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的努力,能不能擋住城市破舊立新的步伐?
鮮花撒在德園前的路上
攝影展應該放在哪兒舉行?是美術館,還是校園……主辦者卻選擇在一片廢墟上。昨晚(24日)7時30分,一場名為“《鏡像東西》之告別福州———王鴻作品展”在福州倉山師大斜對面一個巷子旁的廢墟上舉行,藝術者以自己的作品與現實進行著對話。活動的背景是已被列入拆遷對象的老建筑西洋建筑“德園”與“宇園”,在1個多小時的時間里,投影機將150幅倉山舊建筑照片投到一面廢棄的白墻上。
活動引來上百名觀眾,有來自藝術界的,也有普通觀眾。圈內人稱,這場特殊的行為藝術的目的,是喚起人們對老建筑的關懷。
攝影展吸引了不少人
廢墟弄影 尋覓“小歐洲”記憶
這是我省首次在廢墟上舉行的攝影展,主辦者是福建師大美術系副教授王鴻。他說,10多年來,他一直關注著倉山老建筑的命運,拍下數不清反映倉山歷史與現實的照片。腳踩著廢墟看攝影展,更增加了現實與歷史的反差:腳下廢墟的前身,曾是百余年的建筑。
攝影展的內容,從福州的城市雛形開始,慢慢地現場氣氛愈發沉重:投影機投出的一幅幅照片上的主題老建筑,如今或已被拆得只剩一副骨架,或只剩下一片瓦礫,老建筑在碩大的挖掘機面前,顯得十分無助……
此次展出的照片,以福州倉山區殖民地時期(1845-1945)的西洋建筑為題,按街區劃分出建筑作為政治、商業、教育、醫療及休閑娛樂的功能類型,在此基礎上,描繪出一個具備完整西方文化系統的區域形態,并確定這一完整形態在中國的唯一性。也就是說,在中國東南的城市福州,曾經短暫地存在著一個較為純粹的“小歐洲”,這樣的形態在國內其他曾經被殖民的城市中,是絕無僅有的。
王鴻說,照片表明了中西文化曾發生過的激烈沖突,也表明中國傳統文化在外來文化沖擊下頑強地保留下來,活動就是要喚起人們對特殊歷史的記憶。西方列強在五口通商時代在福州遺留大量的有形建筑,現在,它們與城市建設發生沖突,被拆的不僅有西洋建筑,還有中國傳統的老建筑,今后還有大量的老建筑將被拆。這些都引起我們的思索,如何對待過去百余年的歷史遺存。
“我的作品展,不對具體的拆遷行為作評判。相信不同的人,對作品有不同的理解,拆和不拆取決于決策者的態度?!蓖貘櫿f。
撒下玫瑰感嘆老建筑消失
攝影展舉行前,工作人員還特地在現場擺上玫瑰花,在零亂的現場撒下玫瑰花瓣。主辦者說,只是將現場布置得更好看一點而已,沒有其他的意圖。
藝術圈的人對這種行為卻有不同的看法。福建師大美術學院一名學生說,零亂的現場和美麗的花朵反差明顯,可進一步反襯出人們對老建筑消失的感嘆。
還有的人認為,舉辦活動的人用心良苦,但城市進程中破舊立新的步伐,又有幾個搞藝術的人能擋得住。
王鴻在現場講解
城市歷史怎能一筆勾銷
“我認為此次藝術展,有很強的傾向性,藝術家應該維護城市的記憶?!鼻皝韰⒓踊顒拥氖∶佬g館館長游光霖說,活動現場四周的老建筑,都已被拆光。
曾有人認為,清末的西洋建筑,記載著曾經遭受的恥辱,應該拆光。對此,游光霖認為,這種觀念十分狹隘,建筑與政治間畫不上等號,況且它們代表著一段歷史,我們無權將特定的歷史一筆勾銷,也不可能。
“腳踏著廢墟舉辦攝影展,會增強藝術家對歷史文化的思考。”游光霖說,在改造舊城過程中,人們應以理性的心態看待舊建筑,重新考慮城市拆遷行為,特別是對于那些岌岌可危的非文保單位的建筑,人們更要有一種平和的心態,畢竟它們也有存在的理由。
來源:海峽都市報