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出臺《計劃》保護野生動植物
2012年02月06日
■四川既是世界生物多樣性寶庫、中國水資源保護的核心區域、長江上游重要的綠色生態屏障,也是中國典型的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帶。
■《行動計劃》的實施,將使四川特有稀有物種及其棲息地和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初級生產力關鍵物種資源及其特有生態系統得到保護。
經四川省政府第89次常務會審議通過,四川省近日出臺了《四川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
據了解,《行動計劃》首次在四川劃定了13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域和4個具有重要潛在保護價值的空缺區域,綜合確定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9個優先領域及46個優先行動。
《行動計劃》的實施,將使四川特有稀有物種及其棲息地和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初級生產力關鍵物種資源及其特有生態系統得到保護,實現從搶救性保護戰略向持續深化保護戰略轉變。
生態系統遭受破壞 生物多樣性保護亟待加強
四川作為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位于青藏高原東部,既是世界生物多樣性寶庫、中國水資源保護的核心區域、長江上游重要的綠色生態屏障,也是中國典型的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帶,四川的生態狀況事關全省的可持續發展基礎和國家的生態安全。
然而隨著人口劇增和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四川各類生態系統遭受了不同程度破壞,野生物種瀕危程度加劇,外來物種入侵問題突出,物種遺傳多樣性喪失嚴重,農業遺傳基礎脆弱化。
據調查,四川岷江上游的魚類已從上世紀50年代的40種下降到如今的16種,國家二級保護魚類川陜哲羅鮭已在汶川河段消失,引以為豪的大熊貓等野生動物種群隔離,生存環境范圍縮減,并呈現破碎化。同時,四川境內有極危物種136種,瀕危物種317種。
近年來,四川省一直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作為重要工作來抓。1990年,配套頒布并實施了一系列的法規、規章和政策規定,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法規體系。1994年,建立起45個自然保護區。1998年,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作出了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和生態四川的戰略決策,有力推動了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相關法規體系不完善、物種資源家底不清、監測和預警體系尚未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開展。
2007年,原四川省環保局、林業廳按照尊重自然和科學行動、保護優先和持續利用、完善制度和加強監督、政府主導和全民參與、協調發展和惠益共享相結合的原則,采用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TNC)開發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MARXAN 模型,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和成本進行優化處理,綜合考慮生態系統類型的代表性、特有程度、特殊生態功能,以及物種的豐富程度、珍稀瀕危程度、受威脅因素、地區代表性、經濟用途、科學研究價值、社會經濟代價、分布數據的可獲得性等因素,率先在全國省級層面開展編制《行動計劃》。
四川省環保廳新聞發言人、副廳長楊雪鴻表示,《行動計劃》實施將保護四川特有稀有物種及其棲息地和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初級生產力關鍵物種資源及其特有生態系統,實現從搶救性保護戰略向持續深化保護戰略轉變,增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和各種自然災害的抵抗力和恢復力。
據四川省環保廳副廳長李岳東介紹,《行動計劃》將分三階段實施。到2012年,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研究生態補償機制及制定相關政策;初步建立各類優化保護生態系統、物種、遺傳資源數據庫;建立一批新保護區,使90%以上國家及省重點野生保護動植物種類得到保護。到2015年,完善優化相關數據庫,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初步建立生物多樣性監測與預警網絡體系;使95%以上國家及省重點野生保護動植物種類得到保護;基本完成地震受損生態系統恢復和重建。到2020年,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全省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生物多樣性受威脅及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遏制。
首次劃定13個優先保護區域 4個潛在保護的空缺區域
在此次《行動計劃》中,四川首次在全省劃定了13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包括岷山、邛崍山、涼山、金陽——布拖、若爾蓋濕地、貢嘎山、石渠——色達、稻城——理塘海子山、木里——鹽源、米倉山——大巴山、攀枝花西區——仁和等區域。
據了解,13個保護優先區域是在綜合考慮生態系統類型的代表性、特有程度以及物種豐富程度、受威脅影響、經濟科研價值等因素的基礎上,對大熊貓、金絲猴、藏羚羊、珙桐等珍稀物種以及高山草甸、常綠闊葉、濕地等生態系統進行主要保護。
以岷山區域為例,此區域包括12個縣的森林區域,是大熊貓種群數量最多的區域,也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四川梅花鹿的主要分布區,擁有數量較大的國家特有種及國家重點保護物種金絲猴、牛羚、四川梅花鹿及雉類等。
“為了加強岷山區域內珍稀動物及其賴以生存的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四川省現在已建立自然保護區21個,其中國家級保護區7個。其中,九寨溝、黃龍世界自然遺產地也在這一區域內。”四川省林業廳野生保護處處長楊天明說,岷山區域作為13個優先保護區域之一,以后將在更大程度上推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在確定13個優先保護區域的同時,四川還分析確定了4個具有重要潛在保護價值的空缺區域,即丹巴、道孚和新龍區域;大渡河雙江口以上河段;川南宜賓市和自貢市相鄰區域(越溪河);滎經、蘆山、石棉、九龍和冕寧縣境內的邛崍山系和相嶺山系的大熊貓棲息地。
以大渡河雙江口以上河段為例,這一河段保留了原始的河床,有多種特有魚類,而且河段兩岸的森林植被保存較好,并分布有沼澤濕地,但據調查,由于近年來電站修建使河流生態發生變化,國家二級魚類川陜哲羅蛙在四川已僅見于這一河段。
“4個保護空缺區域的確定,將使四川生物多樣性保護在空間上得到明確,為四川主體功能區劃分、重大工程建設和生態保護有關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楊雪鴻說。
確定9個優先領域 46個優先行動
在確定優先保護區域和空缺區域的同時,《行動計劃》還確定了9個優先領域和46個優先行動。
“46個優先行動其實是9個優先領域的細化。”楊雪鴻介紹說,9個優先領域主要包括完善政策和法規體系、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基礎信息系統、保護野生生物及其棲息地、搶救瀕危珍稀野生生物、生物多樣性監測及保護研究、退化生態系統恢復示范、恢復汶川地震災后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及保障經濟、社會和自然生態和諧發展。
在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基礎信息系統方面,四川省物種資源數據庫建設已經在規劃當中。據了解,從今年開始,未來3年,四川省環保廳將組織完成全省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第二次陸生野生脊椎動物調查、珍稀植被和濕地資源調查,調查分布在四川的大部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調查結果將進入四川物種資源數據庫。
“數據庫的建成使用,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四川野生動植物保護有效性和決策的科學性。”楊天明強調,在搶救瀕危珍稀野生生物方面,四川將采取四川梅花鹿重新引入、麝類人工養殖及野外繁育、珍稀魚類遷地保護和人工馴養、大熊貓放歸及大熊貓棲息地廊道建設示范等五大優先行動,以確保瀕危珍稀野生生物得到有效保護。
“梅花鹿作為四川特有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其分布極為狹窄。為了進一步保護這一物種,有必要擴大四川梅花鹿的棲息地,有步驟地將它們重新引入到以前的棲息地——九寨溝縣。”楊天明說,梅花鹿的重新引入不僅有利于物種的研究保護,也有利于旅游及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開展。
在具體的引進措施中,李岳東介紹到,野生梅花鹿將從若爾蓋縣鐵布鄉捕捉40只左右的野生梅花鹿釋放至九寨溝縣九寨溝國家森林公園,讓釋放種群盡快形成由200只左右個體組成的基礎種群。同時,再從基礎種群中捕捉再釋放種群,并將其重新引入森林公園內其他較好的預選釋放地,促進其在公園內及周邊地區自由擴展。
據了解,在生物多樣性監測及保護方面,四川不僅將對重點保護物種種群及棲息地進行監測及保護研究,還將跟蹤監測大型工程建設對自然生態系統影響。
建立健全制度保障 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行動計劃》的實施涉及多部門和多領域,為避免工作重復和疏漏,必須制定合適、科學的管理制度,建設完善的監督管理體系。”楊雪鴻說,為保證《行動計劃》的順利實施和持續開展,各級政府要將《行動計劃》的落實列入議事日程,不斷完善相應政策、法規體系,加大投入力度,整合現有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建立生態審計或綠色核算機制。
建立實施聯席會議制度。財政、發展改革、科技等部門要加大支持力度,環保、林業、農業、畜牧業、水利、國土、建設、旅游等部門負責本行政管理權限內的《行動計劃》的組織和實施。各相關部門要明確職責分工,加強協調配合和信息溝通,切實形成工作合力,加強協調,密切配合,并建立相應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管考核機制。
建立和完善社會約束機制。鼓勵和支持公眾、社會團體、媒體等輿論監督。表揚先進典型,揭露違法行為,完善有獎舉報制度,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問題公眾聽證會制度等公眾參與活動,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積極性。
建立評估保障機制。加強生物多樣性基礎數據調查,為掌握生物多樣性變化趨勢,每10年在全省范圍開展一次生物多樣性普查。對于重點地區和重點生物類群,每5年開展一次重點調查;對“5·12”汶川地震及其他可能發生重大自然災害造成的生物多樣性嚴重受損地區和重點恢復地區,定期持續開展重點調查和評估,以便及時掌握這些物種的動態變化。對自然保護區的保護效果要建立定期調查和評估機制,評估保護區管理質量,并根據評估結果,對自然保護區提出晉級、降級、調整或撤銷的建議。加強評估技術和評估方法研究,將生物多樣性評估制度化,評估結果要即時向社會公眾發布,并納入地方政府環境保護業績評估指標體系。
社會參與機制保障。加強輿論引導,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積極性,依靠社會各界力量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督、融資、評估、研究等方面面向社會開放,引導、發揮社會各界、特別是非政府組織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中的作用。
實施能力保障。要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全面提升行政主管部門對突發性事件的預警、應急監測和處理能力。建立健全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科研投入,加強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咨詢和技術支撐系統,完善科技推廣和技術交流網絡,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技術支撐。加強各相關部門的信息交流和成果共享,以發揮數據資料的效率,減少重復和浪費。
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擴大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與有關國際組織、外國政府、非政府組織和民間團體等在人員、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建立廣泛的聯系和溝通。加強跨國界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積極參與地區性活動,擬訂合作計劃,定期交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