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2005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1罐鴨蛋腌了2500年(圖)
2006-05-25
 由中國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文物報》和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05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近日揭曉。浙江嵊州小黃山遺址、湖南洪江高廟遺址等10個項目從初選入圍的25 個項目中脫穎而出。這些遺址涵蓋了從新石器時期到北魏時期的文化遺存,時間跨度超過8000年。記者采訪權威發現者予以解讀

  9000年前神秘石雕人像鼻嘴合一


  考古發現:浙江嵊州小黃山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入選亮點:迄今為止長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小黃山遺址位于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鎮上杜山村,遺址面積5萬多平方米,是目前長江中下游地區距今9000年前后規模最大的聚落遺址。

  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海明介紹,他們在第6文化層還出土了一件距今9000年以前的石雕人首。該石雕人首高7.6厘米,玄武巖質礫石,運用鉆、刻、掏挖等工藝成型,造型樸素,從面部結構看很粗獷,五官的把握不像現在的人那么準確。

  王海明根據這個石雕人首的結構發現,這個石雕人首的額頭部分占了整個面部結構的近一半,兩個眼睛也是對稱的,但是它的鼻子、嘴巴是合在一起的。用現在人的眼光看可能不是很像,當時能分清額頭、眼睛、下巴、臉頰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王海明認為,當時雕刻這個石雕人首的人,是利用了一塊比較適合做人首的鵝卵石,這也充分說明當時的人,對材料的選擇上已經有了一定的考慮。額頭、臉頰這些基本的特征是自然的,但是從這個石雕人首的痕跡上可以看出,眼睛和鼻子是人工雕刻的。

  那么這個距今9000年的石雕人首與后來發現的人首有何不同呢?王海明告訴記者,這個石雕人首從整體上看還很像,但是如果從解剖學的觀點來看,各部分的比例就不是那么準了。這個石雕人首,只能是從大的方面反映出它的原始意義。也只有當時的人才能做出這樣的東西,這也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當時人對事物的認識程度。

  “這個距今9000年的石雕人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中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具有很重要的藝術研究價值。”王海明說。

  人體骨架歷經7400年不腐

  考古發現:湖南洪江高廟遺址
  年代:新石器時代
  入選亮點:對追溯我國宗教祭儀活動的起源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高廟遺址位于湖南洪江市安江鎮東北約5公里的岔頭鄉眼里村,分布面積約3萬平方米,大面積的發掘出土的陶器和宗教祭祀藝術品在工藝上可以與北方陶器相媲美。


  除此之外讓人更驚奇的發現是,高廟文化遺址中出土了一具距今約7400多年的女性人體骨架。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賀剛介紹,這具骨架保存完好,呈“側身屈肢”姿勢,右手托著右腮、下巴,左手自然地夾在向后彎曲的兩腿之間。骨架的盆骨較大,骨骼纖細,牙齒磨損較大,因此可初步斷定該骨架系成年女性。骨架的長度是153厘米,專家估計此人生前的身高應該在160厘米左右。

  可是為什么這具骨架經歷7400年的時間還能保存得如此完好呢?賀剛認為,這可能與高廟文化遺址屬于貝丘遺址相關,因為貝丘遺址含有大量的貝殼等鈣制礦物,對人體的骨骼有防腐、固化的作用。

  目前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準備對骨架做DNA鑒定,以判斷其屬于蒙古人還是馬來人種。賀剛認為,這具骨架的發現對研究新石器時期的喪葬風俗、人種分布具有重要的意義。

  商代稻米顆粒短胖疑為變異

  考古發現:貴州威寧中水遺址
  時代:商周
  入選亮點:西南地區發現的最早旱稻農業實物遺存


  以雞公山遺址為代表的中水史前遺址群的發掘,使貴州第一次發掘出功能較為全面的山區史前聚落遺址。

  有意思的是在雞公山遺址中,考古工作者們還發現了大量水稻標本,據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合榮介紹,在雞公山遺址發掘的300 多個坑中,80%以上的坑都有水稻顆粒出土。張合榮介紹,遺留的這些稻米的存放方式又分為兩種,一種是以稻草的形式捆在一起,另一種是把稻米做成熟飯團以后,在祭祀活動的時候,將其焚燒。

  除此之外,考古人員還發現,這些稻米顆粒短胖,而且特別矮小。比現在人們在水田種植的粳稻還短小,粳稻本身就比其他的稻種要短小。而這種稻米比粳稻還短小,不像是水田種植的,專家認為它很可能是旱稻。除此之外,專家們認為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這種稻米在云貴高原的環境下發生了變異的現象。但目前對這種稻米的確切說法還沒有一個很準確的答案。

  石棺墓揭開商族起源之謎

  考古發現:河南鶴壁劉莊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入選亮點:為探討商族起源提供新線索


  河南鶴壁劉莊遺址位于河南省北部的鶴壁市大賚店鎮劉莊村南,發現墓葬336座,出土器物近500件,采集到大批人骨、獸骨、木炭、土樣等標本。

  在這次考古發掘中,一座與眾不同的石棺墓引起了專家的特別注意,石棺由13塊自然片石組成,長2.25米、寬0.45米到0.5米,上部平蓋著3塊片石,象征棺蓋,但在墓主身下考古工作者并沒有見到石塊。墓主俯身直肢,骨骼粗壯,應為男性,隨葬陶鬲一件。另外,還發現有近20座墓葬在墓主頭腳兩端各放置一塊或多塊石頭的現象,考古工作者推測,這種現象很可能是石棺的簡化形式。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新平介紹說,石棺墓主要見于我國北方長城內外附近區域,在這之前中原地區前所未見,而且,用石頭作為葬具,這種葬俗葬制提供了探索商族的起源的一個線索,至于是“商族北來說”還是“商族東來說”目前還不好說。

  福建發現中國龍窯鼻祖

  考古發現:福建浦城貓耳弄山商代窯群
  時代:商代
  入選亮點:發現迄今為止所知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龍窯


  2005年9月,福建省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的鄭輝,在貓耳弄山脊上發現了一些黑色的碎陶片,他如獲至寶,這是福建地區典型的商代遺物“黑衣陶”。隨著大量陶片的發現,考古工作者不禁猜想這里是否曾經是燒制陶器的窯爐呢?

  考古隊員開始在山坡上進行鉆探。鉆探的結果讓他們大吃一驚,里面竟然發現了炭粒和紅燒土,紅燒土壁呈圓弧或長條狀,這證實了先前的推測,里面應該有座窯。

  在不破壞結構的前提下,考古隊員們開始用小刮刀、小鋤頭等,一點一點進行挖掘。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三四天的努力,一座長條形似長龍的窯漸漸顯露出來。“是龍窯!”考古隊員喜出望外,這可是福建省內首次發現長條形窯。而且更讓考古隊員驚喜的是,這座窯的窯尾還設有煙囪。鄭輝說:“這種有煙囪的龍窯,不僅在福建省內,在國內也是首次發現。”

  據了解,龍窯的特點是窯室溫度上升快下降也快,能燒出還原焰。而且龍窯產量高、節省成本,估計可一次燒成近百件陶器。

  夫妻異穴墓驚現大鳥

  考古發現: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
  時代:西周
  入選亮點:首次為荒帷的史料記載找到實物印證


  自2004年開始,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先后發掘了191座墓葬,出土了荒帷、青銅器、車馬器、玉器等大量珍貴文物。

  考古工作者還在1號墓中發現了“荒帷”,“荒帷”是當時的棺罩,位置在棺槨之間,槨是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荒帷”當時是諸侯入葬時的一種禮儀用品,整體是紅色的紡織品,上有非常精美的刺繡圖案,圖案內容主題是鳳鳥,北壁的畫面圖案保存較為完整,至少可以觀察到3組大小不同的鳥紋圖案痕跡,是成組的圖案組合,圖案中間是一個大鳳鳥紋的側面形象,大勾喙、圓眼、翅和冠的線條以夸張的手法作大回旋,線條流暢,氣勢磅礴。在大鳳鳥的前后,各有4只小鳳鳥,上下排列,造型與大鳳鳥基本相像,只是更加含蓄,這樣的圖案造型常見于西周中期的青銅器紋飾。這是目前我國考古發現的時代最早、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墓內裝飾圖案實物。

  關于荒帷,先秦史籍《周禮》、《禮記》等都有記載,但自上個世紀至今,考古中發現的大量周代墓葬里,或沒有,或因保存狀況較差,僅留下極小的局部殘片而沒有確認。橫水西周墓地發現的荒帷充分地證實了中國古代文獻的記載。

  芮國遺存為何現身梁國墓地


  考古發現:陜西韓城梁帶村兩周遺址
  時代:西周
  入選亮點:有可能改寫《史記》關于梁國位置的記載

  2005年4月,陜西省文物局指派省考古所孫秉君在內的考古工作人員組成韓城考古隊,對梁帶村進行調查和勘探。在發掘過程中,有一點讓考古工作者百思不得其解,據《史記》注釋等記載,今天陜西韓城為春秋時期梁國所在地,從出土文物和墓地規模分析,這里很有可能是梁國貴族墓地,可是考古工作者在出土的一個青銅方壺上卻發現有兩條銘文:“內(芮)太子作鑄鬲子子孫孫永寶用享”、“內(芮)公作鑄鬲子子孫孫永寶用享(古時‘內’通‘芮’)”。

  梁國墓地未見到帶“梁”字銘文銅器,反而有“芮”字銘文銅器,這真叫人摸不著頭腦,而按《史記》記載如今距韓城約100多公里的陜西大荔縣一帶才是芮國國土。難道《史記》中關于韓城兩周時期為梁國的記載是錯的?

  孫秉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更傾向于該遺址為當時芮國的墓地,而且從相關的考古資料推測,春秋時期梁國的高等級墓葬一般應為東西走向,而此次發掘的梁帶村兩周遺址上的三座大墓的走向卻是南北走向,巧合的是,芮國的墓葬也是南北走向。但是,他表示,現在下定論還為時過早,還需要有更多文字實物的出現才能證明。


  咸鴨蛋腌制了2500年

  考古發現:江蘇句容、金壇周代土墩墓群
  時代:西周
  入選亮點:廓清了長期以來學術界對土墩墓的模糊認識


  20世紀70年代江蘇句容開始正式發掘并命名,80年代浙江、安徽也發現土墩墓以來,由于各地發現的土墩墓結構異常復雜,爭議不斷,迷霧重重,是一墩一墓,還是一墩多墓?是平地掩埋還是豎穴挖坑?諸多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南方考古學界。


江蘇句容、金壇周代土墩墓群出土時陶罐里的鴨蛋

  這次對江蘇句容、金壇周代土墩墓群的發掘,確定了江南土墩墓不僅存在一墩一幕,而且存在一墩多墓的現象,而且一墩多墓比一墩一墓更為普遍。

  在這次挖掘中,句容天王寨花頭的2號墩里出土的一個小罐子尤其讓專家們備感詫異,小罐子里面竟然裝的是滿滿一罐鴨蛋!順著罐口往里看,白白的蛋比現在的鴨蛋小,蛋殼保存完好,至今還能聞到一股咸味。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林留根介紹,這可能是2500年前這戶人家腌制的鴨蛋,出土時陶罐上還有一個蓋子,而且罐子里面還有封泥,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

  古人當時是如何腌制鴨蛋的呢?經過2500年的漫長歲月,鴨蛋又如何保存得如此完好?里面的蛋清蛋黃又是何種模樣呢?至今為止這都還是個謎,只能先保護,再研究。據了解,目前整個江蘇有三罐這樣的古老蛋,一罐在南農大的博物館里,一罐在鎮江博物館里,這是考古發現的第三罐。

  漢代四合院沉睡地下兩千年


  考古發現:河南內黃楊莊漢代聚落遺址
  時代:漢代
  入選亮點:首次再現了漢代農村鄉里的真實景象

  2003年6月,在內黃縣所實施的“引黃入內”工程施工時,突然在地表下5米左右發現了露出的房屋一角。之后陸陸續續,四處類似的房屋遺跡在同一土層上出現。一處規模宏大、保存完整的漢代村落遺址再現了西漢晚期的平民農耕生活。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劉海旺告訴記者,經過近兩年的考古發掘和勘探,目前已有9處庭院基址得到確認。從目前已經得到清理的4組庭院的情況看,它們均坐北朝南,采用二進院布局,南門外為小范圍的活動場地,且各有自己的水井;庭院之間互不相連,四周由農田相隔。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一個活生生的農家庭院在地下沉睡了兩千年且保存完好?很早以前黃河一直被稱為“害河”,在西漢末年,黃河幾經泛濫,根據發現的這些跡象劉海旺推測,這可能是一次大規模的黃河泛濫,整個區域被黃河淹沒,但是庭院并沒有遭到洪水的直接沖擊,在洪水緩慢上漲的過程中,庭院因浸泡而坍塌。從而才有了今天這個保存完好的庭院遺址。


  瑰麗壁畫展現民族大融合

  考古發現:山西大同沙嶺北魏壁畫墓
  時代:北魏
  入選亮點:填補了漢唐考古壁畫沒有北魏時期定型材料的空缺

  在山西大同沙嶺村發現的12座墓葬中有一座是保存著精美完整壁畫且有文字紀年的磚室墓,這在北魏平城時期眾多墓葬中是惟一的。

  山西大同考古研究所所長劉俊喜介紹說,該墓壁畫總面積約24平方米,分布在墓室四壁和甬道的頂、側部。壁畫北壁上欄畫著6個象征天上星宿的奇禽異獸,下欄第一行繪有19位女性,頭綰高髻、身系飄帶、袖于胸前。細紅線隔離之下整個畫面是一幅盛大的車馬出行圖。

  東壁從中間往北有8位女性人物與北壁一致,往南有10位男性人物與南壁一致。正中有一高大建筑物,里面端坐男女二人,建筑物的周圍有車輛、馬匹、人物等。


  劉俊喜說:“無論是墓葬內容還是壁畫繪畫的風格,整個墓葬中不管是鮮卑人還是漢人,都表現出了民族大融合的場景。拓跋鮮卑定都以后繼承了東漢魏晉以來的傳統,故有的草原民族舊俗與中原漢族葬俗相融合,還沒有形成一系列完整的規制。處于吸收變化的階段,民族大融合在墓葬的壁飾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來源: 北京科技報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