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4日電(記者雷敏)北京山區是首都的綠色生態屏障和主要水源供給地,為保護首都飲用水源,北京水務部門提出構筑“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三道防線”,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新思路。
據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畢小剛日前介紹,目前北京山區集中了密云、懷柔、官廳三大水庫和懷柔、張坊、平谷三大應急水源。近年來,水源地農民為增加收入,大力發展旅游、采摘、養殖等產業,帶來的旅游生活污水、垃圾、養殖廢水和農藥化肥等面源污染日趨嚴重。為保證這些水源的清潔、安全,北京市水務部門采取了構筑“三道防線”,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的措施。
一是生態修復防線。具體包括禁:封山禁牧,減少人為活動,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恢復植被;移:對一級泥石流易發區、采空區險村險戶2.8萬人逐步進行生態移民;補:對農民進行補助,建立山區水源保護林管護機制。
二是生態治理防線。以水源地為重點,改造26000多個農廁,建設小型污水處理設施139處,日處理能力1530噸,并建立農村垃圾的“村收、鎮運、縣處理”的管理機制。此外,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
三是生態保護防線。在密云、懷柔水庫上游16條一級支流以及潮白河、永定河、溫榆河、拒馬河等河道實行禁沙、封河育草育灌,建設生態河道。同時,保護庫邊、河邊、渠邊、河口,制定嚴格的密云水庫一級水源保護區保護政策。
近年來,按照構筑“三道防線”的思路,北京市已在北部山區先后建立20余條生態清潔小流域。記者在北京市懷柔區神堂峪小流域看到,一處處村民宅院和民俗旅游點旁分布著許多采用微生物降解和生物膜過濾技術的小型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經過處理排入河道后的水基本已達到地表水三類水質。據當地管理人員介紹,今年“五一”期間,該流域范圍內共接待游客17萬人左右,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污水處理設施,才沒有將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懷柔水庫,進而威脅北京的飲用水源。
這些水土保持措施的實施,使密云水庫在蓄水10億多立方米的情況下,水質仍保持在地表水二類水質標準;官廳水庫由超五類水質改善到五類,其中門頭溝三家店閘由四類改善到三類。
與此同時,治理區60%以上流域發展了生態旅游、休閑觀光、果品采摘等項目,帶動了當地農村經濟發展,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