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滬穗PM2.5監測預熱
2011年12月23日
“我們一直都在進行PM2.5的監測準備,很多技術工作實際上前期就已經陸續在做”,這是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總工程師伏晴艷對最新進展的介紹。
12月21日,國家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在出席2012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時表示,備受關注的PM2.5監測計劃將分“四步走”;而“四步走”中的第一步,就是2012年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以及直轄市和省會城市開展PM2.5和臭氧監測;第二和第三步則是在2013、2015年將監測擴展到其他多數城市;最終實現2016年空氣質量新標準在全國實施的關門期限,各地普遍監測并向社會發布監測結果。
據本報了解,目前京滬穗針對PM2.5的前期監測已進行了多年,初步具備監測基礎,目前正進行設備采購等相關籌備,靜候環保部指令,統一開展正式監測。
正式監測前的相關準備工作,急需統一規范和實施細則的指引。
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副主任趙越稱,“應該有一個國家通用的標準或認可的監測方法,大家都采購同樣的機器,特別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采購的監測設備一定要是可比的”。
而重點地區啟動正式監測后何時向公眾公布數據,尚不明晰。
京滬穗監測籌備
“上海目前已經很接近周部長提出的2012年監測要求”, 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總工程師伏晴艷稱,“上海的PM2.5監測從系統上來說沒有大的難度,空氣質量自動監測在滬實施已有20多年,質量管理體系已比較成熟。”
伏稱,早在2000年,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就已開展對PM2.5的探索,2005年開始,有4個站點保留了較為連續的PM2.5歷史數據。
“不過評價城市空氣質量是否達標,需要根據國控點點位提供的監測數據進行判斷”,伏晴艷稱,“目前我們還需要在國控點上部署3至5臺PM2.5監測儀,并根據國家標準要求配備一定數量的備機,從而確保數據的連續性。”
伏介紹,所謂“國控點”指的是國家環保部用于監控、評價一個城市或地區環境空氣質量的點位,一座城市的整體空氣質量即由國控點產生的數據綜合判斷。而對于上海各區縣等較為細致的區域空氣質量水平,則使用各級區縣環保局自我部署的“自控點”進行數據采集。
“目前上海擁有10個國控點,其中還有1個是不參與評估的對照點”,伏稱,“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現有的PM2.5監測點位,絕大多數為非國控點,主要由郊區和郊縣監測站在近1年內建設,均為前期的探索性工作。我們會盡快在設備比對完成后確定監測方法,將國控點點位上的PM2.5監測儀配齊。”
伏還透露,目前國內PM2.5監測儀均從美國進口,按照各儀器監測原理不同,價格約在20萬-30萬間,每臺每年維護的成本則為3萬-6萬。而相關引進經費,則需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在2012年專項申請。
至于長三角其他城市PM2.5監測現狀,伏晴艷表示主要城市的環境監測中心前期都已儲備了一些相關設備,技術準備水平亦相似。
趙越也表示,在環保部要求京津冀地區在2012年開展PM2.5監測前,北京也已開展相關研究和技術準備,“我們在辦公樓頂上做過單點研究,奧運會期間我們就已關注北京空氣中細粒子的問題”。
京滬穗PM2.5監測預熱 靜待環保部發令槍
廣州市環保局副局長楊柳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則提到,在PM2.5監測的儀器設備購置安裝、數據質量控制、專業人員培訓等工作上,廣州已經完成了能力建設。“廣州已經有足夠能力進行PM2.5監測,在數據監測、評價、信息發布上,廣州已經做好了這方面的準備”,楊柳說。
而正式監測的啟動,急需統一規范和實施細則的指引。
趙越透露,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已進行設備采購立項,若《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次征求意見稿)通過,則北京就需要采購一些儀器設備進行業務監測。
“用什么設備還不知道。設備使用得根據統一規范,這是很技術和很專業的問題,不同方法、不同地點(監測出的顆粒物)結果不一樣。應該有一個國家通用的標準或認可的監測方法,大家都采購同樣的機器。”趙稱。
趙介紹,我國起步較早的PM10設備都經過美國EPA(美國環境保護署)認證,全國各地都有可比的設備。
發布時間表難產
11月中旬,國家環保部公布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次征求意見稿),首次提出含有PM2.5監測項目的標準,同時稱新的標準將于2016年1月1日開始實施。而周生賢于12月21日的表態,使未來四年全國各地環保部門對接新的空氣質量標準步驟更為清晰。
然而無論是《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次征求意見稿),還是周生賢的最新講話,皆未提出各地環保部門分批向公眾發布PM2.5監測數據的具體時間。
一位接近環保系統人士稱,按目前國家環保部下屬各部門及地方環保部門的職能劃分,各地環境監測中心負責開展環境空氣、土壤等方面監測。不過監測數據的發布權并不在監測部門,而是由上級環保局(廳)統一發布。一旦國家環保部出臺新的監測項目,則新項目的監測數值發布行為將通過環保部統一下達。換言之,統一公開發布的時間節點,地方并無決定權。
“實施細則及時間節點還沒下發”,國家環保部新聞處一位工作人員接受本報采訪時稱。
“向公眾發布PM2.5數據的時間由環保部統一規定,我們無法決定上海公開的具體時間”,上海市環保局一位負責新聞接待的工作人員對本報說,“環保部非常清楚各地方的環境空氣情況,我們需要服從部里的統籌安排。”
趙越也對本報表示,關于北京提前公開PM2.5監測數據與否,“目前還沒接到相關通知。”
趙越稱,用什么方法、采用什么機器監測,國家肯定要出規范,現在這些標準還沒有,“測也只是測著看看,特別作為我們專業的監測單位,根本不可能把研究性監測數據發布出來,作為對公眾的服務,美國從制定標準到發布用了十年的時間”。
也有研究者表示樂觀
伏晴艷稱,“不同城市的環境監測中心,特別是長三角地區的監測部門相互有著密切的技術交流,在監測工作方面相對比較同步,長三角地區的城市將根據環保部的統一要求開展PM2.5的提前發布”。
而處于珠三角地區的廣州,該市環保局副局長楊柳此前曾表示,廣州已經萬事俱備,只等上級部門的進一步指示。
對于公開的進度,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博導、“長江學者”楊新教授有些疑惑,他建議目前已具備相當監測能力的城市,應盡快向公眾發布PM2.5數據,“這對國家推進產業結構升級,提高公眾空氣質量意識,都很有幫助。”
污染現實緊迫
“相對于京津冀和珠三角,長三角的空氣污染稍好一些,但總的來說中國東部地區PM2.5水平,在全球范圍內已非常高,比發達國家要高”,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楊新教授稱,“據我們監測,上述三個區域PM2.5細顆粒物主要來源是能源消耗,即煤、石油化工等各方面的排放。”
伏晴艷則稱,對于PM2.5中含有的化學成分研究,將是今后各城市開展污染防治工作中重要的科學數據,因此需要深入監測。
事實上,上述三地PM2.5超標早已對公眾造成影響。在11月由國家環保部公開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次征求意見稿)編制說明”中稱,近年來,中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機動車保有量急劇增加,PM2.5污染加劇,在PM10和總懸浮顆粒物污染還未全面解決的情況下,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區域PM2.5和O3污染加重,灰霾現象頻繁發生,能見度降低。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大氣化學研究中心主任莊國順帶領的PM2.5監測科研團隊,此前也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公布,2003年至今,上海環境空氣中PM2.5濃度年平均數值在40-60微克/立方米之間,且近幾年來該項數值呈現略微加重的趨勢。
上述數據若按照環保部的新國標征求意見稿標準,已遠遠超過PM2.5二級濃度的限值。“如果各地到2016年大限時才公布PM2.5數據就太晚了”,楊新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