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誰也不會想到,易中天會靠在央視“品三國”而紅得發紫。在被“易迷”們狂熱追捧的同時,他也受到學界和傳媒的指責?!胺匆住比耸孔钪饕馁|疑是:歷史應該如何被講述?易中天名利雙收對于在書齋中埋頭研究學問的學者是否不公平?日前,央視《百家講壇》專門邀請了央視體育部名嘴張斌就上述問題對易中天進行了現場“拷問”。
拷問關鍵詞·尊嚴
脫鞋示范 斯文掃地?
回應:斯文掃地倒沒有,用木偶或動畫示范也可把這個事情說清楚。
拷問背景:在主講《漢代風云人物》時,易中天講到“灌夫因避席的原因在丞相田蟲分的婚宴上鬧酒”。那么,“避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為讓觀眾理解得更透徹,易中天特意拿了張席子鋪在講臺上,然后脫下鞋子示范漢朝“避席”的禮儀動作。對此,一些學者和他的朋友認為他這樣親自示范有失學者身份。另外,對易中天大量引用現代詞匯的“文評書”式的講座方法,一些人則評論為“誤人子弟”和“滿嘴跑火車”。
示范“避席”引起爭議
張斌:我是挺愛聽評書的,我看了您的這個講課之后,我也感覺到您說的是文評書。在《漢代風云人物》講到竇嬰的時候,當時您上來第一課就開始給大家做了一個避席的示范,只有在首播中才能看到,重播后來就沒有了。我看到這一幕心里有一種異樣的感覺,就是我沒有遇到過這樣的老師,而且我也了解到,這個播出之后,在重播的時候,您一再堅持要把這個鏡頭拿下,您受到誰的影響了?為什么一定要把它拿下?
易中天:當時我們考慮是技術問題,實際上應該用一個木偶人,或者是用動畫來示范,同樣可以把這個事情說清楚,或者讓一個演員來做。主講人做是不是合適?有爭議,我現在的態度就是但凡有爭議的問題,先擱置起來,想在今后有充裕時間的時候慢慢講,把它說清楚了。
張斌:這樣的話來得多嗎?
易中天:沒統計。
張斌:一般是通過什么渠道呢?
易中天:有各種形式,打電話的,有寫信的,有向記者發表談話的,也有在網上發帖子的。
張斌:會說您斯文掃地嗎?
易中天:斯文掃地倒沒有。
講座被指“誤人子弟”
易中天:但是說“誤人子弟”是有的,還有“信口開河”啊、“胡說八道”啊、“滿嘴跑火車”啊。
張斌:一般是來自專業的歷史研究人員,還是來自您的同事?同道?同行?
易中天:什么人都有,比如說有一位老先生,好像是研究科學技術的,他還給我畫了一張氣象圖,以證明諸葛亮借東風是很科學的。這個我就沒辦法解釋,因為諸葛亮借東風是子虛烏有的,史無記載的,它不是一個事實,你畫多少圖也不能說明問題啊。
張斌:現場觀眾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觀眾:我覺得易老師講的課特別好聽。我覺得要說明一個問題,要解釋一個名詞,語言上解釋不了的情況下,就可以加動作嘛,讓我們一看就明了了,這有什么不好呢?
張斌:您認可這樣對您的評價嗎?
易中天:一個節目播出來以后,所有的觀眾都有權利品頭論足,說三道四。這是他們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
張斌:剛才我們一直聽到的都是對您比較正面的評價,觀眾當中,包括在“易中天吧”中也有板磚向您飛過來,這些相反的意見對您有沒有觸動?
易中天:你說的觸動什么意思?
張斌:我是不是應該調整我自己,或者我是不是真有點誤人子弟,或者我應該嚴謹一點。像您說三國人物的時候,有一些無法確實的歷史事件,您先不要談。
易中天:但是,提醒的意義是有的。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很多熱心的觀眾指出了節目當中比如口誤或者是看走眼了,念錯了字,說錯了出處,這類的情況我能夠改的馬上就改。還有一些他們一見我不一定接受,但是我覺得他們也有他們的角度,也有他們的考慮,他們也有他們的道理,能夠兼顧的兼顧一下。至于學術觀點不同,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易中天·調侃
想當“親民學者” 反成“大眾情人”
張斌:從什么時候開始有讓別人了解自己的強烈愿望?
易中天:1994年至1995年。大概從1988年開始,在出版上就出現學術著作出版難的現象與問題,因為購買和閱讀學術著作的人越來越少。那么很多人為了出一本自己的著作要去找贊助,要去弄課題費,或者實在沒有辦法自己從有限的收入當中擠出一點錢來出,然后印個幾百冊、上千冊送給同行、好友。當時我就有一個疑問,這樣出版書籍它的意義到底在哪兒?那么得出的結論是,應該為當下正在生活著的人們服務,應該換一條路走。
張斌:那您做出了一個什么樣的決定?
易中天:我當時就寫了后來的“品讀中國”這個書系,“品讀中國”書系是一本一本寫出來的,先后在不同的出版社出版,最后到2000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集中作出一個書系推出來,從2000年到2005年,一共恐怕也有六七次印刷。
張斌:可能學者當中有在自己的書齋當中苦讀、苦做、苦修,也有像您這樣看來非常風光的學者。其實您自己更愿意選擇的學者道路和類型是什么?
易中天:我想可以用這四個字來表述,叫親民學者,親近民眾的學者。我的初衷就是想做親民學者,但是現在不知道怎么一不小心弄成“大眾情人”了。
張斌:那您覺得親民學者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易中天:親民學者的最高境界就是大家認為你就是自己的一個鄰居,一個親戚,一個朋友,一個熟人。他不覺得你和他之間有多么遙遠的距離,也更不會覺得你是高高在上在那兒傳道。應該就是一個普通人。而且,我品《漢代風云人物》也好,品三國也好,做的工作都是這樣一個事——把歷史人物全部還原為普通人,和我們所有在場的觀眾、電視機跟前的觀眾一模一樣的,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樂,也會犯錯誤的人。讓我的觀眾們看歷史人物就像看鄰居一樣。
拷問關鍵詞·成名
如此成名 沒有公道?
回應:這個結果不是我策劃出來的,有些學者可能就希望在家里面埋頭治學,過一種安安靜靜的書齋生活。
拷問背景:易中天成名后,其在央視《百家講壇》的《漢代風云人物》講座2月結集出版,首印即達15萬冊。易中天的《閑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品人錄》、《帝國的惆悵》等著作更是不斷被再版。這時有媒體在采訪易中天時提出了“你現在這樣大紅大紫,大賺其錢,對于在書齋中默默做學問的其他歷史學者是否是一種不公平”的問題。
一集節目“備課”五天
張斌:您是1947年出生,應該年近花甲了,這個年齡成名有什么感受?
易中天:成名不是本來目的。我做的工作是文學、史學、哲學,那人文學科的目的是什么?是人類的幸福。那么,人類的幸福也包括我們當下生活著的這些人的幸福,你是為他們的幸福服務的,那你該不該把你的學術研究成果交出來,交給大家呢?
張斌:講《漢代風云人物》您覺得游刃有余嗎?
易中天:沒有哪個節目是游刃有余的,只能是嘔心瀝血。
張斌:您為了一集《漢代風云人物》,您為一集三國大概要做什么樣的準備?
易中天:一集大概需要5天的準備時間。案頭工作包括看書、思考、結構、寫成文字。我每一集是把全文寫出來的。
張斌:這5天什么都不能干了?就是為了電視上呈現的不到一小時的節目。
易中天:所有無關的事都不能做。各種史書必須重讀,還要確實。而且,像《史記》、《漢書》、《三國志》、《后漢書》都是紀傳體的史書,它的特點就是同一個事件的記錄可能分散到好多人的傳里面,在談這一個事件的時候,必須把相關所有的人的傳都要看一遍,如果對這個傳,歷史上有不同的解釋,要把相關不同的解釋都找來。你把這個事情弄清楚以后,你才能選一個主題,寫成一個六七千字的文稿。
“這樣問我很不公平”
張斌:在我來看,堅守傳統歷史研究方法的人可能沒獲得您得到的這些,你覺得在目前是不是幸運自己趕上一個很特殊的歷史背景?
易中天:是。我對那些堅守他們自己認為正確的研究方法的學者表示崇高的敬意。我覺得在這個事情中媒體起了一個非常不好的作用,老在想挑唆我們弄出些什么動靜來,好吸引眼球。
張斌:您放心直說,我敢保證您今天所說的話不會被斷章取義,肯定會全面表述。
易中天:對,我最害怕的就是媒體斷章取義。有媒體問我,說你利用《百家講壇》這個平臺,現在是又有名,又有利,又有那么多的“粉絲”,“粉絲”當中還有那么多的漂亮美眉……你現在風光無限,你想過默默無聞,在書房,在書齋,在圖書館里做研究、查資料的那些學者嗎?你覺得這樣公平嗎?我是不敢得罪媒體的,我其實對媒體這個問題很憤怒。
張斌:今天給你一個機會得罪一下。
易中天:對,今天我豁出去了。我想反問一句,你這樣問我公平嗎?第一,這個結果不是我策劃出來的,我只不過做了我想做,我認為應該做,大家又表示承認的這么一件事情,剩下的那些收獲是意料之外的,不是我的初衷。第二,我說你們有沒有問過那些學者?他們感到了不公平嗎?他們可能就希望在家里面埋頭治學,過一種安安靜靜的書齋生活,他不愿意拋頭露面,也不愿意像我這樣在大街上被人認出來,認出來以后還得賠著笑臉,說“謝謝你”、“謝謝你的支持”、“再見”……他可能不愿意過這種生活,不存在公平不公平的問題。這種問題是故意設計出來的。
易中天·夢想
最渴望講《水滸》
張斌:現在走在街上會被人認出,您還記不記得第一次是在哪兒?
易中天:去年夏天,好像是在哪個機場應該。
張斌:那您當時是不是心里有這種感覺,行,終于有效果了。
易中天:對,回家以后沒事偷著樂。
張斌:我看您的作品當中對《水滸》的研究也有。您有沒有愿望講《水滸》?
易中天:我本來就是說要談《水滸》的。
張斌:但是央視《百家講壇》說不談《水滸》。
易中天:他們說談三國吧。
張斌:您覺得您更擅長《水滸》?
易中天:《水滸》比說三國容易。
張斌:容易在哪兒?
易中天:第一,《水滸》只有一本書,而三國,《三國志》、《三國志》裴松之的注,《后漢書》、《世說新語》、《資治通鑒》,還有有關三國問題那些爭論的學術論文,你得看多少材料?第二,三國是歷史,你說的跟人家理解的不一樣,或者觀點不同,就有人說你歪曲歷史,帽子就扣過來了,《水滸》是文學作品,文學作品想象的結果你可以想象,我也可以想象,你不能說歪曲文學。(記者 馬多思)(以上內容將在5月14日央視科教頻道播出)
易中天·解密
高中畢業 進新疆兵團農場
易中天:我1965年高中畢業以后,響應黨的號召,奔赴邊疆,參加生產建設兵團。我祖籍湖南,但是6歲我就隨父母到了武漢,在武漢度過了中小學時期,高中畢業以后到新疆去了。我一去他們把我分配到新疆建設兵團農八師共青團農場,我當時太高興了。但是緊接著就是文化大革命,然后整個生活有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那個被詩意描述的地方,我明白了生活不是詩。
怕參加高考 直接考上研究生
張斌:那從什么時候開始,您重新選擇自己的生活了?
易中天:1977年恢復高考,很多人建議我去參加高考。
張斌:當時你已經30歲了。
易中天:對,30歲。
張斌:那時候已經結婚了嗎?
易中天:結婚了。但是我覺得我不敢去考。
張斌:為什么?
易中天:因為我那個時候在一個中學當老師,教畢業班。
張斌:您怕誤人子弟?
易中天:不是!我怕我和我教的學生一起下考場,他考上了我沒考上,那就沒臉教書了。1978年恢復了研究生考試,我說我考這個。
張斌:考研究生,目標高。
易中天:對啊,我一高中生我考研究生沒考上,不丟人,考上了,算我賺了四年。
易中天:應該說應了那句老話,叫做機遇總是給有準備的人,我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準備,當時在床頭貼了一條激勵標語,上面寫著——三個月等于三年。我就說我三個月至少要達到大專水平,要把書讀完。我去考研究生,一下考上了。我到武漢大學面試,走過學校圖書館,心想如果我考上了研究生,我就可以在這個圖書館天天看書了。因為他們沒有經過那個時代,他們不知道在這個文化大革命的時代,尤其在新疆建設兵團一個連隊根本看不到書的。
“易中天”名字 是祖父給起
張斌:我先替我老婆問您一個問題,因為這是我身邊最近的人,我說你有什么關心的,她問你的名字是真的嗎?易中天是自降生到現在一直使用這個名字嗎?還是在某一歷史時刻,覺得自己已經可以用上經天緯地的名字了?
易中天:這個名字是我祖父給我起的。
張斌:那應該是從一降生。
易中天:鄙人50多年行不改姓,坐不更名。就是真名實姓在江湖上行走。
來源: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