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中國式調水完全不計成本
2011-12-28

  中國式調水完全不計成本

  2011年12月28日           來源:新世紀

  中國多數省份近年都實施了調水工程。各受水城市在享受調水紅利的同時,環境生態也在付出沉重代價。
  
  一項預計耗資達200億元的大型調水工程——千島湖引水工程,近期引發熱議。
  
  這項計劃于“十二五”期間動工的工程,是指將淳安縣(杭州下轄)境內千島湖的水,在新安江主流之外開挖隧洞,跨越桐廬、富陽,引至杭州閑林地區。
  
  調水在中國已不是稀罕事。近幾十年間,中國大多數省份實施了跨流域調水工程。北方的海河、黃河、遼河流域諸省、市、自治區調水已是常態,甚至理論上并不缺水的長江、珠江流域各省市,近年也紛紛加入跨流域調水行列。此項千島湖引水工程,就發生在有江南水鄉和人間天堂之稱的杭州市,因此格外引人矚目。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伴隨著史無前例的城市化、工業化進程,調水工程之密集、調水量之巨,世所罕見。
  
  這些耗資動輒百億的調水工程,固然為GDP快速增長奠定了基礎,但密集調水、大規模調水引發的負效應卻被人為忽略。當下海河流域眾多河流斷流、污染嚴重,黃河入海水量不及上世紀50年代的一半,都與眾多調水工程密切相關。
  
  近年來,發達國家已對跨流域調水進行種種反思,但在中國,各地調水饑渴癥已然走火入魔。更多、更大調水工程,還在醞釀中。
  
  舉國大調水
  
  千島湖引水工程不是沒有理由。杭州飲用水源單一,80%以上來自錢塘江。近年來沿江地區工業污染加重,一旦錢塘江發生惡性污染事件,800多萬杭州居民飲水安全堪憂。事實上,被稱為江南水鄉的江蘇、浙江兩省,近年已實施多起大型調水工程,主要用于解決各大中型城市的居民飲用水。
  
  珠三角是中國雨量最為充沛的地區,也已加入調水行列。廣東省“十二五”期間,將投資約236億元實施“西水東調”工程,從西江取水解珠三角東岸之渴。工程輸水管線95公里,年調水量約20.7億立方米。調來的水惠及廣州、東莞和深圳的1900萬人口。
  
  廣東調水也不乏原因。多年來東江供養深圳、惠州、河源、香港和廣州東部地區飲用水,但目前東江水資源利用率已達到35.3%,超過國際上公認的30%的上限。
  
  在中國西南部的云南,守著滇池的昆明市,近十年間也在計劃上馬滇中調水。2003年就提出的滇中調水,指從金沙江引水至麗江、大理、昆明、玉溪六個州市的30個縣區。該項工程輸水干渠近900公里,計劃年調水34億立方米,工程總投資達629億元。
  
  由于不少水利界高層人士和專家認為云南并不缺水,該工程一直被拖延。但2009年、2010年中國西南大旱,該省再次力推調水方案,理由是云南總體水多,但水量分布不均,滇中地區較為缺水。
  
  在中國北方,調水近幾十年間已上演數輪。目前,黃河流域十余省市區早已能調盡調,東北三省和海河流域的京津冀地區也大體相仿。財新《新世紀》記者粗略統計發現,目前至少有數十個調水工程還在修建或前期工作之中。
  
  調水連環計
  
  中國為何在短短幾十年間成為全球調水第一國?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程曉陶認為,中國幾十年間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是主要原因。
  
  “中國幾十年間增加了七八億人口,又史無前例地快速涌向城市,城市工業還在超速發展,世界上其他國家沒經歷過這樣的事。現在是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了。”程曉陶說。
  
  如此情形下,中國相當一部分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水不夠用是必然的。這些城市首先想到占用農用水,然后是超采地下水;再然后,調水就開始了。
  
  原長江水資源保護局局長、現長江論壇秘書長翁立達認為,中國的調水簡直就是一個“連環計”:海河水調光,就調黃河;黃河水調沒了,就調長江。一項大型調水,往往會引發相關各地實施連環調水。“這樣調個不停,不知道什么時候是個頭。”
  
  新中國成立后,最先出現缺水的城市是北京。為了應對人口和工業發展,北京于1951年和1958年先后在永定河、潮白河上分別修建了官廳水庫和密云水庫。早至20多年前,官廳水庫基本無水可引;早至十多年前,密云水庫只能供京城三分之一的用水量。為了彌補短缺,北京只能靠超采地下水。至今北京地下水位已下降數十米之多。為了保證北京用水,還限制河北省取用官、密兩庫水。最近十年左右,河北多次從其省內水庫調水支援京城。近幾年,北京還直接籌劃“引黃濟京”工程。
  
  北方另一特大城市天津也經歷了類似過程。1983年,中國修建標志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引灤河濟津工程,每年從灤河引水8.1億立方米水供天津、唐山市民飲用。近十余年,灤河水也不能滿足天津,于是又在山東境內修建“引黃濟津”工程。
  
  當海河流域的北京、天津將調水之手伸向黃河的時候,沿黃各省眾多大中城市,也開始向黃河要水。黃河之源青海省,近年正在實施一號水利工程“引大入湟”,這是黃河兩條支流間的調水;在內蒙古,在近年實施的引黃入呼(呼和浩特)之外,鄂爾多斯和包頭等地從黃河調水頻頻。
  
  陜西省多年來一直力推陜北引黃計劃,山西更是建設了工程量僅次于三峽、小浪底水庫的引黃入晉工程。目前,兩省還計劃從即將興建的古賢水庫,每年各引黃河水近15億立方米。河南、河北、山東等沿黃省份,近年也實施了規模不同的引黃工程。
  
  多方調水之下,黃河早已不堪重負。現實證明,黃河養活不了中國北方幾十年間興起的數十個大城市。中國政府又將目光投向了長江。
  
  一位不愿具名的學者指出,近十余年,引長江之水接濟黃河已成為水利界主流思路。突出表現是中國調水的巔峰之作——南水北調中線、東線的上馬,引長江水入黃、淮、海流域。
  
  南水北調工程還引發了一系列連環調水。陜西省因為未從國家南水北調受益,開始實施自己的“南水北調”,即將長江支流漢江水,通過秦嶺隧洞,引向黃河支流渭河,最終向西安等城市供水。湖北省擔心未來漢江水少,實施了引江濟漢工程,還計劃實施引江補漢工程等。
  
  奢侈的調水
  
  眾多的調水工程,耗資少則十余億,多則數十億、數百億。南水北調工程總投資就達數千億。“中國的不少調水工程,基本上是不惜成本,不計代價。”一位水利專家說。
  
  更有學者評價,中國調水不講經濟邏輯,調水工程主要由國家和受水省、市各級財政投入,最值錢的水資源則基本上或近似于無償取用,受水區城市及其居民不需要向提供水的地方政府和居民付費。理論上,調水會讓調水區生態受到損害,但中國的調水甚至連生態補償費用都不需要支付。
  
  如此格局下,對于各大城市來說只要能爭取到調水工程立項,調水基本上等同于“不調白不調”。顯然,這是各地調水風起云涌的根源之一。
  
  然而,不計水資源費和生態補償款“白調”來的水,在現實中屢屢出現受水城市和居民用不起的“怪事”。
  
  2003年10月,耗時十年、總投資103億元的山西省萬家寨引黃入晉一期工程通水。其時,太原市計劃年調3.2億立方米黃河水,呼延水廠設計供水能力達每日80萬立方米。但時至今日,呼延水廠向太原市日供水僅為24萬立方米。
  
  太原水務人員向新華社記者訴苦稱,經過多次提升引來的黃河水,每立方米成本價已超過5元,再經水廠處理送到用戶家中,僅成本價就在每立方米8元左右。這一水價遠遠超出不到3元的綜合水價。黃河水成了“天價水”。
  
  最終,太原的調水單位層層虧損,以每立方米2.5元的價格賣給居民。
  
  至2008年年底,黃河供水公司累計虧損1.27億元;2009年虧損9000余萬元。至今,太原仍未用足黃河調水指標。大量調來的黃河水在太原市內河道流淌,因為處理越多虧損越多。
  
  不只是太原遇到了這種情況,隨著引黃入晉二期工程的建成,山西北部的朔州、大同等城市也面臨同樣問題。內蒙古引黃入呼、山東引黃濟青兩項工程,亦如是。
  
  “外調水當然不是‘不調白不調’,如果算上工程投入、水資源取用費以及生態補償費,外調水每立方米十幾元屬于正常現象。不少受水城市和居民根本用不起。所以說跨流域調水是名符其實的‘天價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水利專家說。
  
  調水負效應
  
  經過幾十年密集調水,在中國各受水城市享受調水紅利的同時,環境生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國際環保界一般認為,人類對一條河流天然水量利用率超過30%,就會對河流生態造成嚴重破壞。以此標準,海河流域之永定河、潮白河、灤河等,因供應京、津等城市,被“吃光用盡”,水庫以下河道要么干涸,要么污水流淌,生態系統早已無從談起。
  
  黃河流域的眾多灌溉調水及飲用水調水,讓黃河水在近十年平均年入海量不足200億立方米。以總水量計,黃河水被沿岸居民用去70%以上。由于黃河入海水量持續減少,從上世紀50年代的500多億立方米減至如今不足200億立方米,渤海海水的氮磷比嚴重失調。2008年,渤海海水的氮磷比為67,而渤海灣底部、萊州灣底部、遼寧近岸的氮磷比甚至高達200以上。一般認為,氮磷比超過50,會造成生態惡化。昔日渤海為海上漁場,今日已基本沒什么漁獲量了,大批海洋生物滅絕。
  
  由于南水北調中線、東線均未正式通水,暫時還不能觀察到長江初步調水后的負效應。但對作為中線源頭的漢江,多名學者指出,中線調水后,漢江襄樊段水位下降嚴重,水污染將加重,水生魚類可能大幅減少。
  
  也有不少學者指出,南水北調后或將導致長江入海口遭受更大程度的咸潮倒灌,從而影響上海的飲用水質,造成水源危機。
  
  上海市顯然也有如此擔憂,近年已興建青草沙水庫,防備海水入侵。
  
  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負責淡水項目的官員朱春全認為,要真正解決區域水資源的供給問題,更重要的是依靠當地水資源保護。大范圍調水必然改變河流的水流,會改變生物多樣性、河流的連通性和水文過程等。
  
  在全球范圍內,發達國家對于跨流域調水已越來越慎重。多個調水工程引發嚴重生態問題,如俄羅斯北水南調工程,雖然其取水量并不大,但學者懷疑它導致喀拉海的水溫、積水等變化,造成極地冰蓋擴展、增厚,春季解凍時間推遲。西伯利亞大片森林遭破壞,風速加大等,也被懷疑與此相關。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淡水項目主任杰米·皮托克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將一條河的水注入另一條缺水的河,這種做法越來越流行。但想靠調水一勞永逸地解決水短缺問題,只是“管道幻夢”。
  
  有水利專家認為,除有些城市確實嚴重缺水外,不少地方政府將調水當成靈丹妙藥,水不夠用不去節水,而是首先設法調水;水污染后不去治污,也想著調水。“調水成了萬能鑰匙,水調來了,就可以繼續粗放的發展模式。”
  
  受水區城市居民也并未養成節水意識,法律約束不足,以及市場水價過低,都讓居民對調來之水沒有珍惜感。“北方城市的居民和企業像南方一樣浪費水。中國最缺水的城市北京,市長總感覺沒水用,但居民從來沒嘗過缺水的滋味。”上述水利專家說。
  
  程曉陶認為,調水是解決現階段城市供水短缺的手段之一,但是應該特別慎重應用,不能是盲目的、沒有節制的手段。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