首席談判代表蘇偉、巴西環境部長也走上前來,周邊的人越圍越多。大約20分鐘后,赫澤高結束與娜塔拉彥的對話,離開與自己的智囊協商;赫澤高在后來的新聞發布會上說:“那時我們有很多律師在旁邊。”
由于歐盟推動的全球減排新協議可能將發展中國家的減排也納入國際法約束下,印度在這個凌晨的締約方大會上再次表示強烈反對,并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文件”(legally binding instrument),娜塔拉彥毫不掩飾自己的情緒,指責新協議會將印度12億人口置于危險境地。
稍后,赫澤高再次朝娜塔拉彥走來,伸出右手,與娜塔拉彥握手言和。本報記者在娜塔拉彥身旁見證了歷史性一刻。會場爆發出了一陣熱烈的掌聲。這對所有至少24小時未休息、眼睛布滿血絲的談判代表來說,無疑是一種解脫;經過14天的談判,史上最長的一次締約方大會也終于要正式結束。
娜塔拉彥說:重新開始案文的討論是不愉快的,但是我們也會表現我們的靈活態度。我們同意通過這個表述:另一個法律文件或者具有法律效力的、取得共識的成果文件(another legal instrument or an agreed outcome with legal force)。
這并不是簡單的文字游戲,而是涉及到發展中國家排放空間的生死搏斗。印度環境部長的據理力爭也完全在意料之內。德班會議成果文件說:決定在不晚于2015年來通過全球減排新協議,或者法律文件,或者法律成果,并從2020年后實施。《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將從2013年1月1日起實施,以確保在第一承諾期終止后不出現斷檔。
德班開啟全球減排新協議談判進程
印度的擔心也代表了發展中國家,尤其是發展中排放大國的憂慮。所以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也在凌晨的大會上支持印度說:我們支持印度代表團團長的發言,現有的法律文件講,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堅持公平,堅持各自能力的原則。
解振華提高嗓音批評發達國家說:“很多國家并沒有兌現承諾,要大幅度減排,減了嗎?要提供資金,提供了嗎?該做的我們已經做了,你們還沒有做到,還有什么資格在這講道理!”
德班會議事實上開啟了全球減排新協議的談判進程,要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納入一個法律效力文件之中。發展中國家有可能在之后的談判中要接受強制的、量化的、受到國際法律框架約束的減排。但不同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階段不一,帶來了不同的情況。
以印度和中國的排放峰值為例,主流意見預測中國的排放峰值將在
2030-2035年左右到來。而“印度的排放峰值絕對要比中國晚”,綠色和平能源與氣候項目經理李雁對本報說。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聯合國發展署(UNDP)的報告,2010年印度人均GDP為1370美元(中國為4382美元);世界資源研究所(WRI)的數據說,2005年印度人均溫室氣體(GHG)排放為1.7噸(中國為5.5噸)。
由此可見,在印度還面臨著巨大的經濟發展任務面前,印度必須努力爭取排放空間。那么在德班會議爭取弱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法律約束力也是應有之義。
中國對德班會議的成果也感到滿意。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11日早晨5點20分走出會場時對媒體說:我們非常高興,這次大會堅持了《京都議定書》,有了(《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在明年5月,各個附件一國家提出自己定量的減排指標;通過了綠色氣候基金的過渡委員會的報告,希望落實氣候基金的經費,發展中國家在明年就能夠得到實實在在的資金支持。
中國考慮2020年后的減排目標
而中國在德班會議第二周,即釋放出中國可以考慮接受2020年后全球減排新協議的信號,給原本艱難的氣候談判帶來了繼續推進的契機。
國家發改委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中心主任徐華清更是在德班接受采訪時說:“對于中國更為合情合理的是,確定一個2020年后的減排目標。”這迅速被西方理解為中國可以接受2020年后量化的絕對減排目標。
中國也有現實的壓力需要主動應對。中國在2020年后面臨的氣候談判壓力是巨大的。中國已經是絕對量上的第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
國際能源署(IEA)《世界能源展望2011》報告中預測,按照目前中國的能源發展和CO2排放水平,2010-2035年的CO2累計將是1900-2009累積量的三倍多,同時1900-2035中國的CO2累計排放量要超過歐洲,接近美國80%的歷史累計量。
德班談判的贏家和輸家
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高級顧問楊富強對本報說,雖然這個結論有許多預測的假定條件,但這種預測情景發生的可能性很大,除非我們減緩CO2排放,盡快地提前達到峰值(IEA預測峰值是在2030-2035)。
同時大會決定中,新協議“從2020年起”的某一年開始實施的措辭,也給發展中國家更多空間來進行博弈。中國代表團的一位代表對本報說,并沒有說2020年就開始實施,有可能是2030年呢。
德班會議的結果在事實上是個“大家都不滿意,但都可以接受”的結果。歐盟得到了由自身推動的全球減排新協議談判的開始,發展中國家保住了要求發達國家承諾《京都議定書》第二期和綠色氣候資金支持,而美國得到了一個事實上沒有時間表限制的成果。
綠色和平國際執行總干事庫米奈都說,“美國等氣候談判的阻撓者已經成功地為自己保留了一扇‘后門’,如果此門不被堵住,美國可能將我們急需的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氣候協議無限期拖延下去,這對于人類共同賴以生存的地球來說,將是一場災難。”
所以,幾乎所有談判集團都是德班會議的贏家;而地球,也許是惟一的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