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將PM2.5納入常規監測
2012年02月06日
嚴格環保準入制度,污染物不能達標排放的項目堅決拒批。記者昨天獲悉,今年濟南市將PM2.5、臭氧納入常規空氣質量監測體系,開展大氣能見度和PM2.5對比研究,使大氣環境質量評價更加貼近公眾感受,逐步解決監測數據與群眾感受“兩張皮”的問題。
據了解,今年濟南市將建立大氣污染防治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全市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工作。在濟南市機動車環保檢驗物價收費標準出臺后,全面啟動機動車環保定期檢驗和環保合格標志核發工作;同時重點組織推進機動車停放地抽檢、行駛車輛冒黑煙查處、機動車環保檢驗機構監管、外地車輛轉入環保審查等工作。繼續深入開展揚塵污染防治分類掛牌管理,提高管理覆蓋面和綠牌率。
據悉,今年濟南市環保局還將著力加強重金屬、化學品、危險廢物以及輻射安全監管,妥善處理解決鉻渣堆存等重金屬污染歷史遺留問題,督促濟南裕興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于今年年底前不惜一切代價完成老廠區原生產回用鉻渣處置任務,盡快啟動鉻污染場地修復工程。從源頭嚴把“兩高一資”項目準入關,對環境污染嚴重,產品質量低劣,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污染物不能達標排放的項目堅決拒批。用嚴格環境準入來引導發展、以環保服務來助推發展,引導和鼓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動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
外媒發布“中國大陸PM2.5指數地圖”引發網友熱議
衛星測PM2.5,數據準不準?
日前,PM2.5再次成為熱門話題——英國《經濟學人》雜志一篇最新文章指出,研究員發現,中國大多數省份PM2.5濃度值都超過世衛組織指標。有網友表示,《經濟學人》是一份嚴肅的雜志,其報道應該可信。但也有人提出質疑:他們是如何監測出來的數據?從太空能看到地面污染的情況嗎?為什么說數據是PM2.5而不是PM10呢?
著名雜志登出
中國大陸PM2.5分布圖
英國《經濟學人》是一份擁有國際影響的老牌雜志,創刊于1843年9月。從2日晚上開始,來自這份雜志的有關中國PM2.5濃度的消息被廣泛關注。無論微博還是網絡論壇上,那張中國大陸的PM2.5分布圖尤其引人關注。
圖中用不同的顏色標注了PM2.5的濃度值。而在這張圖上,中國大陸僅有黑龍江、西藏、海南三省份達標,其余省份均超標。
監測數據來自衛星
此方法并不完美
在相關微博中,有《經濟學人》的原文鏈接。記者找到了發表于2月1日的英文報道。
報道中指出:“盡管污染數據采集源是近地面,但是通過衛星來觀察有多少光線被顆粒物阻擋,或者估測顆粒物的化學成分和各種大小不同的顆粒物的可能分布,也可以得到貌似合理的數據觀測值。一份準備提交給《經濟學家》的報告就是這么做的,這份報告由耶魯大學的Angel Hsu所領導的團隊完成,通過美國衛星采集的數據描繪出中國大陸的PM2.5分布圖。”——這就是那則被廣泛關注的消息及PM2.5分布圖的由來。
微博中,一個經過認證的“經濟學人中文網”地址2月2日也發布一條微博,翻譯了以上內容。并指出,“此方法并不完美,但仍反映出中國在清污方面還需走很遠”。
監測體系不同
應該理性看待
河南省環保廳宣教中心有關人士表示,按照環保部部署,河南各地將于今年起陸續開展PM2.5監測。目前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還在征求意見中。
這位人士表示,沒有PM2.5的監測數據,無法對這一報告作出評論。
針對這一報告,鄭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副站長范相閣說,這應該是一份研究性報告,其監測數據來自衛星。而按照我國標準,我們監測的是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的近地面空氣質量,監測設備都在“距離地面3-15米”。兩個完全不同的監測體系,監測方法,因此難以做出評價。
范相閣表示,包括PM2.5在內的空氣質量狀況,不僅與經濟發展、工業排放有關,還與各地的自然條件、地理地形有密切關系,如河南處于黃河流域,風沙揚塵遠高于沿海地區,“應該理性看待”。
范相閣還表示,PM2.5監測不僅僅是為了研究,“治理才是重點”。
綜合《大河報》、《京華時報》
北京開始公布PM2.5日均濃度
商報綜合消息 繼春節前公布車公莊站PM2.5研究性監測的小時濃度值后,2月1日,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開始公布該站點PM2.5的24小時(日)濃度值,以便公眾更好地評價這一站點的PM2.5濃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